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人物 > 文章详情
陈保亚--北京大学
2011-06-13 作者:佚名 来源: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个人简介
  
  陈保亚,男,父亲山西人,母亲四川人。当过知青和工人。1978年2月考入华西医科大学攻读医学学士(77级),后弃医从事语言学研究,师从徐通锵先生。 1988年获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北京大学社会学所博士后流动站,跟随费孝通先生、徐通锵先生研究社会语言学及汉藏语系发生学分类研究。曾先后在云南民族学院、云南大学任教并长期从事滇、川、藏民族语言调查研究。1990年7月至9月与云南大学木霁弘教授等在滇藏川三角地带徒步3个月调查茶马古道上的语言与民俗。1996年到1998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从事理论语言学教学和研究工作。1998年到1999年在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学系做客座研究员,与王士元先生、邹嘉彦先生合作从事汉藏语系谱系树数理分类研究。2001年7月至2003年12月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2006年3月-2007年3月任日本大学客座教授。2008年11月至12月在台湾中央研究做访问学者并在台湾做田野调查。2000年至今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导师,北京大学教育部汉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中国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圆路5号 北京大学中文系 100871
  电邮:cbyhf@pku.edu.cn
  
  论文
  专著与论集
  陈保亚,1993,《语言文化论》, 云南大学出版社。
  陈保亚,1993,《茶马古道文化论》, (与木霁弘合著,第二作者),云南大学出版社。
  陈保亚,1996,《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 语文出版社。
  陈保亚,1999,《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编著
  
  论文
  历史语言学、数理语言学部分
  陈保亚,1990,《语言演变结构基础》, 载《缀玉集》第一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保亚,1993,《汉藏语言联盟说》,载《文化、历史、民俗》,云南大学出版社。
  陈保亚,1993.3,《羌夏-澳越语言文化联盟论》,《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陈保亚,1995,《核心关系词的分布与语源关系的判定》, 载《当代中国语言学》第1卷,新加坡。
  陈保亚,1995,On the orig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Kam-Tai,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Vol. 18:1-Sprin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USA。
  陈保亚,1995.5,《从核心词分布看汉语和侗台语的语源关系》,《民族语文》。
  陈保亚,1996,《相对阶曲线与汉-越发生关系》, 《中国博士后论文集》,学苑出版社。
  陈保亚,1996,What orig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Khmer and Kam-Thai,Mon-Khmer Studies XXV, Thailand。
  陈保亚,1996,《关系词相对有阶分析与汉越语言联盟》,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图书馆。
  陈保亚,1997.1,《核心关系词的分布与语源关系的判定》,《中国语言学论丛》,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陈保亚,1997.1,《台佤关系词的相对有阶分析》,《语言研究》。
  陈保亚,1997.2,《侗台语和南亚语的语源关系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陈保亚,1997.2b,《汉台关系词的相对有阶分析》,《民族语文》。
  陈保亚,1997.5,《再论核心关系词的有阶分布》,《民族语文》。
  陈保亚,1998,《百年来汉藏语系谱系研究的理论进展》, 《语言学论丛》第21集。
  徐通锵、陈保亚,1998,《20世纪的中国历史语言学》,《20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保亚,1998,《汉台关系词双向相对有阶分析》,第30届国际汉藏语论文,《语言研究》1998.2。
  陈保亚,1999,《汉台关系词声母有序对应规则表》,《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二集。
  陈保亚,2000.4,《汉越(侗台黎)六畜词聚文化有阶分析》,《民族语文》。
  陈保亚,2000.4,《汉台内核关系词相对有阶分析》,《中国语文》。
  陈保亚,2002,《论禅船崇母的分化规律――兼说”有音变条件”和”音变规律”》,《纪念王力先生100周年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陈保亚,2002.1,《核心词原则和澳越语的谱系树分类》,《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陈保亚,2002, Relativistic rank analysis of kernel consistent corresponding works between Chinese and Kam-Tai,LTBA25.1, Spring 2002,USA.
  陈保亚、何方,2004.4, 《略说汉藏语系的基本谱系结构》,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陈保亚,2004, 《汉越工具质料关系词的词聚有阶分析》, 邹嘉彦、游汝杰编《语言接触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陈保亚,2004.7, 《论切韵音系韵母的一致构拟》, 《王士元先生七十华诞庆祝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
  陈保亚、何方,2004,《汉台核心一致对应语素有阶分析》,丁邦新、孙宏开:汉藏语同源词研究(三),广西民族出版社。
  陈保亚,2005.2,《语言接触导致汉语方言分化的两种模式》,《北京大学学报》。
  陈保亚,2005.3,《论非洲假说的两个时间层次和语源关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陈保亚、何方、陈泽浩,2005, 《略说汉越语及其谱系分类》,罗江文、木霁弘、马京主编《汉藏语系语言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1
  陈保亚、陈泽浩,2005,The 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Kam-Tai-- method from similarity matrix to phylogenetic tree,《永远的POLA-王士元先生七秩寿辰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
  陈保亚,2006.2,《从语言接触看历史语言学》,北京大学学报。
  陈保亚,2006.2, On method of stratifying correspondences,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06.2。
  陈保亚,2006.1,《从接触看濒危方言、濒危特征和濒危机制》,武汉:《长江学术》
  陈保亚、汪锋,2006,《论核心语素表的确定--以上古汉语为例》,《语言学论丛》第32集(北京)。
  陈保亚,2006.4,《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在历史语言学上的两个贡献——纪念穆罕默德·喀什噶里诞辰1000周年》,《新疆大学学报》。
  陈保亚,2007.1,汉台数词对应及其自然有阶分析,汉藏语学报
  陈保亚,2007,非自然语言接触在词汇层面的无界有阶性----上古汉语核心自在日语中的分布,《中国语与中国文化》,日本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中国学专攻文理学部中国语中国文化学科
  陈保亚,2007.2,语素时空层次与有阶分析,《民族语文》
  陈保亚,汪锋,2009,MORE EVIDENCE FOR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AUSTRONESIAN AND KAM-TAI,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09
  语言哲学部分
  陈保亚,1989.3,《系统演变的目的性》, 《哲学研究》
  陈保亚,1993,《论分析哲学的语言观》,载《思想战线》第三期
  
