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陈晓明,男,1959年2月生,福建光泽县人。早年有过知青经历,1978年春上大学(77级),后读研究生(1983年),期间从事过教学和研究职业。1987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留院工作十多年。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2003年起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先锋派文学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等。
国外访学经历主要有:1995年至1998年先后在英国高级人文研究中心(IAHS),英国爱丁堡大学东亚系(EdinburghUniversity),荷兰莱顿国际亚洲研究院(IIAS),德国海德堡大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Ruhr-UniversityofBochum)等地做访问研究和讲学。
联系方式
北京大学中文系100871
专业领域
1,中国现当代文学,2,后现代文化理论
担任过的课程
1,中国当代文学史,2,中国先锋文学研究,3,解构主义理论导读,4,现代性理论导读,5,现代主义与先锋派理论导读,6,当代小说经典文本分析。
科研项目
近年主要承担项目有: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规划基金项目成果”。项目名称:“解构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项目批准号:05JA750.11—44001。已经完成结项。
2,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项目名称:“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时限:2007-2009年。正在完成中。
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名称:“感性解放感性解放的现代审美潮流——对艺术革命后果的美学阐释”,时限:2008年——2011年。
获奖
2003年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奖,2007年获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等若干。
著述
专著与论集
一、著作:
1、《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5月,23
万字。2004年,广西师大出版社,修订再版,38万字。
2、《本文的审美结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11月,27万字。
3、《解构的踪迹:话语、历史与主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9月,23万字。
4、《剩余的想象--九十年代的文学叙事与文化危机》--华艺出版社,1997年7月,29万字。
5、《仿真的年代》,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8万字。
6、《文化超越》,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18万字。
7、《移动的边界――多元文化与欲望表达》,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9万字。
8、《后现代的间隙》,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8万字。
9、《陈晓明小说评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26万字。
10、《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6月,40万字。获得首届2002年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奖。
11、《无望的叛逆——从现代主义到后—后结构主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35万字。
12,《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主持并撰写部分章节。44万字。
13、《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在中国》(与杨鹏合作),首都师大出版社,2002年12月,31.5万字。
14,《思亦邪》(短论集),山东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
15,《批评的旷野》,花城出版社,2006年。
16,《不死的“纯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26万字。
17,《现代性的幻象》,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32万字。
18,《德里达的底线——解构的要义与新人文学的到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58万字。
18,《审美的激变》,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25万字。
编著
1、编选《中国先锋小说精选》,《中国新写实小说精选》,
《中国女性小说精选》,《中国城市小说精选》,
《中国新本土小说精选》,《中国超情感小说精选》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1994年,1995年出版。
