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勤(Du Xiao Qin),男,文学博士,1967年8月生于江苏如皋。1985年9月至1989年7月,在江苏省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南通班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9月至1992年7月,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霍松林教授、杨恩成教授学习唐宋文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92年9月至1995年7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陈贻焮教授、葛晓音教授,攻读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讲师、副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100871 中国北京 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北京大学中文系
论著:
1. 《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 台北商鼎文化出版公司 1996年8月版
2. 《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7年7月版
3.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隋唐五代卷》(上、下) 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4. 《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修订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
编著:
1. 《游侠刺客故事》(与王元军合著)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3年3月版
2. 《禅林象器笺》 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7年4月版
3. 《中国历代基本典籍库·隋唐五代卷》(电子数据库软件)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2年10月版
4. 《千古传世美文·元明卷》(与陈瑜合著)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 1999年5月版
5. 《谢脁·庾信诗歌选注》 中华书局 2005年6月版
6.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与余恕诚合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
主要参编著作:
1. 《隋唐文化史》(赵文润主编),陕西师大出版社, 1992年9月版
2. 《唐诗观止》 (尚永亮主编)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3. 《历代文选·魏晋南北朝文》(陈贻焮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2月版
4. 《增订编年注释全唐诗》(陈贻焮主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公司 2001年5月版
5.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傅璇琮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
6.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傅璇琮、蒋寅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
7.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隋唐五代分册》(傅璇琮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3月起陆续出版
论文要目:
1. 关于古典诗词解说多义性问题的理解和处理 《大学文科园地》(郑州)1987年第1期
2. 柳宗元山水审美观探微 《南通师专学报》(南通)1987年第4期
3. 神曲·神用·神韵——谈电影《红高粱》中《酒神曲》的两次妙用 《南通电影介绍》(南通)1987年10月号
4. “天山”、“海风”考释 《阅读与写作》(南宁)1988年7、8合刊
5. 一场知“时节”的春雨——评徐景熙先生的《美学拾趣》 《南通日报》(南通)1988年10月21日星期刊
6. 柳宗元音乐审美观试探 《陕西师大学报》(西安)1990年第1期
7. 杜诗在至德、大历间的流传和影响 《陕西师大学报》(西安) 1991年第3期
8. 开天诗人对杜诗接受问题考论 《文学遗产》(北京) 1991年第3期
9. 论杜甫后期的悲剧心态 《陕西师大学报》(西安) 1993年第2期
10. 论杜甫的文化心态结构 《杜甫研究学刊》(成都) 1994年第1期
11. 论龙朔初载的诗文新变 《文学遗产》(北京) 1994年第5期
12. 论中唐诗人对杜诗的接受问题 《社会科学辑刊》(沈阳) 1995年第1期
13. 试论杜甫的个体生命意识 《贵州文史丛刊》(贵阳) 1995年第2期
14. 初唐四杰与儒道思想 《文学评论》(北京) 1995年第5期
15. 庾信、杜甫诗歌集大成之比较 《陕西师大学报》(西安) 1996年第3期
16. 从家学渊源看陈子昂的人格精神和诗歌创作 《文学遗产》(北京) 1996年第6期
17. 从永明体到沈宋体 《唐研究》第二卷(北京) 1996年12月版
18. 唐开元中前期士风之变 《中国史研究》(北京) 1997年第1期
19. 1994—1995年度中唐文学研究情况综述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桂林)1995、1996年合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
20. “吏治与文学之争”对盛唐前期诗坛之影响 《文史哲》(济南) 1997年第4期
21. 《诗人之诗 学者之识——评钱志熙先生的〈活法为诗〉》(书评) 《文史知识》(北京) 1997年第10期
22. 唐初宫廷诗风与士风之关系 《唐代文学研究》(桂林)第7辑 广西师大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23. 齐梁诗风与士风之关系考论 《原学》(北京)第六辑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4月版
24. 地域文化的整合和盛唐诗歌的艺术精神 《文学评论》(北京) 1999年第4期
25. 试论隋炀帝在南北文化艺术交融过程中的作用 《北京大学学报》(北京) 1999年第4期