  陈保亚,1996.2,《语言影响思维的两种方式》, 载《哲学研究》第二期。
  陈保亚,1997,《论解释哲学的语言观》,《社会科学前沿问题》,中国博士后论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
  陈保亚,1997.3,《二十世纪语言哲学语言观的分析》,《哲学研究》。
  Chen, Baoya, 2001, The Two Modes of Language Influencing Cultural Spirit,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Spring 2001/Vol.32,No.3,USA
  Chen, Baoya, 2001,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ions of Language in the Twentieth-Century’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Spring 2001/Vol.32,No.3,USA
  陈保亚,2002.6《语言哲学的文本解释与结构解释----从虚拟语态看中西方哲学思维取向》,《北京大学学报》。
  陈保亚,2006.1《论意义的两个来源和语言哲学的任务――从语言游戏规则和单位的还原说起》,《北京大学学报》。
  陈保亚, 2006.3,《论自然语言在语言哲学中的元语言地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陈保亚,2007.6,《论语言哲学的建构分析》,北京大学学报
  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部分
  陈保亚,1985.2,《论句法结构》,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陈保亚,1989.4,《论语言符号的模糊与指称》, 《思想战线》。
  陈保亚,1990,《汉语语法本体论》,载《社会科学探索》第二集,云南大学出版社。
  陈保亚,1991.1,《论语言研究的泛时观念》, 载《思想战线》第一期。
  陈保亚,1991.2,《上下文约束变换与语义限制》,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陈保亚,1997,《〈马氏文通〉词、次新论》,《中国学研究》第一缉,中国书籍出版社
  陈保亚,1997.2a,《二十世纪语言研究中的同质化运动》,《北京大学学报》。
  陈保亚,1997.3,《对剩余语素提取方法的限制》,《汉语学习》。
  陈保亚,2000.3,《论语言学中转换规则的必要性》,《北京大学学报》。
  陈保亚,2001.6,《计算机能理解语言吗》,《科学中国人》。
  陈保亚,2003.9,《网络文本中的词汇自动识别》,《科学中国人》。
  陈保亚,2005.1,《再论平行周遍原则和不规则字组的判定》,《汉语学习》。
  陈保亚,2006.2,《平行周遍原则与规则语素组的判定》,《中国语文》。
  陈保亚,2006.4,《不定位双项对比和语素切分程序》,《汉语学习》。
  陈保亚,2007.2,语素音形:提取核心语音单位的起点,语言研究
  