2、主编“晚生代丛书”(10卷,华艺出版社,1995年,1996年),
“中国女性文学”丛书(10卷,华艺出版社,1995年,1996年)等。
论文
*1、《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向何处去?》
——《福建论坛》,1985年第3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9期全文转载,第22—26页,12000字
*2、《作家群与读者群的文化反应》
——《文学评论》,1986年第2期,第57—63页,12000字。
3、《觉醒与蜕变》
——《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5期,第4—10页,10000字
*4、《文化冲突与文学张力》
——《当代文艺探索》,1986年第6期,第4—10页,16000字。
*5、《自然美发现的历史透视》
——《美学新潮》,1986年第2期,第123—145页,18000字。
6、《论文学视界——文学的文化形态学研究》
——《当代文艺思潮》,1987年,第3期,第88—95页,14000字。
7、《文学的苦闷》,《当代文艺探索》,1986年,第2期,3500字。
8、《论象征的审美特性》
——《美学新潮》,1987年第3期,第42—61页,14000字。
9、《复调和声的二元变奏——论<金牧场>》
——《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5期,第16—22页,10000字。
10、《超越粗陋理性》
——《上海文论》,1987年第5期,第67—73页,13000字。
11、《论艺术表现的个体敏感性》
——《艺术广角》,1987年第6期,第3—10页,14000字。
12、《理解的艰难》
——《文学研究参考》,1988年第3期,第22—25页,5000字。
13、《在现代精神边缘的选择》
——《文学自由谈》,1988年第2期,7500字。
14、《悟性的空间》
——《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第162—165页,8000字。
15、《论文学本文的语义蕴涵》
——《艺术广角》,1988年第5期,第17—26页,15000字。
*16、《幽暗国度里的光明——论文学作品的深度性》
——《花城》,1989年第4期,第192—206页,23000字。
17、《文学:向着亚文化形态开放》、《百花洲》、1989年第2期,3000字。
*18、《边缘的萎缩:从现代到后现代》
——《艺术广角》,1989年第2期,第4—10页,12000字
*19、《拆除深度模式》
——《文艺研究》,1989年第2期,第32—41页,14000字。
20、《无边的存在:小说语言的临界叙述》
——《人民文学》,1989年第3期。
21、《理论的赎罪》
——《文艺报》,1989年5月12日,4000字。
22、《文学的巴比伦塔已经倒塌》
——《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2期,7000字。
*23、《现代主义意识的实验性催化》
——《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3期,第13—20页,第4期,第18—24页,24000
字。
*24、《后新潮小说的叙述变奏》
——《上海文学》,1989年第7期,第66—73页,14000字。
25、《先锋派与文明解体》(与靳大成等合作)
——《上海文学》,1989年第5期,第65—72页,15000字。
26、《苦闷的文学》(与程麻、李洁非等合作)
——《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3期,18000字。
27、《城市与乡村的冲突》
——《当代电影》,1988年第期。
28、《王朔电影:亚文化的象征》
——《中国电影报》,1988年月日。
29、《无法拒绝的存在——论王朔》
——《文化春秋》,1989年第6期,第63—67页,8000字。
30、《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先锋小说》(与王宁合作)
——《人民文学》,1989年第6期,第107—112页,10000字。
31、《宗教衰落之后:艺术的命运》
——《电影艺术》,1989年第12期,第20—26页(另至第54页),13000字。
32、《倾斜与变奏:王朔电影的都市二重奏》
——《光明日报》,1989年11月9日,5500字。
33、《无望的超越:从深度到本文》(获《福建文学》优秀评论奖)
——《福建文学》,1990年第1期,10000字。
*34、《冒险的迁徙:后新潮小说的叙事转换》
——《艺术广角》,1990年第3期,第4—12页,14000字。
*35、《折除在场:德里达的解构策略》
——《当代电影》,1990年第5期,第37—52页,25000字。
36、《道德轴心的破裂》
——《电影艺术》,1990年第6期,6000字。
*37、《暴力与游戏:无主体的话语》
——《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1期,第47—62页,24000字。
*38、《历史颓败的寓言——先锋小说的后历史主义倾向》
——《钟山》,1991年第3期,第144—156页,20000字。
*39、《无底的游戏:论解构》
——《艺术广角》,1991年第3期,第21—29页,14000字。
*40、《最后的仪式——先锋派的历史及其评估》
——《文学评论》,1991年第5期,第128—141页,19800字。
41、《反神话与神话写作》
——《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5期,第105—111页,11000字。
42、《诡秘的南方——论南方的先锋派》
——《福建文学》,1991年第5期,第105—110页,11000字。
43、《生存之境:文学价值论》,
