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社会 > 文章详情
村庄选举背后的结构性力量
2011-06-09 作者:汪永涛 来源:社会科学报

  乡村换届选举又要开始了。村庄选举是否真能代表民意,还仅仅是上级政府意愿的反映?在实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村庄选举的竞争非常激烈,选举中各种拉票现象也很普遍,有些人甚至为了当上村干部要花上一大笔钱。与竞选人积极参与竞选不同,农民却对参与选举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农民都表示,选谁都一样,并不会对村庄有什么改变,他们往往是带着看戏的态度来看待村庄选举。为什么会出现村庄选举竞争激烈,农民反应却很冷漠的现象?村庄选举背后的结构性力量到底是什么?不同类型的村庄它的结构性力量是有所差异的,从而选举也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宗教型村庄较稳定

  村庄选举在不同类型的村庄里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宗族型村庄,我们发现村干部的任期非常稳定,许多村干部的任期都会维持十几、二十年。譬如在所调查的李村,1998年换届选举,书记和村主任在那届当选后一直连任到现在,而会计则从1982年一直连任到现在。村干部说起谁会当选干部时总是这样说:“选来选去也就是这十八个罗汉打转”,意为村庄选举也只有那么几个人可以当选。宗族型村庄主要由单姓的自然村组成,所以大自然村往往也就是势力最大的宗族。选举背后的结构性力量是宗族势力,选举受宗族势力的支配,小门小户无法对抗宗族势力,即便上级让他当村干部也当不成。如果村干部所属的宗族势力小,他在村庄也就无法开展工作;事情做不开,乡镇政府也不愿意这样的人当选。由此,村支书、村主任只能出自于势力强大的大自然村落。村庄的权力格局基本是稳定的,村干部也就有了较长远的预期,他们会投入精力去对村庄作出长远规划,去做对村庄长远发展有利的事情。李村的村支书当选后搞田园化建设、修路、搞水利,这些公益事业都是农村发展的基础。

  小亲族型村庄互相内斗

  宗族型村庄选举的稳定与小亲族型村庄选举的不稳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亲族型村庄的选举竞争激烈程度更甚于宗族型村庄,各种拉票手段也层出不穷,而且干部的任期往往不长,起伏比较大。小亲族型村庄是由众多大小不等、势力不均的小亲族组成,小亲族在农村地区也被称为门份。小亲族是村庄的内生权力,权力大小取决于拳头的大小,于是小亲族村庄生育男孩的观念都很强。村庄的权力结构呈现出这种形态:各个势力相当的大门份之间互相内斗;大门份欺负小门份;小姓则更受欺负,属于村庄最弱势的群体。村庄表现出欺软怕硬,互相内斗的形态。

  村干部必须来自于大门份,但是仅仅门份大,并不足以保证大门份的人当选村干部。如果要当选村干部,还必须借助村庄的外生权力,通过寻找庇护以便在竞选中取得优势。外生权力主要指更高级别的行政权力机构,它掌握着权力资源的分配,而权力承载于处于某个职位的人。

  村干部如果没有非常可靠稳定的后台,他的位置总是显得很不稳定,随时面临被人算计,被人拉下马的危险。处在这种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得到上级的赏识,这使得他们无法建立长远的预期。而要得到上级赏识,一方面要去拉拢他们,另一方面要创造出工作业绩。为了讨好上级领导,这就使得村干部有利用手中权力去捞好处的动机。这不仅导致村干部没有长远预期,而且还有可能做出很多破坏村庄利益的事情。村干部为了在短期内创造出工作业绩,往往表现得非常急功近利,他们对于周期较长、收效较慢的公益事业是不大关心的,村庄的道路、水利常年也没有什么变化。

  村庄选举是村庄内生权力与村庄外部权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村庄选举的外部权力最终要体现为上级乡镇政府的意愿,它在村庄选举中非常重要,甚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宗族型村庄,村干部只能出自于大自然村;而在小亲族型村庄,村干部也只能出自于大门份。村庄的内生权力结构决定了村庄选举的基本形态。在具有结构性力量的宗族型村庄,它的内生权力结构稳定,村干部的任期非常稳定,预期长远。而在小亲族型村庄,村庄的内生权力结构总是不稳定,选举往往呈现出混乱局面,干部任期不稳定,村干部难以建立长远预期。当村庄内生权力结构稳定,外部权力只需保持好内生权力就可以较好地维持村庄秩序。而当村庄的内生权力结构不稳定,它往往会积极主动地引进外部权力,而一旦引入外部权力,又对村庄本身的内生秩序造成影响,这就使得村庄的权力运作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局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