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财政专家决策支持系统:
一项优化分析的先进技术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规模的扩大,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增强,教育发展经费的供求矛盾日益凸现。因此,如何从科学、全面、综合、系统的视角,分析教育事业发展和经费供求现状、预测未来经费供求与相关政策的财政可行性,合理配置教育经费资源,评估教育经费投入的成效,为政府部门教育发展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就显得尤为急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借鉴国际经验和先进技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而系统的“中国教育财政决策支持系统”。这套系统对于提升政府部门的教育决策水平,促进教育财政管理科学化,提高教育财政决策的科学性、迅敏性和合理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两年的设计、开发、测试、反馈和完善,“中国教育财政决策支持系统”基本实现了对教育经费供求、资源配置、经费投入成效的实时动态监控、预测和模拟分析。该系统主要包括四个子系统:教育经费供求现状分析子系统;教育经费供求预测子系统;教育经费配置模拟子系统和教育经费使用成效评估子系统。教育经费供求现状分析子系统能对教育事业发展和财政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快速敏捷的判断、帮助决策者进行现状的分析和问题识别。教育经费供求预测子系统则是利用综合数据库数据、教育财政专业知识库,通过多参数预测模型,对未来各级各类教育经费的需求和供给做出科学预测。教育配置模拟子系统是在教育经费供求预测的基础之上,依据政府的政策目标,对教育资源配置进行模拟分析。教育经费使用成效评估子系统则是利用数据库系统,从公平、效率等视角对各级各类教育财政的投入效益进行分析。四大子系统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为教育财政决策提供全面支持。
“中国教育财政决策支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功能多元化。教育财政决策支持系统不仅包括数据信息查询功能,同时能对全国各地区或各级各类教育经费的供求现状和未来趋势、经费配置和使用效益进行分析,集信息查询功能、预警功能、预测功能、模拟功能和评估功能为一体。第二,操作简便。本系统界面具有简洁、清晰、直观、生动和便于操作的特征。第三,多层次用户群对应。本系统依据教育财政支持系统对象的不同分为四个层次:以中央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领导作为决策支持对象的高层教育财政决策支持系统;以省级政府领导为支持对象的中层教育财政决策支持系统;以市、县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为决策支持对象的基层教育财政决策支持系统和数据查询功能(面向普通学者)。第四,用户需求导向。研发团队在研发过程中听取教育财政管理部门决策者的意见,了解政府部门的决策过程和决策需求,从用户需求的视角设计本系统。
该系统还综合应用了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语音合成系统等信息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智能性。使用者可以在任何一台联网的电脑甚至手机上使用该系统。“中国教育财政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能够起到以下五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促进教育财政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提高决策的效率和质量;二是克服传统网络数据管理系统和信息技术平台的局部性和孤立性,有利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三是缩短政府决策工作中全面获取所需信息的时间,提高决策的快捷性;四是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全国各地各级各类教育经费的供求现状与未来趋势预测的信息,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做出迅速对应;五是较大幅度提升教育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拓宽教育网络信息服务范围,促进教育系统的电子政务协同工作。
中国教育财政决策支持系统
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王胜今教授提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战略构想
廿年谋国策 任重而道远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在东北亚研究方面具有较长的历史,1999年l2月,在依托东北亚研究院,吸收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基础上,成立了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中心以重大项目研究为载体,大力推进对东北亚地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在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中日韩FTA、能源安全与合作、区域环境保护、东北亚地缘政治、安全机制、朝鲜半岛问题、东北亚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中国东北移民史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已经发展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
东北亚研究中心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为导向,不断强化应用对策研究,长期跟踪图们江地区国际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多份极具价值的咨询报告。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吉林大学就开始系统研究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与开发问题,并在1994年与地方政府联合成立了图们江国际开发研究所。2000年以来,东北亚研究中心多次组织研究团队到珲春、朝鲜罗先、俄罗斯哈桑、海参崴等地考察调研,相继完成了《中朝珲春罗先跨境经济合作区规划研究》、《中俄珲春哈桑跨境经济合作区规划研究》、《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通道物流规划研究》、《东北图们江自由贸易区规划研究》、《图们江地区周边国家政策环境比较研究》等研究报告,在国内率先构建了跨境经济合作区的理论和框架,提出了沿边地区对外开放与腹地中心城市联动等观点,这些研究成果引起了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指导图们江区域合作的重要思想。