——《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3期,5000字。
44、《末路寻踪:都市与历史》
——《花城》,1991年第5期,10000字。
45、《反抗与逃避:先锋文学的女性意识》
——《文论月刊》,1991年第11期,9000字。
46、《折解神话:回到真实的生活深处》
——《福建文学》,1991年第12期,12000字。
47、《文学史杰作》(香港),《大公报》1991年月日,3500字。
48、《在野性与强力的后面》,《当代作家评论》,1986年第5期。
49、《琼瑶、三毛与大陆的精英文化》(台湾)
——《中国论坛》,总第368期,月刊第7期
*50、《旧梦难圆——大陆八O年代文化论争》
——总第369期,月刊号,第8期(91年)
51、《寻根的谬误》
——同上,总第370期,月刊号,第9期(91年)
52、《走出低谷——大陆的先锋小说》
——同上,总第371期,月刊号,第10期(91年)
53、《西学化与国学化》
——同上,总第372期,月刊号,第11期(91年)
54、《文化救赎》
——同上,总第373期,月刊号,第12期(91年)
*55、《颠倒等级与先锋小说的叙事策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第1期,第60-70页,20000字。
56、《语言的迷津》
——《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1期,14000字。
57、《解构的界线》
——《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1期,第98-105页,13000字。
58、《漫谈刘震云的小说》
——《文艺争鸣》,1992年第1期。
59、《知识的增长与批评的权威性》
——《文学评论家》,1992年第3期,3000字。
*60、《新时期的终结与九十年代的新课题》
——《文汇报》,1992年7月日,4500字。
61、《小说的困难:回到生活深处》(获全国“三连冠”“文艺短论”二等奖)
——《工人日报》,1992年6月日,3500字。
62、《难能的小说》
——《钟山》,1992年第4期。
63、《后悲剧风格—<风琴读解>》
——《文学自由谈》,1992年第2期。
*64、《理论话语:从容启示的时代》
——《艺术广角》,1992年第4期,14000字。
*65、《胜过父法:绝望的心理自传》
——《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4期,12000字。
*66、《空缺与重复:格非的叙事策略》
——《当代作用评论》,1992年第5期,17000字。
67、《挽歌悠唱—评刘心武<风过耳>》
——同上,第6期,第12000字。
*68、《常规与变异——当前小说形势与流变》
——《文艺研究》,1992年第6期,16000字
69、《终止逃避》
——《文学自由谈》,1992年第4期,4000字。
*70、《永无归期的流放》
——《小说评论》,1992年第6期,14500字。
*71、《抒情的时代》
——《上海文学》,1992年第11期,17000字。
*72、《无望的救赎:从形式到历史》
——《花城》,1992年第6期,22000字。
73、《彷徨与蜕变:1991年中国大陆文学形势透视》(台湾)
——《文化论评》(三民出版社),1992年10月,17000字。
74、《文化记忆与历史叙事》(香港)
——《现代艺术思潮》,1992年第2期,6000字
75、《历史转型时期的文化模仿》
——(台湾)《中国论坛》,总第374期,月刊号,第13期(92年)
76、《大陆的后现代主义》
——《中国论坛》,总第375期,月刊号,第14期(92年)
*77、《悖离与超越——再论大陆的后现代主义》
——《中国论坛》,总第376期,月刊号,第15期(92年)
78、《保守性与合法化》
——《中国论坛》,总第377期,月刊号,第16期(92年)
79、《灰蓝色与失语证——时代的情感记忆》
——《中国论坛》总第378期,月刊号,第17期(92年)
80、《王朔现象与大陆的民间社会》
——《中国论坛》总第379期,月刊号,第18期(92年)
*81、《文革记忆:永久的文化幽灵》
——《中国论坛》总第380期,月刊号,第19期(92年)
82、《重唱革命歌曲》
——《中国论坛》总第381期,月刊号,第20期(92年)
*83、《写作与政治:第三世界文化的历史境遇》
——《中国论坛》总第382期,月刊号,第21期(92年)
84、《传统文化在商业社会中的命运》
——《中国论坛》总第383期,月刊号,第22期
85、《新情感的危机》
——《中国论坛》总第384期,月刊号,第23期
86、《走向体育神话的时代》
——《中国论坛》总第385期,月刊号,第24期
87、《重返乌托邦》
——《文学自由谈》1993,第3期,
88、《后殖民文化的倾诉>
——《中国文化报》1993年4月.
89、《为"后"一辩》
——《文论报》1993,8月.
*90、《主体与幻想之物》
——《钟山》,1993年第1期,25000字。
91、《中国当代文化的双重语境》
——《文艺研究》,1993年第1期,4500字。
92、《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
《钟山》1993年,第1期,3000字。
93、《王朔漫论》
——《文艺争鸣》,1993年第1期,4500字。
*94、《历史转型与后现代的兴起》
——《花城》,1993年第2期,25000字。
*95、《破裂与见征:新情感的变迁与危机》
——《作家》,1993年第期,16000字。
*96、《反抗危机:新写实论》
——《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20000字。
97、《精神与欲望:都市末世学》,吴滨《重叠影象》跋,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3年6月,6000字
98、《临界叙述:先锋小说的语言经验》15000字
*99、《文化溃败时代的馈赠》
--《艺术广角》,1993年第3期,14000字
100、《欲望如水:女性的神话》
--《钟山》,1993,第4期,9500字.
