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中国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制度取得了很大成绩。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通过对研究生培养和授予的探索,我们培养了大批国家因快速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当然,我们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还可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但是,我们必须历史地、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我们用短短30年的时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立了自己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制度。设想,如果我们根本没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制度的探索,我们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呢?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果,其发展速度与规模前所未有,被称为“奇迹”。经济的发展、思维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的转型,这些都是需要人才支撑的。没有这些年来我们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没有大批的博士和硕士等高级人才的培养,我们很难想象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能够取得如此之大的成绩。目前,活跃在各种新兴产业、金融等部门以及政治、外交、文化、社会等部门的领军人才,很多人都有过国内研究生学习经历。即使到国外进行研究生学习的,也往往出于国内研究生培养的支撑和激励。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制度也有一个探索和成长的过程,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更不可能达到完美的状态。一方面,现代大学产生于欧洲,从巴黎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算起,在欧美已经有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我们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更短。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在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方面取得的成绩也是非常可观的。另一方面,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需要高度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力量的支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经济实力不足,投入到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财力有限,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办高等教育。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是近些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研究生培养获得的支持才越来越大。高水平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可以期待我国研究生培养在未来的起飞。
我们必须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主要内涵就是从精英教育转向国民素质的提高。尽管研究生教育大多仍然属于精英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范畴,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也势必影响到研究生教育目的的内涵变化。在研究生教育的初期,我国招收的研究生数量极其有限,因此这些人是“高材生”中的“高才生”。随着研究生的扩招,我们的培养对象一方面将向更广泛的才俊开放,但“优中选优”的状态就成为开放或耗散的状态。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资源——如师资和其他培养条件 ——也必然被稀释。譬如,过去是教授中的教授才能指导博士生,现在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许多高校已经把招收博士生的权限放宽到副教授。由此,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其说是降低了,不如说是被稀释了。现实中,高质量的培养实际上是增多了,但稀释的结果也仍然让人感觉降低了。
当然,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制度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譬如,要有一定比例的淘汰制。我们最初实行的是优中选优,淘汰率比较低还可以理解,随着量的扩张,没有淘汰的教育将是缺乏动力和鞭策的机制。但建立淘汰制,也同样需要全社会的宽容、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