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人物 > 文章详情
韩毓海--北京大学
2011-06-13 作者:佚名 来源: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个人简介
  韩毓海,男,1965年11月生,山东省日照市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担任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系访问教授(2008年)、日本东京大学教育教养学部特任助教授(2005年)。
  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8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9年)、北京大学杰出青年人文学者计划(2010年)。
  
  联系方式
  北京大学中文系邮政编码:100871,电话:62751601(中文系办公室),hanyuhai@sina.com。
  
  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贡献
  
  以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创新理论为主线,对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文学基本特征的归纳和研究。部分成果刊发于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入选国外大学教学参考资料。
  专著《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回应了“李约瑟之谜”、并提出了新的解释。部分创新成果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肯定,获得中共山西省委、吉林省主要领导同志的肯定和推荐。
  
  专业领域
  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地理学,中国政治、经济史
  
  担任过的主要课程
  中国政治史文献导读、世界经济史文献导读、新自由主义文化思潮研究、《资本论》精读、毛泽东和海外毛泽东研究著作导读、中国当代文学史、西方现代名著导读。
  
  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自由主义文化思潮研究,2004年
  教育部语用司项目:中华经典诵读研究,2009年12月
  
  获奖
  北京大学工商银行教学奖,2008年
  北京市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所谓无词的言语》),2006年
  上海市第七届上海文学奖(论文《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与现代性问题》),1998年
  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香巴拉的中国》),2004年
  五个一工程最佳电视剧奖、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我亲爱的祖国》)2002年
  五个一工程图书奖(《我亲爱的祖国》),2002年
  
  主要学术成果
  
  A.    专著与论集
  
  1,《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九州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2010年9月修订版。荣获国家出版总署2010年全国图书排行榜总榜第一名。
  2,《天下》,海关出版社,2006年
  3,《我们的时代:当代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与黄平教授、姚洋教授合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4,,《知识的战术研究:当代社会关键词》,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5,《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文学卷》,(主编、第一撰稿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6,《从红玫瑰到红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7,《锁链上的花环》,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
  8,《新文学的本体与形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
  9,《我亲爱的祖国》,作家出版社,2000年
  10,《星火》,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1,《摩登者说》,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B.编著
  《旗与歌,在北大的六次对话》,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C.英文论文
  1,Speech without words,Positions,Volume 13,Winter 2005,该文被SCI 收录(2008)
  2,Assessing China’s Reform,Economy and Political Weekly,June,2006,该文被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编入亚洲研究教材(Asia Study Syllabus)。
  3,Opening Art and Politics:Discursive Practice in Mao Zedong Thought,China Study Group,NY,Dec,2000
   
  1991年以来主要学术论文(不完整)
  
  2010年(1-6月)
  1,《在诵读经典中传承文明》,《新华文摘》,2010年第一期
  2,《天道与治道》,《人民日报海外版》,1010年2月9日
  3,《主权货币与现代国家》,《文汇报》,2010年3月22日
  6,《五百年来谁著史》,《世界博览》2010年第6期
  7,《货币主权与国家之命运》,《绿叶》,2010年1-2合刊,总第140期
  8,《天下兴衰事,江河万古流》,《博览群书》,2010年第6期
  9,《从政治主体到欲望主体》,《天涯》,2010年第2期
  10,《李泽厚、刘再复、甘阳对我们时代的影响》,《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2期
  11,《从中国与东亚历史中建构世界》,《文化纵横》,2010年第6期
  