101、《商业时代的窘迫神话》
--《文艺报》,1993年8月日.5000字
102、《先锋派:当代性与开放性》
--《文论报》,1993年10月日.字.
103、《后文化现象与知识分子的两栖心态》
--《作家》,1993年第8期,14000字(与孙津等合作).
*104、《文化拼贴的时代》
--《文艺争鸣》,1993年第5期,11000字.
105、《城市守望者》
--《新生界》,1993年第4期,4000字.
106、《孙甘露:绝对的写作》,
--孙甘露小说集《访问梦境》·跋。
107、《文化颓败者的狂舞》
--《钟山》,1993年第6期,25000字(与张颐武等合作)
108、《东方主义与后殖民文化》
--《钟山》,1994年第1期,26000字(与朱伟等合作).
109、《拆解娱乐》,
--《上海文化》,1994年第1期,5000字.
110、《废都滋味》,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12万字(与李书磊等合作).
111、《1991年军旅文学研究述评》
--《1993年文学研究年鉴》,9000字.
112、《1992年长篇小说概观》
--《1993年文学研究年鉴》,9000字
*113、《填平鸿沟,划清界限》
--《文艺研究》,1994年第1期,19000字.
*114、《反激进:当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境遇》,
--《东方》1994年第1期。10000字。
115、《后东方视点:穿透历史表象》
--《文艺争鸣》1994年第2期,8000字。
116、《后现代:文化扩张与文化错位》,
--《上海文学》1994年第3期,14000字(对话,主持“批评家俱乐部”)。
*117、《文化控制与文化大众》,
--《钟山》1994年第2期,22000字。(对话,主持“新十批判书”)。
*118、《废墟上的狂欢节》,
--《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15000字。
*119、《表象崇拜:分享剩余意义的叙事法则》,
--《今日先锋》1994年第3期17000字。
120、《对文学说话》,《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2期,7000字。
*121、《勉强的解放:后新时期女性小说概论》
----《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3期,18000字。
*122、《表象与状态:后新时期城市小说概论》,
--《文艺争鸣》1994年第4期17000字。
123、《语言神话的破损与重建:1979年以来的中国叙事文学》
--《奥莱特·历史档案》,1994年出版,18000字。
124、《消费时代的文化走势》,
--《中国文化报》1994年1月日,6000字。
125、《生命之轻与文学之重》,
--《中国作家》1994年第3期(与徐小斌合作)。
126、《后现代:精英与大众的混战》,
--《东方》1994年第3期,第81-86页,5000字。
*127、《过渡性状态:后当代叙事倾向》,
---《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5期,第74-82页,16000字。
128、《历史布景与个人记忆》,
--《文艺争呜》,1994年第4期,10000字。
*129、《人文关怀:一种知识与叙事》,
--《上海文化》,1994年第4期,5000字。
130、《众声喧哗:走向文化部落的时代》,
--《原道》,1994年第1期,9000字。
131、《彻底的倾诉:在生活的尽头》,
--《作家》,1994年第11期,3000字。
132、《陈染论》,
--《小说评论》,1996年第5期,12000字。
133、《守望与越位:1993年长篇小说概观》,
--《小说评论》1994年第4期。13000字。
134、《先锋的岐途》,《大家》,1994年第2期。5500字。
135、《阅读的胜利:被拖着走的文学》,
--《中华读书报》,1994年7月日,3500字。
136、《又见棕榈:无根的迷惘》,
--序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8000字。
*137、《超越情感:欲望化的叙事法则》,
--《花城》,1995年第1期,20000字。
138、《生动的空想:特定时期的精神轮廓》
--《大家》,1995年第2期字,6000字。
139、《爱欲、自我与诗性的跨越》,同上,2800字。
*140、《语言与欲望:后本土小说论》,
--《作家》,1995年第7期。21000字。
*141、《晚生代与九十年代的文学流向》,
--《山花》1995年第1期,7000字。
142、《只有一个张承志》,《文论报》,1995年7月。6000字。
143、《怀旧的年代:1994年的精神症候学》,
--《上海文化》,1995年第3期。
144、《真实的迷失: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历史与现状》,
《湖南文学》1995年第6期,12000字。
145、《面对生活现场的叙事--何顿小说论略》,
--《山花》,1995年。5000字。
146、《意外的合谋:精英与大众殊途同归的重叠影像》,
--《今天》,1995年。
*147、《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
--《二十一世纪》(香港),1997年第3期,12000字。
*148、《九十年代:文学怎样面对现实说话》,
--《北京文学》,1997年,第4期,26000字。
*149、《先锋派之后:九十的年代的文学流向》,
--《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3期,28000字。
150、《文本研究:想象的精神飞地》,
--《大家》,1997年第2期,11000字。
151、《批评的位置》,《作家》,1997年第4期,8000字。
*152、《想象的位置:回归传统的意义》,
