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情况
朱庆之ZHU Qingzhi,男,1956年11月生,江苏宜兴人
工作单位及职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2007年7月-);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2007年-);《语言学论丛》编委兼编辑部副主任。
专业及学术兼职: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执行主任(2005-);中国语言学会理事,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2010)副主任;南开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2006-2008)、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2002年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兼职教授(2007.11起),《古汉语研究》《汉语史学报》《汉语史研究集刊》《东方语言学》《南开语言学》编委。
电邮:zhuqingzhi@pku.edu.cn
网址:http://chinese.pku.edu.cn/teacher/zhuqz.htm
研究领域
汉语史,佛教汉语(佛教和佛经翻译对汉语发展演变的影响),中印文化交流史
学历
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西北师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
1983年8月至1986年6月,武汉华中师大历史文献学研究所历史文献学专业,历史学硕士
1987年8月至1990年6月,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文学博士
1992年6月-93年5月,印度德里大学(Delhi University)梵文系、佛教学系访问学者
1994年1月-1995年5月,美国CSCC(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研究基金,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亚洲与中东学系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1982年1月-1988年12月,西北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助教、古籍所讲师
1990年6月-1992年6月: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讲师
1992年6月-1994年9月: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副教授
1993年1月-5月:印度尼赫鲁大学中文系兼任讲师
1994年10月-1995年4月,美国费城Swarthmore College 兼任讲师
1994年10月-1998年9月,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教授
1995年-1998年,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所长
1997年1月-5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与中东学系访问教授
1998年9月-至今,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汉语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南开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2000年6月-8月,挪威奥斯陆大学东欧与亚洲学系客座教授
1999年10月-2002年3月,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
2000年—2006年,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古汉语研究室主任,《语言学论丛》编委,编辑部副主任
2002年3月-2003年2月,韩国外国语大学中国语科外籍教授
2003年12月—2008年9月,兼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主管研究生和科研)
2005年1月—,兼任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执行主任
2007年7月—,兼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
2008年2月—7月,国立新加坡大学中文系访问教授
2009年2月—,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座教授
教学情况
主讲过的课程
1) 现代汉语
2) 古代汉语
3) 汉语词汇史
4) 训诂学
5) 说文解字研究
6) 佛教汉语研究
7) 佛教汉语语料学
8) 冥祥记研究
9) 世说新语研究
10) 祖堂集研究
11)中印文化交流史
12)中古汉语研究概况
08公派英国卡地夫大学)。
主要专业出版物
2008
语言接触及语言变异理论与佛教汉语研究,载沈阳、冯胜利主编《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ISBN:978-7-10005-800-1)
The Inessive Structure in Archaic and Medieval Chinese: An Evolutionary Study of Inessive Demonstrative Uses from Archaic to Early Modern Chinese, in Xu Dan ed. Space in Languages of ChinaSpringer, Netherlands, 2008 (ISBN 978-1-4020-8320-4),
2007
论佛教对古代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影响,载《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商务印书馆,北京(ISBN 7-100-04916-4/H·1202)
也说“擐”,《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0辑,巴蜀书社,成都(ISBN 978-7-80752-044-3)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Past 25 Years of Huayan Studies in Mainland China, In Reflecting Mirrors: Perspectives on Huayan Buddhism Imre Hamar, Neuauflage - kann vorbestellt warden, Budapest 2007 (ISBN-10: 344705509X/ISBN-13: 9783447055093), ed. by
“膜拜”考,载《佐藤进教授还历纪念中国语学论集》,好文出版社,东京(ISBN 978-4-87220-113-0)
2006
佛典与汉语语法研究(与朱冠明合著),《汉语史研究集刊》第9辑,巴蜀书社(ISBN 978-7-80659-949-5)
“相扑”语源考,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 by Christoph Anderl and Halvor Eifring, Hermes Academic Publishing, Oslo 2006 (ISBN 82-8034-051-3)