  2009年
  1,《诵读经典传承文明》,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9月29日,《新华文摘》2010年第一期转载
  2,《从中国到世界:重新检视“五四”的意义》,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5月4日,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办《观察与交流》,第36期转载
  3,《从基层重建中国中国多元文化时空观》,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9年第一期转载。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之谜》,《文化纵横》,2009年第2期
  5,《“新大地法则”角逐海洋资本主义》,《绿叶》,2009年第6期
  6,《中国60年,我们做对了吗?》,《世界博览》2009年第22期
  7,《重新思考19世纪(上)》,《书城》,2009年第7期
  8,《重新思考19世纪(下)》,《书城》2008年第8期
  9,《中国道路与世界史问题》,《绿叶》2009年第11期
  10,《中国道路与世界史问题》,《第一财经》,2009年11月26日
  11,《五四以来科学在中国的命运》,《绿叶》2009年第4期
  12,《曼哈顿的秘密》,2009年第3期
  13,达尔文主义与近代中国,《第一财经日报》,2月13日
  
  2008年
  1,漫长的革命――毛泽东与文化领导权问题(上),《文艺理论与批评》,1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2,漫长的革命――毛泽东与文化领导权问题(下),《文艺理论与批评》,2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3,关于90年代中国文学的反思,《粤海风》4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4,当代文学研究的基本历史态度,《粤海风》,1期
  5,从基层重建中国当代文化时空观,《绿叶》,7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6,文化领导权之争与中国革命的遗产,《绿叶》2期,并收入《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三联书店,2008年
  7,李泽厚、刘再复、甘阳对我们时代的影响――80年代的继承与反思,《绿叶》5期,(人民大学包括复印资料转载)
  8,别了,美国式发展道路,《绿叶》11期
  9,鸦片、白银和战争――“天朝”经济体系的瓦解,《世界博览》8期
  10,西部为体,东南为用,《世界博览》,4期
  11,漫长的18世纪:历史的耦合,《天涯》5期
  12,明代的陆地与海洋贸易,《世界博览》18期
  13,明代与世界白银货币体系,《世界博览》20期
  14,上海租界地的公共权力,《世界博览》16期
  15,债务经济瓦解美国?《世界博览》22期
  16, 90年代反思录(上),《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4卷,5期
  17, 90年代反思录(下),《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4卷,6期
  
  2007年
  1,《星火》编剧中的几个问题,《高校理论战线》,3期
  2,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小说选刊》7期
  3,“春风到处说柳青”――再读《创业史》,《天涯》3期,《三农中国》
  4,新世界史观、金融霸权与大国兴衰,《粤海风》,5期
  6,“他们的命运交织,就是中国现代史”――谈《星火》的编剧及中国现代史问题,《人民日报》,2月2日
  7,中日思想交流的新时代――对话熟悉的陌生人,《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4月16日
  8,我们在什么时候失去了梁生宝――重读《创业史》,《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1月8日
  9,从地中海到南海:金融权力与大国兴衰,《第一财经日报》5月1日
  
  2006年
  1,日本“近代的超克”及其变奏,《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10月16日
  2,大人物与小人物的“假设”与“求证”――1954年《红楼梦》大讨论再回首,《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11月27日
  3,竹内好何以成为问题,《读书》4期
  4, 1980年代的文化脉象(上),黄平、姚洋、韩毓海,《天涯》3期
  5, 1980年代的文化脉象(下),黄平、姚洋、韩毓海,《天涯》4期
  
  2005年
  1,狂飙为我从天落——为小说《那儿》而作,《书城》1-2期
  2,中国历史的动力结构,《书城》5期
  3,重新开眼看日本,《书城》8期 
  4,多元时代的文化自主(黄平姚洋韩毓海),《书城》12期 
  5,经济学与文学及其他,《天涯》2期 
  
  2004年
  1,新的现实与可能性-城市与农村:当前创作与批评的历史参照,《文学评论》4期
  2,自远方,《书城》4期
  3,香巴拉的中国,《书城》6期
  4,卢舍那《书城》, 10期
  5,所谓无词的言语,《现代中国》,湖北教育出版社,10月
  6,何为帝国,帝国何为?《文艺理论与批评》6期
  7,大雨落幽燕,《作家》,7期
  