--《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14000字。
*153、《晚生代与大陆九十年代文学流向》,
--香港《明报》(月刊),1997年,第8期,5000字。
*154、《历史的误置:关于中国后现代文化及其理论研究的再思考》,
--《文艺争鸣》,1997年,第4期,16000字,第24-34页。
154、《文化想象的间隙》(与刘康对话),
--《作家》,1997年第1期,15000字。
*155、《假想的出路:评第三种批评》,
--《文论报》,1997年8月,5000字。
156、《中国大陆的后现代文化》(长篇对话,与王岳川、王一川等合作),
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年第2期,10万字。
本人承担部分约22000字。
156,《在创新悬置的文化身份》,《天涯》,1997年第6期。
*157、《寄生与颠覆:中国当代新电影的叙事法则》,
--香港,《二十一世纪》,1998年第?期,11000字。
158、《先锋小说派及其发展》,
--《中华文学通史》,第九卷,华艺出版社,1997年。11000字。
159、《中国大陆的后现代主义现象阐释》
------香港,《民报月刊》,1998年,第3期。
160、《后东方视点与当代中国文化分析》
------《后殖民理论与文化认同》,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张京媛主编。
161、《后现代主义与大陆文化理论研究》
------《当代中国批评话语》,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8,张旭东主编
*162、《绝对现实主义的崛起》,《南方文坛》,1998年,第3期。
*163、《仿真与审美转换》,《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1期,25000字。
164、《语言的极地》,《当代作家评论》,同上,8000字。
165、《无望的倾诉——评林白<说吧房间>》,《南方文坛》,1998年,第1期。
*166、《现代主义的兴起与文学的多元化》,《共和国文学五十年》,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9,357-416页,46000字。
*167,《历史终结之后:九十年代文学虚构的危机》,《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19800字。
*168,《异类的尖叫》,《大家》,1999年第5期,23000字。
169,《又见三剑客》,《南方文坛》,2000年,第2期,8000字。
170,《批评旷野里的精神之树――评程文超》,《南方文坛》,2000,3,8800字。
171,《跨越红土地――评熊正良的小说艺术》,同上,2000年,第4期,9500字。
*172,《文化研究:后-后结构主义的兴起》,《文化研究》,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第1期,第1-42页,36000字。(获文学所第二届2001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173,《语词写作与修辞的乌托邦》,《九十年代诗歌备忘录》,2000年,19000字。人
民文学出版社。
174,《分裂的力量――评电影<月蚀>》,《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
*175,《经典的危机》,《山花》,2000年,第5期,7800字。
176,《解构男人或语言的妄想症――评海男的<男人传>》,《大家》,2000年第3期,
3500字。
177,《暧昧的身份认同――评林白的<玻璃虫>》,2000年第1期,3500字。
178,《关于九十年代先锋派变异的思考》,《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5500字。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2期转载。
*179,《文化研究与政治上正确》,《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5500字。
*181,《从现代主义到没有主义》,《21世纪》(香港),2000,12,第33-39页。12000字。
*182,《记忆的抹去与解脱――评铁凝》,《读书》,2001年,第3期。
183;《怀着知识的记忆创新》,《南方文坛》,2001年,第5期,29-33,9000字。
*184,《无根的苦难:超越非历史化的困境》,《文学评论》,2001,第5期,第72-79页,15000字。
185,《媒体批评》,《南方文坛》,2001,3,5000字。
186,《文人格调,文人何为?》《南方文坛》,2001年,第6期,8000字。
187,《逃跑的童话――评杨映川》,《南方文坛》,2002年,第1期,8000字。
188,《在现实主义侧面》,《特区文学》,2001年第6期,5000字。
*189,《现代性与文学的历史化――当代中国文学变革的思想背景阐释》,《山花》,2002年,第1期,20000字。
*190,《挪用、反抗与重构――当代文学与消费社会的审美关联》,《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第4-16页。(头条,17500字)
*191,《个人记忆与历史的客观化》,《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3期,16500字。
192,《无法深化的自我与现实――近期小说的审美意识流向》,《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17-24页,15000字,
*193,《消费社会中的文学叙事》,《大家》(云南),2002年第4期,18000字。
