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人物 > 文章详情
李小凡--北京大学
2011-06-13 作者:佚名 来源: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个人简介
  李小凡,男,1954年10月生于苏州。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在职获得硕士学位,1992年任副教授,1999年任教授,2000年担任博士生导师,1995-2005年兼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曾任韩国国立顺天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澳门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兼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学,发表学术论著数十种。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联系方式
  北京大学中文系 100871
  论文
  专著与论集
  《苏州方言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编著
  《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中华反义词词典》,中华书局,2005
  《港澳地区中小学普通话水平考试纲要与普通话学习指要》,香港万海语言出版社,2006
  论文
  苏州话的指示代词,《语言学论丛》第13辑,1984
  也谈“连调”,《语言研究》1987年第2期
  苏州话的单字调转移及其成因,《缀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也谈反复问句,《语言学与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鄂东南方言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咸宁师专学报》1992年第4期
  现代汉语情貌助词“着”与“了”的纠缠,[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12辑1993
  语法研究中语义分析法和方言比较法的运用,《缀玉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红楼梦》中的几种疑问句,《〈红楼梦〉的语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与助词“了”相关的几种多义句式,《计算机时代的汉语和汉字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苏州方言里的持续貌,《语言学论丛》第19辑,1997
  新派苏州方言声母系统的演变,《方言》1997年第3期,又见《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11期
  苏州方言的体貌系统,《方言》1998年第3期
  苏州方言疑问句研究,《汉语方言历时和共时语法研讨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再探讨,《语法研究和探索(10)》,商务印书馆,2000
  从“港”的词义演变和地域分布看古吴语的北界,《方言》2002年第3期,又见《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11期
  也谈吴语变调与北京话轻声的关系,《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当前的汉语方言语法研究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框架?《语文研究》2003年第2期,又见《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层级和类型,《方言》2004年第1期,又见《中国学术年鉴2004》,2005
  现代汉语体貌系统新探,《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一)》,商务印书馆,2004
  释厦门、苏州、庆元(竹口)方言的声调变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又见《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11期
  庆元(竹口)方言古浊平字的入声化,《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汉语方言分区方法再认识,《方言》2005年第4期,又见《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06年第3期
  汉语方言的轻声变调,《中国方言学报》第一期,商务印书馆,2006
  语言学中的“层次”概念,[澳门]《中国人文科学》,2006
  重叠构词法:语序规则、音韵规则、响度规则——以苏州话为例,《语言学论丛》第34辑,2006
  历代文人笔下的“江南”,《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第2期
  汉语拼音隔音、标调新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
  闽粤方言的对称性然否句,[澳门]《粤语研究》2007年第2期
  漫谈汉语方言语法的调查研究,《语言学论丛》第36辑,2008
  专业领域
  担任过的课程
  本科生:汉语方言学、汉语方言调查实习、方言专题、现代汉语
  研究生:汉语方言研究、苏州方言研究、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汉语方言学讨论
  留学生:语法修辞、汉语写作
  科研项目
  国家教委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苏州方言语法系统研究(93JA74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项目:连读变调和轻声综合比较研究(01JB7400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方言历史层次研究(03BYY028)
  211工程项目: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和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平台
  境外合作项目:港澳地区中小学普通话等级测评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课题: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的语义地图研究(08JJD740058)
  获奖
  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汉语方言学系列课程),2001.9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汉语方言学系列课程),2001.12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3600007号),2005.8
  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导师三等奖,20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