  2003年
  1,上海的租界,《书城》 1期
  2,京华烟云,《书城》2期
  3,鸟致院,《书城》3期
  4生命的政治——资本主义与疾病,《书城》4期
  5,这美丽的香格里拉,《书城》4期
  6,“共和”的秘密,《书城》6期
  7,城市的月亮,《书城》9期
  8,我们怎样才能看到幽灵?――从市民道德与政治生活解读近期电视剧》,《书城》10期
  9,文化研究的公共空间:历史与实践的可能性,《上海文学》6期
  10,可比性、普遍性与文化政治(上),张旭东、韩毓海,《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4
  11,可比性、普遍性与文化政治(中),张旭东、韩毓海,《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5
  12,可比性、普遍性与文化政治(下),张旭东、韩毓海,《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6
  
  2002年
  1,“我没意见”,《书城》1期
  2,由汨罗江到大泽乡,《书城》4期 
  3,NEW BEIJING 小剧场,《书城》6期
  4,北京的“后院”,《书城》7期
  5, “发展靠政策”,《书城》8期
  6,一篇读罢头飞雪,《书城》10期
  
  2001年
  1,夜阑卧听风吹雨,《读书》1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中关村,《天涯》1期
  3,世界体系中的法国大革命,《天涯》,
  
  1999年
  1,全球化,还是资本主义?《二十一世纪》(香港),4期
  2,我们是否要接受一个同质化的世界?《二十一世纪》(香港),8期
  3,吁请一种有活力的文学思想,《上海文学》,2期
  4,强劲的思想激活现实,《亚洲周刊》11期
  5, “资本”等于“自由化”吗?《科学时报》1月3日
  
  1998年
  1,市场意识形态的形成与批评的困境,《天涯》1期
  2,在“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背后,《天涯》5期
  3,中国当代文学在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的位置,《战略与管理》5期
  4,我的大学逻辑,《中国经济时报》1998年4月30日
  5,相约98,告别98:就当前中国思想论争答朱学勤先生,《中国图书商报》,1998年12月31日
  6,一九一五,复辟时期的文化界,《读书》5期
  7,有话好好说,《读书》8期
  8,“历史进步时代”反思的可能性,《读书》1期
  
  1997年
  1,从文学史到思想史,《当代作家评论》2期
  
  1996年
  1,平原忽兮路超远――陈平原的学术史研究管见,《当代作家评论》3期
  2, “理论还有什么用?”──我看“当代理论”,《当代作家评论》2期
  3,中国现代性修辞方式的建立及其批判,《战略与管理》2期
  4,谢冕的“现代”,《文艺争鸣》4期
  5, “大悲”:“民间社会叙事”的失败与张爱玲小说的意识形态性,《人文杂志》3期
  6,春花秋月何时了――鸳鸯蝴蝶派与文化生产的近代兴起,《作家》1期
  
  1995年
  1,清华问学录――关于中国新文化研究的范式问题,郑敏、韩毓海,《上海文学》9期
  2,几度风雨海上花――新感觉派的兴衰与中国的现代性,《上海文学》5期
  
  1994年
  1,“和平年代”――走向一种“新历史主义”?《当代作家评论》5期
  3,钱钟书的天才,《当代作家评论》4期
  4, “现代性”与“现代化”,《学术月刊》6期
  5,王朔与当代文学的转型――90年代“市民社会”话语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季刊》7期
  
  1993年
  1,“历史”·“意识形态”与被冷落了的传统――读《蒲桥集》琐记,《当代作家评论》1期
  2,杰姆逊的文化企图――评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和“第三世界文化理论”,《上海文学》3期
  
  1992年
  1,大地梦回——《呼喊与细雨》的超验救赎意义,《当代作家评论》4期
  2,“悲剧的诞生”与“谎言的衰朽”
  ——王安忆《叔叔的故事》及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问题,《当代作家评论》2期
  
  1991年
  1,新文学的宏观视角——论中国新文学的三次语言革命,《当代作家评论》2期
  2,人活天地间——《泥日》随感录,《当代作家评论》5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