略论笈多译《金刚经》的性质及其研究价值,《普门学报》36期(ISSN1609-476X,2006/11)
2005
论中古近代汉语中的“副词+否定词”组合,《汉语教学与研究文集——纪念黄伯荣教授从教五十周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古汉语研究(二)》(主编),商务印书馆(ISBN 7-100-04274-7/H·1063)
从《佛典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谈佛教汉语研究的任务,《普门学报》27期
2004年
《荻原云来〈汉译对照梵和大辞典〉汉译词索引》(与梅维恒合作),巴蜀书社(ISBN 7-80659-595-3/H·69)
略论建立中小学语文词汇教学的标准,张洪明等主编《语言理论与语文教学》,香港教育学院(ISBN 962-949-143-5)
试论汉字在汉语词汇发展演变中的某些特殊作用,《汉字传播与中越文化交流》,国际文化出版公司(ISBN 7-80173-320-7,2004/9)
佛教的传入、早期的佛典翻译和佛教汉语的形成,《修多罗》第15集,韩国海印寺僧伽大学《修多罗》编辑委员会(2004/1)
2003年
The Impact of Buddhism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ocabulary,《普门学报》第15/16期,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台北
2002年
梵汉《法华经》中的“偈”“颂”和“偈颂”,《华林》第2卷,中华书局
王梵志诗“八难”“八字”考,《中国禅学》第1卷,中华书局
“泥日”“泥曰”与“泥洹”,《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汉语外来词研究杂谈,韩国中国学研究会编《中国学研究》第22辑,中国学研究会
汉译佛经与佛教混合汉语,《东西文化交流研究》第4辑,韩国敦煌学会,2002年5月
2001年
王梵志诗“脆风坏”考,《中国语文》第6期,商务印书馆
佛教混合汉语初论,《语言学论丛》24辑,商务印书馆(ISBN7-100-03171-0,2001/11)。获2002年度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0年
佛经翻译中的仿译及其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第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从梵汉《法华经》看“偈”“颂”的所指,《汉语史研究集刊》第3辑,巴蜀书社
1999年
佛典与汉语音韵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巴蜀书社
训诂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建构(与雷汉卿合作),《古汉语研究》第1期,长沙
1998年
佛教汉语的“时”和“时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辑,巴蜀书社
汉语历史语言学研究的新方法(罗杰瑞、柯蔚南作,朱庆之译),《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辑,巴蜀书社
1997年
中印早期文化交流的五个语言学证据,《学术集林》第11辑,上海远东出版社
敦煌变文中的“助”与“助喜”,《中国语文》第3期,北京
敦煌变文诗体文“换言”现象及其来源,《敦煌文学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年
谈谈我的佛教汉语研究,《文史知识》第2期,中华书局,北京
“加持”考源,《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5年
汉译佛典在原典解读方面的价值举隅─以KERN英译《法华经》为例,《学术集林》第6辑,上海远东出版社
汉译佛典中的“所V”式被动句及其来源,《古汉语研究》第1期,长沙
Some Linguistic Evidence for Early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Sino-Platonic Papers, No. 66,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SA
1994年
汉语外来词二例,《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北京语言学院
佛典与《孔雀东南飞》,《原学》第1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醍醐”“三昧”的早期用例─兼谈汉语佛教用语的溯源,《文史知识》第4期,中华书局,北京
1993年
汉译佛典语文中的原典影响初探,《中国语文》第5期,北京
1992年
《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专著),1992年6月,文津出版社,台北。书评:读《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方一新、王云路),《古汉语研究》,1994 年第1期,长沙,页8-12;佛教汉语研究の第一步(末木文士美),《东方》,1993年第12期,东京,页28-30。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关于句末疑问语气词“那”来源的考察,《古汉语研究》第1期,长沙
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中国语文》第4期,北京;又收入《中国语文四十周年纪念刊文集》,1993年,商务印书馆。获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金莲”语事考原,《文史》第35辑,1992年,中华书局,北京
“影响”今义的来源 《文史知识》,第4期,中华书局,北京
1991年
魏晋南北朝佛典中的特殊疑问词,《语言研究》第1期,武汉
“将无”考,《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上,江西人民出版社,南昌
1990年
佛经翻译与中古汉语二题,《中国语文》第2期,北京
《仪礼》“竹簋方”辨正,《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第1期,长春
词语溯源二例─“步步生莲华”和“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文史知识》第6期,中华书局,北京
“野马”义证,《古汉语研究》第2期,长沙
1989年
从魏晋佛典看中古“消息”词义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第2期,成都
“莲花”的文化内涵,《文史杂志》第3期,成都
释“悲”“哀”,《文史知识》第4期,中华书局,北京
“敢”有“凡”义及其原因,《古汉语研究》第2期,长沙
获奖
专著《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995年)
论文《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获1994年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994)
论文《佛教混合汉语初论》获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度)
基金
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CSCC)研究基金(1993-94年度)
国家教委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基金(1994年度)
国家文科基地重大项目研究基金(2002-06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