2007年,吉林省政府启动了图们江地区开发国家战略项目的论证工作,东北亚研究中心组织相关科研人员,与吉林省发改委共同完成了“先导区规划”的理论基础、总体思路设计、框架安排等方面论证工作,先后完成了《图们江通道建设可行性研究》、《图们江开放开发及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经验教训总结》、《图们江区域合作制约因素分析及破解方法研究》、《周边国际环境变化趋势及影响》等多项课题,在《中国长吉图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论证和获得国家批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成为国家批准实施的第一个沿边开发开放先行先试区域。东北亚研究中心全面参与了《规划纲要》的研究和设计,为这一国家战略的制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范例。《规划纲要》获得国家批准以后,省政府决定依托教育部东北亚研究重点基地、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成立“吉林省长吉图开发开放研究中心”,由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吉林大学共建。2010年12月2日,吉林省长吉图开发开放研究中心在吉林大学正式成立并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目前,东北亚研究中心承担了一系列长吉图先导区专项规划研究课题和长吉图沿线城市相关规划研究课题,主要包括《敦化市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系列规划研究》、《吉林省“十二五”规划专题系列研究》、《长吉图先导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延边州“十二五”对外开放系列规划研究》等。
东北亚研究中心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长期跟踪研究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和东北地方经济发展问题,不仅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而且丰富和发展了相关理论,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交叉学科人才,充分发挥了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的智库功能。
放眼世界 潜心学术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在第二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中,多项考核指标名列前茅,以历史学类研究基地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最终获得了“优秀”等级。最近,记者走访了中心主任、著名历史学家张宪文教授。
对于中心取得的成绩和今后的发展,张宪文教授谈了许多。他说,与社会科学相比,尽管人文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表现得不够明显,但就历史学科而言,在涉及国家关系、国际争端、民族问题、民族关系、国土安全及经济资源等重大现实问题上,历史学研究在维护民族利益、服务国家需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些年,中心出版了多部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这部史料集现已问世55卷,并计划在今年出版至72卷,总数达4000余万字,涵盖了中国、日本及欧美第三方的第一手材料,是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罪行的铁证。史料集陆续出版后,受到了从地方到中央乃至国外的高度关注,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成为当今中华民国史研究学界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张教授还介绍说,中心崔之清教授每年向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提交的决策咨询报告,陈谦平教授关于西藏、新疆的系列研究,也都表明基础学科的研究与国家的命运和发展息息相关。
同时,张宪文教授自己也凭借着杰出的学术成就和高度的使命感,成为60名新中国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创新创业创优优秀人才的代表之一,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参加了“60年辉煌成就与我国人才的贡献”的暑期活动,并在2009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上作为获奖代表发言。
张宪文教授一直强调,学术研究不仅需要国际化的视野,还要加强国际性的合作与交流。他说,在当前社会变革和信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个人手工作业式的研究模式,虽然也能磨炼出一些精品著作,但是难以完成有重大学术价值、社会影响和现实意义的大型成果。我们始终鼓励开展跨地区、跨单位,甚至是国际性的学术合作,促使中心整体研究水平全面提高。中心这些年主要进行的研究项目和召开的学术会议都是围绕着这一宗旨展开的。参加《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搜集、整理、编纂工作的学者是个“多国团队”,共有包括俄罗斯、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及我国大陆在内的40多位研究人员。在合作中,研究团队不仅相互交换了学术观点,还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研究中心承担的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国史研究》,其研究内容涉及了该领域最主要、最具创新的课题;研究团队也是来自美、日、韩以及我国大陆等不同地区的学者。这些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诠释了多维度的历史面向,以求更加接近历史真实,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2009年,该项目顺利结项,并被教育部专家组鉴定为“优秀”。
中心目前正在进行和即将开展的多个项目,均是跨越多个地区的海内外合作。2011年8月,中心联合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共同举办了“第六次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是国内史学界乃至整个中国学术界首次与5所世界一流大学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得到了海内外民国史学界的积极响应,来自日、韩、美、德、英、法、俄、澳等国和台港澳地区及我国大陆高校、科研院所等150余名资深学者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席了会议,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望未来,已年逾古稀的张宪文教授依然信心满满。在他看来,中华民国史近10年来的研究已为这一领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未来的10年,将是成果频出的10年。目前,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已经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学术基地,未来将向着世界领先的学术高峰努力攀登。
打造特色鲜明的国际性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平台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与研究,至今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2000年,在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建有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博士点、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点、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学科平台。