*194,《道德可以拯救文学吗?》,《长城》(河北),2002年第4期,19500字。
195,《执着不变的李锐》,《中华读书报》,(北京),2002年5月29日,第11版。
196,《专业化小说的可能性》,《南方文坛》,2002年第3期。
197,《无法深化的自我与现实》,《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17-24页,
14000字。
*198,《方法论的焦虑——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文艺争鸣》,2002年第5期。
199,《历史在别处》,《人民日报》,2002年。
200,《走进历史深处――序路文彬<想象与演绎>》,《珠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01,《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第95-106页,19000字。
202,《理想主义年华的绝唱》,《南方文坛》,2002年,第5期。
*203,《重建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规范》,《南方文坛》,2003年第1期。
*2004,《文学的消失或幽灵化》,《记忆》(创刊号),2002年。
2005,《时尚化写作》,《文艺报》,2002年8月。
2006,《摄影文学的先锋性》,《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2002年,9月。
207,《历史“回潮”或者在别处》,《长城》,2002年第6期。18500字。
208,《重返现代性氛围》,《长城》,2003年第1期,18000字。
209,《恢复个人的真实记忆》,《文艺报》,2003年1月7日。
*210,《现代性有什么错》,《长城》,2003年第2期,21000字。
211,《后现代对现代性的反拨》,《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1期。
212,《在爱欲的尽头》,《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3期。
*213,《给文学招魂:差异性自由》,《南方文坛》,2003年第2期。
214,《在平淡无奇中坚韧地存在》,《长城》,2003年第3期,18500字。
215,《反SARS的解构历程》,《长城》,2003年第4期,19800字。
216,《文学批评与大众媒体的关系》,《杭州师院学报》,2003年第4期,7000字。
*217,《德里达拒绝历史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4期。11500字。
219,《碑,瘤子与乱伦后的谋杀》,《长城》,2003年第5期,22000字。
220,《本土性与后现代的鬼火》,《文艺报》,2004年,3月
*221,《在底层眺望纯文学》,《长城》,2004年第1期,17000字。
*222,《现代性:后现代的残羹还是补药?》,《上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连载,21000字。《新华文摘》,2004年第18期转载。
*223,《断裂后的接轨:对文艺学学科的反思》,《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7000字。
224,《归乡的文学与文字》,《长城》,2004年,第2期。15000字。
225,《异质性书写与文字之力》,《长城》,2004年,第3期。14000字。
*226,《破解整体性——长篇小说变的历史变形记》,《文艺研究》,2004年第4期,14000字。
227.《现代性与后现代的缠绕及其出路》,《辽宁大学学报》,2004,1,14000字。
228,《市场的能动性与多样性》,《文艺争鸣》,2004年,第4期,6000字。
229,《柏杨世俗批判的现代性意义》,《柏杨论学术讨论文集》,台湾远流,2004。
230,《生态主义:穿不过现代性视角》,《长城》,2004年,第4期,16000字。
*231,《“胜过”现实的写作:王蒙创作与现实的关系》,《河北学刊》,2004年第5期,第128-—133页,14000字。
232,《永远的舞者——重新解读梁晓声》,《艺术评论》(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第8期,第74—78页,8000字。
*233,《理论的终结与批评的开始》,《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234,《极端境遇与“新人民性”——张平小说的思想与艺术特征》,《南方文坛》,2004年第6期即出。
235,《审美的童话时代》,《长城》,2004年第5期,14000字。
*236,《张艺谋的还童术》,《读书》,2004年第10期,6500字。
237,《墓地写作与乡土的后现代性》,《吉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38,《柏杨世俗批判的现代性意义》,《杭州师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39,《本源的缺乏——论德里达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的关系》,《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13000字。
*240,《不说,写作和飞翔——论林白的写作经验及意味》,《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期。15000字。
*241,《论德里达的“补充”概念》,《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期。18000字。
