预示着时代的走向
——90年来文学“新人”形象变迁
在文学领域,“新人”主要是指具有时代色彩的新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出现,既是社会与文艺思潮的产物,也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引导着一个时代的风潮。
“新人”既可以指某一类青年,也可以指代某一阶层,如知识分子、农民、解放军等。在这些“新人”身上,凝聚着时代风云与社会的风向,也集中了一个时代最核心的精神命题,通过对不同时代“新人”的考察,我们可以窥见社会思潮的发展与变化。探寻中国当代文学90年来的“新人”形象,可以发现他们预示着一个时代的走向。
“五四”新文化时期,伴随着启蒙主义思潮的兴起,涌现出来的“新人”追求个性解放与爱情自由,他们打破封建礼教的枷锁,反抗既定的社会秩序,追求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出路,这在巴金的《家》中得到了最为深刻的表达。
觉新、觉民、觉慧三位青年反抗封建家族,追求爱情、自由与科学,道出了一代青年的心声。而觉新与觉慧更成为了当时青年的典型,觉新徘徊于旧秩序与新知识之间,内心充满煎熬与挣扎,但他终究没有冲破旧伦理的制约,只能成为时代的牺牲品。觉慧则勇敢地反抗旧家庭与旧秩序,追求个人与社会的新生,大胆地走出了新的道路,他的选择也激励了一代青年,鼓励他们投身到社会的变革之中。
这个时期的“新人”大多是青年学生,也有知识分子,如叶圣陶《倪焕之》中的倪焕之,郁达夫笔下的知识分子等,可以说在他们的身上,寄托着一个时代的期许与希望。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面临的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左翼思潮开始在文艺界占据主流,文学作品中的“新人”形象仍以青年与知识分子为主,如柔石《二月》中的萧涧秋,丁玲《一九三〇春上海(之一、之二)》中的青年,蒋光慈小说中的革命者等。在这些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青年思想的转变,以及他们从书斋走向社会、探询中国出路的过程,杨沫的《青春之歌》虽然出版于1958年,但书中描述的以林道静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过程,也代表了一代青年的心路历程。
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解放区文学中,另一种“新人”形象开始浮现出来,那就是农民中的先进分子,以及基层共产党员的形象。这既是中国革命的深入发展在文学上的表现,也是文艺思潮变化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在鲁迅等作家的笔下,农民第一次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成为时代关注的对象。在启蒙主义的视野里,农民是愚昧保守的,作家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但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里,“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只有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团结起来参与革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内忧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