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教育 > 文章详情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要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
2011-06-17 作者:周兴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1998年,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发布《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立足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融知识、能力与素质为一体的高级专门人才,提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十多年过去了,尽管人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讨论与探索,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不尽如人意。
  
  仅有学分制远远不够
  
  严格控制的专业教育体制,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学习自由,而正是学生的学习自由,才是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依据布鲁贝克的见解,学生的学习自由包括 “选择学什么的自由,决定什么时间学和怎样学的自由,以及形成自己思想的自由”。选择学什么不仅仅是课程的选修问题,同时也是专业的选择问题。从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学分制引入大学的内部管理,是基于学生专业选择自由的基本前提。学分制确立了学生对课程选修的自由,而这种选择的前提则是专业的自由选择,此是隐含而未言明的。这个未言明的前提给国人造成了错误认识,以为只要确立了学分制,也就确立了学生的学习自由。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十年历史证明,仅有学分制是远远不够的。
  
  事实上,任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都应该基于学生的学习自由。无论是应用型人才或复合型人才,还是创新型人才或多样化人才的培养,尽管存在人才适用领域以及相关素质要求上的差异,但真正人才的培养都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自由。其中,最重要的学习自由,乃是专业选择的自由。虽然人们对高等教育进行专业教育仍持有异议,甚至表现出反对意见,但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即从专业教育这个基本事实出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正视控制性的专业教育管理和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严格的教学计划管理是障碍
  
  从现有的制度设计来看,专业选择属于高考招生制度的范围,并且已表现出相当大的选择性。然而,当这种选择遭遇多种因素影响以及信息不对称时,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服从分配”作为志愿,即表明了这种选择的固有局限性。在此情况下,一些考生因服从分配而不得不进入自己不感兴趣、不擅长或不喜欢的专业。由于受到专业计划管理,进入某些专业领域的学生尽管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却又不得不痛苦地受困于专业的限制。近年来,严格控制的专业计划管理现象略有改观,为了缓解专业学习与专业选择之间的矛盾,高等学校为在校学生提供一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但是,得到这种重新选择专业机会的学生比率非常小。这意味着,一旦学生在高考录取时选择或被选择了某个专业,那么无论他有着怎样的志向,都必须在严格的教学计划管理条件下完成所给予的专业学习。此种情形在地方性的应用型高校表现得尤为突出。
  
  高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对于所培养对象有着明确的社会功能定位。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过分的专业指向却加剧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无动力。专业计划管理背景下的非专业色彩的市场就业,导致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本身失去了基本信任。在就业完全市场化的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都在严格执行计划性的内部管理,这种体制性障碍是制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因素。专业的计划性管理,造成高校内部管理的结构性冲突,并以非常隐蔽的方式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教学质量提升带来实质性的消极影响。由于没有认识到高校内部存在的结构性冲突,没有从高校内部的体制性因素与结构性冲突入手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高校愈是加强教学管理,就愈加强其内部的结构性冲突,从而就愈是无助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换言之,人们是在非常传统的理念上、以非常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并希望通过这种策略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这种努力如果不是南辕北辙,至少也是在做着低效甚至无效的工作。
  
  突破专业教育体制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从制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性因素入手,即从学生的学习自由特别是专业选择的自由入手。高校需要适当放宽专业管理,以增加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性,而非以更加严格的方式进行专业管理。应该看到,目前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已经意识到专业选择的自由问题,比如采取大科类招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灵活的学制以及打破专业限制的课程体系设计等策略。但是,仅有这些还并不充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从高校内部的专业教育体制入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破冰之举,突破专业的严格控制,增加学生专业的选择性。一是在大科类之间实现专业的选择自由,即在全校范围内允许学生进行专业的再选择。考虑到这种选择背后高考制度的公正问题,此选择可以确定相应的比例或再选择的条件。二是在大科类之内实现专业的选择自由, 如实现大科类招生,一年或两年通识教育后再进行专业选择。三是同一地区优秀学生校际间的专业选择。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作,不仅涉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培养过程的变革,而且涉及课程要素和教学要素的改革,更涉及制约培养目标和过程及课程和教学要素的整体突破。要使这些要素的改革真正实现其目标期待,必须突破专业教育的体制性障碍。制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体制性障碍通常是以人们所不觉察的方式,对人才教养的具体过程及方式发挥其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唯其不为人们所觉察,其作用的发挥才更大,改变起来也更为困难。
  
  (周兴国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