242,《现代性视野中的当代文学史的分期与历史观》,《长江学术》,2005年第4期。10000字。
*243,《德里达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解构——解构现象学中的历史性问题》,《理论前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辑。24000字。
*244,《现代性之隐忧与多样性方案》,《海南师院学报》,2005年第1期,22000字。
*245,《通过记忆和文本的幽灵存活——德里达与中国》,《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14000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卷,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
246,《小叙事与剩余的文学性》,《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
247,《超过图像霸权的文学书写》,《20世纪中国文化地图》,2004年5月,第25—34页。
*248,《人民性与审美的脱身术》,《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第112—120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
249,《身体穿过历史现场》,《南方文坛》,2005年第4期,8000字。
250,《乡土叙事的终结——评贾平凹的<秦腔>》,《文艺争鸣》,2005年第6期,11000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
251,《“内在视野”与重建思想史》,《文艺争鸣》,2005年第2期。
252,《历史“扭结”中的十七年小说》,《文艺争鸣》,2005年第4期。
253,《后革命的博弈——<女同志>中的权力与力比多的辩证法》,《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6期,11000字。
*254,《鬼影底下的历史虚空——对抗战文学的反思》,《南方文坛》,2006年第1期,15000字。
*255,《“憎恨学派”或后左翼的新生》,《当代文坛》,2006年,第1期,10000字。
*256,《身体的诡计:当下与历史的合谋》,《长城》,2006年,第1期,16000字。
*257,《城市文学:无法现身的“他者”》,《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21000字。
258,《理论的记忆与踪迹》,《长江学术》(武汉),2006年第1期,第140-146页。
*259,《批评的溃败与未来的前景》,《长城》,2006年,第2期,18000字。
*260,《文学性:令人困扰的幽灵》,《长城》,2006年,第3期,15000字。
*261,《理论的越界与转向》,《文艺争鸣》,2006年第2期,19000字。
*262,《“疯狂”中的思想交锋——德里达对福科的“疯狂史”的批判解构的疯狂》,《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14000字。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
*263,《本土、文化与阉割美学——论从<废都>到<秦腔>的贾平凹》,《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3期,18000字。《新华文摘》,2006年第8期,全文转载。
*264,《文学:一种奇怪建制?》,《当代文坛》,2006年,第3期,7000字。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期转载。
*265,《文学的类型、法律与女人——论德里达的文学观》,《当代文坛》,2006年第5期。9000字。
*266,《文学,在法的前面——解析德里达关于文学与法的观点》,《杭州师院学报》,2006年第4期,13000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6期转摘。
*267,《战后法国思想冲突与解构主义兴起的知识谱系》,《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23000字。《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CUAA)转摘,2006年第6期。
*268,《虚构的圈套与诡秘的体验》,《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1期,18000字。
269,《2006年文学关键词》(主持和撰写部分),《当代文坛》,2007年第2期,第44-49页。人大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5期全文转载,第4-10页。
*270,《论棋王——唯物论意义的阐释或寻根的歧义》,《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第128=142页。
*271,《论罂粟之家——苏童创作的历史感与美学意味》,《文艺争鸣》,2007年第6期,第106-118页。
*272,《被劫持的文学性——德里达关于“残酷”文学性的论述》,《南方文坛》,2007年,第2期,第24—29页。人大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6期,第3—9页。
*273,《无底的游戏与新的肯定性——对德里达<人文科学话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的解读》,《燕赵学术》,2007年春之卷(创刊号),第80-90页。