  语言文化部分
  陈保亚,1989,《语言相对论论》, 载《比较文学论集》第一期,云南大学出版社。
  陈保亚,1992,《民族文化学发凡――从语言学的观点看》,载《民族文化学论集》,云南大学出版社。
  陈保亚,1992,《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略说现代古诗的韵律走向》, 《云南诗词》(第
  二集),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陈保亚,1992,《语言:文化的精神》,《东西方文化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保亚,1992,《论茶马古道的历史地位》, 载《思想战线》第一期。
  陈保亚,1993.10,《转向理性主义》,《学习》。
  陈保亚,1993,3,《走出语势的困境》,《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
  陈保亚,1994,《东南亚华文文学的语言文化背景》,载《思想战线》第五期。
  陈保亚、木霁红,1994,《南传上座部佛教入滇考》,《东南亚文化论》,云南大学出版社。
  陈保亚,1996.3,《汉字的超方言功能和汉字体系的演进方向》,《汉字文化》。
  陈保亚,1997.5,《语言影响文化精神的发生学根源》,《思想战线》。
  陈保亚,2002.1,《意音文字存在的民族语言文化条件》,《思想战线》。
  陈保亚,2002.5,《人类起源于非洲?――从语言起源看非洲假说》,《科学人中国》。
  陈保亚,2004.4,《论茶马古道的起源》,《思想战线》。
  陈保亚,2005.12,《茶马古道-横跨世界屋脊的人类文明传播纽带》,《科学人中国》。
  陈保亚,2005.6,《论滇僰古道的形成及其文化传播地位--茶马古道早期形态研究》,《思想战线》。
  陈保亚,2007.1,《陆路佛教传播路线西南转向与茶马古道的兴起》,《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陈保亚、杨海潮、汪锋、彭玉娟、周玲,2009.2,《滇僰古道上的僰人调查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专业领域
  历史语言学
  语言哲学
  理论语言学
  数理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
  语言与文化、历史
  
  担任过的课程
  语言学概论
  现代汉语
  逻辑学
  语言与文化
  语言学理论
  当代语言学
  语言接触
  历史语言学专题
  语言学方法论
  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汉语语言学理论问题
  语言学前沿问题讲座
  语言学讨论班
  
  科研项目
  主持项目:
  博士后基金项目, 汉藏语系语言文化的发生研究, 1994-199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汉藏语系的发生学研究, 1994-1996, 批准号94CYY00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项目, 汉藏语核心词分阶研究, 1995-1997, 第19批。
  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二十世纪中国语言研究方法论, 批准号1996-1998, 96JC7400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近二十年来中国语言学理论建设研究, 1998-2000, 批准号98BYY001
  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网络汉语研究, 2001-2006, 批准号01BJAWY002。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 汉越语音对应语素的时间层次, 2003-2006, 批准号03JB740008。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汉台对应语素数据库及其时间层次标注, 2004-2007, 批准号04AYY001。
  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 基于严格语音对应同源语素的汉藏语系数理谱系分类, 2006-2010, 批准号2006JDXM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汉藏语言有序对应数据库的亲缘关系计量研究, 2008-2010, 批准号60773159。
  
  获奖
  1997:《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语文出版社1996),获第七届王力语言学奖 。
  1998:《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语文出版社1996),获教育部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2002:《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获教育部普通高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2004:汉台比较研究系列论文,获首届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奖。
  2004:与王洪君、李娟共同主持的“理论语言学”系列课程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 。
  2007:与王洪君、李娟、汪锋共同主持的“理论语言学”课程获北京市精品课程称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