26. 吴相洲、王志远编《历代词人品鉴词典》书评 《词学研究年鉴》(1995-1996),武汉出版社, 2000年3月版。
27. 唐代歌诗与诗歌(书评) 《中华读书报》(北京) 2000年7月19日
28. 二十世纪孟浩然研究述评 《唐代文学研究》(桂林)第8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版
29. 二十世纪的李白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李白研究精选集》(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30. 二十世纪唐代文学研究历程回顾 《北京大学学报》(北京) 2002年第1期
31. 诗人型学者 性灵派诗人——论陈贻焮先生的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与创作 《社会科学评论》(西安) 2004年第1期
32. 走向盛唐:隋和初唐诗歌的艺术嬗变 《东北亚文化研究》第8辑(韩国汉城) 2005年4月版
33. 精深博通 垂范学界——评傅璇琮先生新著《唐宋文史论丛及其他》兼论其学术贡献 《社会科学评论》(西安)2005年第3期
34.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问题 “文学与信息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5年 中国·北京
35. 诗歌·音乐·音乐文学史——先秦两汉诗歌史的音乐文学研究法 《东方丛刊》(桂林)2006年第2辑
36. 一部方法科学新见迭出的诗律史著作——何伟棠《永明体到近体》评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广州)2006年第6期
37. 王绩诗歌与河汾文化精神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西安)2007年第1期
38. 骆宾王从军西域考辨 “丝绸之路与西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年9月中国·新疆·石河子
39. 唐宋文人茶的自然之趣 《文史知识》(北京)2007年第4期
40. 宋代文人茶的人生之乐 《文史知识》(北京)2007年12期
41. 唐宋文人茶的文化意蕴及其形成过程 《清华大学学报》(北京)2007年第6期
42. 汉大赋·都邑赋·“百城赋”——浅谈赋体文学源流和艺术魅力 《光明日报》(北京)2008年1月12日第7版“文化周刊”
43. 从阿史那忠墓志考骆宾王从军西域史实 《文献》(北京)2008年第3期
44. 博通文史 考论并擅——著名文史学家傅璇琮先生学术贡献述论 《长江学术》(武汉)2008年第2辑
45. 北齐文学传统与初唐文学革新关系考论 《文学评论》(北京)2008年第4期
专业领域: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体格律研究
担任过的主要课程:
1.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中文系本科生主干课、国家级精品课程
2. 大学语文 全校本科生通选课
3. 中国古代文学欣赏 中文系本科生选修课
4. 唐诗研究专题 中文系本科生选修课
5.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专题 中文系研究生选修课
6. 隋唐五代文学文献学 中文系研究生选修课
已完成的社科项目:
1. 从1996年6月至1998年12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南北朝中后期至盛唐间诗歌艺术转型与文化转型之关系”,本人为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2. 从1997年12月至2000年12月,承担北京市社科九五重点项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项目总负责人:季羡林,张燕瑾,吕薇芬),“隋唐五代卷”子项目承担人,已结项。
3. 从2000年6月至2003年6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项目总负责人:吴相洲),“初盛唐诗歌与歌诗”子项目承担人,已结项。
目前承担的社科项目:
1、 从2004年6月起,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古代诗歌声律数据库的建立及中近古时期诗歌律化过程研究”,项目总负责人,预计2009年12月结项。
主要获奖情况:
科研类:
1. 《隋唐文化史》(赵文润主编),1993年“全国优秀教育图书奖”,1993年“陕西省历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张燕瑾、吕薇芬主编,本人撰写《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隋唐五代卷》),荣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12月,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
3.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张燕瑾、吕薇芬主编,本人撰写《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隋唐五代卷》),荣获“中华文化优秀著作奖”三等奖,2004年12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菲律宾陈延奎基金会”联合颁发,
教学类:
1. “2003-2004年度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2004年9月,北京大学颁发。
2. “北京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演示竞赛人文社科类”一等奖,2007年1月北京大学颁发。
3. “2006年度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7年4月,北京市总工会颁发。
4. “北京高校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最佳演示奖”,2007年6月,北京市教育工会颁发。
5. “北京高校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科A组一等奖”,2007年6月,北京市教育工会颁发。
6. “2006—2007年度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2007年9月,北京大学颁发。
7. “2007年度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8年4月,北京市总工会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