近年来,在中心主任、国内著名哲学家郭贵春教授的带领下,中心切实贯彻“弘扬创新精神、打造卓越团队”的理念,深入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语境论”科学哲学研究学派,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学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重要影响力。“十一五”期间,中心获得各类经费总额近2000万元,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7项,2009年和2010年分别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重点研究基地”。
中心学术团队始终坚持学科主流研究路径,积极探索跨学科、学科交叉的方法创新,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心主任、首席专家郭贵春教授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于科学哲学元理论研究领域,在科学实在论、语义分析方法、语境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获得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年被遴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主持全国高校《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编写工作;殷杰教授作为“七零后”的青年学者代表,在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方面成绩斐然,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心引进的山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刘闯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哲学系教授,担任美国《科学哲学》等多个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审稿专家,在科技哲学研究方面享有较高的国际声誉。
国际化是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为此,中心设立了“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论坛”,吸引世界一流学者前来讲学;主办期刊《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在质量、标准、影响力等方面不断提升;建成了藏书量6万册、并以每年2000册速度增加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图书馆”,中外文专业文献和书目较为齐全,是国内重要的专业文献资料基地;“科学技术哲学网”专业资讯丰富,是国内外学科交流的重要信息门户。此外,中心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与世界著名学术出版机构——荷兰爱思唯尔出版公司签署协议,正式启动了“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丛书”的翻译出版工作。该丛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研究参考价值,其翻译工作将对于实现国内外学术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心围绕“语境论”科学哲学研究纲领开展科研工作,先后完成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课题——“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成功主办了“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和全国首届“语境论与科学哲学学术研讨会”。“十二五”期间,中心确立了“语境论科学哲学研究”的核心方向,将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坚持学科主流研究路径,组织跨学科的集体攻关研究,争取在科学哲学若干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重大突破,努力为形成“语境论”科学哲学研究纲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知识体系和研究学派奠定坚实基础。
探索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新模式
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研究“三农”、服务“三农”为己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在建设中国农村发展学术研究平台和承担国家各类重大课题的同时,积极开展决策咨询服务,建立了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将“三农”科学研究与决策咨询、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新路子。
中心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三农”研究与政府咨询决策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三农”发展的实际需求,依托学术研究成果和学科优势,积极承担党政部门和社会组织委托的课题,投身于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实践,提出了许多具有可操作性、前瞻性、创新性的决策建议和咨询报告,推动了新时期农村发展中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2004年以来,中心提供的30多项决策咨询报告得到中央和省部领导的充分肯定与批示。
中心注重发挥自身科研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例如,中心开展嘉兴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制度创新与推进策略研究、江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湖州市吴兴区新农村建设综合改革实验区发展战略研究、贵州“富民新民、和谐发展”的湄潭之路研究、浙江龙泉山区转型与和谐发展之路研究、北仑城乡新社区共创共建城乡一体化研究等十多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咨询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当地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
中心在建设中国农村发展学术研究平台的同时,始终坚持“三农”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借助学科优势资源和学校师资力量,以“三农”科研项目为纽带,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农村社会调查,体验国情,提高素质,探索出一条具有典型性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新路子,其内涵主要有:一是通过“三农”问题的研究,带出了一支高素质的学术研究队伍。二是通过科教结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全力支持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大力提倡学生开展学术研究,体验国情,让学生在服务“三农”中历练成才。三是通过科研项目研究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形成了中心承办商务部援外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反贫困问题国际高级研修班”的品牌和亮点,未来,中心将继续探索科研项目研究与援外专题培训相结合的路子,从服务于我国外交战略的高度来组织好商务部的援外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以承办“反贫困问题国际高级研修班”作为主要抓手,率先形成我国高校中科研平台建设与援外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