*274,《解构的伦理面向:德里达与列维纳斯》,《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第146-153页。
*275,《小说的真相与谋杀小说》,《大家》(云南),2007年,第3期,第129—139页。
*276,《身份政治与隐含的压抑视角——王安忆<新加坡人>分析》,《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3期。
*277,《论呼喊与细雨》,《文艺争鸣》,2007年第8期,第117-132页。21000字。
*278,《向死而生的当代文学》,《长城》,2007年第4期,第117—131页。18500字。
*279,《身体的荒诞诡计》,《现代中国》第九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201-217,15500字。
*280,《在不可能性中给予宽恕》,《大家》,2007年第3期,第46—51页。11000字。
*281,《“药”的文字游戏与解构的修辞学——论德里达的<柏拉图的药>》,《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第50—61页,17000字。
*282,《他引来鬼火,他横扫一切——阎连科论》,《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5期,第62-69页,13000字。
*283,《遗忘与召回:现代传统与当代作家》,《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6期,第4-27页,28000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2008年第1期,第97-116页。
*284,《现代性与当代文学史叙述》,《文艺争鸣》,2007年第11期,第63-72页。
*285,《重论德里达的后现代意义及其转向》,《学术月刊》,2007年第12期,第14-27页,26000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2008年第5期,第62-76页。
*286,《<讲话>的方向与当代文学的断裂性革命》,《文艺争鸣》,2007年第12期,第65-78页,16000字。
*287,《在绝境中思考法律与正义——论德里达关于法律的解构思想》,《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杭州),2008年第1期,第55-66页,18000字。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全文转载,2008年第5期,第26-36页。
*288,《友爱、敌意与他者的单一性——论德里达的“幻影朋友之回归”》,《上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161-169页,17000字。
289,《电影与文学的情欲大战》,《名作欣赏》,2008年第1期。
*290,《革命与抚慰:现代性激进化中的农村叙事——重论五六十年代小说中的农村题材》,《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19000字,第1-10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2008年第105-116页。
291,《在终结的命运中拓路——2007年小说的多向态势》,《山花》,2008年第5期,11000字,第134-145页。
292,《给青春中国以激情——评徐坤的奥运小说<八月狂想曲>》,《文艺争鸣》,2008年第6期。
293,《博尔赫斯:帕慕克的“文学父亲”?——兼谈当代小说的绝境拓路》,《中华读书报》,2008年5月25日。
294,《我对文学批评的理解》,《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6期。
*295,《重论现实主义理论源流及其斗争》,《文艺争鸣》,2008年第11期,19500字。
296,《开放中的融合:三十年来的中国理论批评》,《文艺研究》,2008年第12期,4000字。
297,《<从战争中走来>:抵达历史的正义》,《文艺争鸣》,2008年第12期,4500字。
*298,《“没落”的不朽事业——白先勇小说的审美现代性》,《文艺研究》,2009年第2期,17500字。
三、英文论文:
*1,“TheDisappearanceofTruth:FromRealismtoModernism”,CriticalStudies,
--Amsterdam-Atlanta,1996,vol.6,page158-165.
*2,“Post-politicintheNarrationofContemporaryChinesefilm”,Boundary2,(US),1997,Autumn.
*3,“Anti-radicalismandtheHistoricalSituationofContemporaryChineseIntellectuals”ContemporaryChineseThought,1997—1998,Winter,Page:29-44;SharpePublishingHouse.
*4,TheExtricationofMemoryinTieNing’sWomanShowering:PrivacyandtheTrapof
History,PrivacyandMordernChineseLiterarure,ed,BonnieMcdougall,2002,London&Amsterdam,
5,Appropriation,ResistanceandReconstruction:TheAestheticConnectionBetweenConsumerCultureandLiterature,CulturalStudiesinChina,MarshallCavendishAcademic,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