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人物 > 文章详情
吴晓东--北京大学
2011-06-07 作者:佚名 来源:北京大学语言文学系

  个人简介
  吴晓东,1965年生于黑龙江省勃利县。1984年至1994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赴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担任共同研究者,1999年至2000年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讲学,2003年至2005年赴日本神户大学讲学。2001年入选北京新世纪社会科学“百人工程”,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著有:《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合著)、《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合著)、《记忆的神话》、《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漫读经典》。《文学的诗性之灯》等。编著有《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诗歌卷》、《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诗歌卷》、《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等。
  
  联系方式
  北京大学中文系 100871
  
  论文
  
  专著与论集
  《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合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
  阳光与苦难, 专著, 文汇出版社1999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 专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记忆的神话, 专著, 新世界出版社2001
  镜花水月的世界, 专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 专著, 三联书店2003
  漫读经典, 专著, 三联书店2008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十三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文学的诗性之灯,专著,上海书店2010
  
  编著
  沦陷区文学大系·诗歌卷, 编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 教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教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国现代文学史, 教材(合著,第二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废名作品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大学语文(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论文
  新发现的废名佚诗二十首, 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丛刊, 1998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 论文, 文艺理论研究, 1999
  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 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
  燕园诗踪, 论文, 读书, 1999
  李金发诗歌的现代性及诗学意义, 论文, 嘉应大学学报, 2000
  记忆的暗杀者, 论文, 读书, 2000
  裂缝后面的世界, 论文, 读书, 2000
  背着“语言的筏子”, 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
  鲁迅的原点, 论文, 《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 2001
  S会馆时期的鲁迅, 论文, 《读书》, 2001
  意念与心象, 论文, 《文学评论》, 2001
  记忆的美学, 论文, 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 2001
  东方理想国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生成, 论文, 《现代中国》, 2001
  姿态的意义, 论文, 《读书》, 2001
  博尔赫斯的中国想象, 论文, 《世纪中国》网刊, 2001
  竹内好与伊藤虎丸对鲁迅《狂人日记》的解读, 论文, 《鲁迅研究月刊》2002第2期, 2002
  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 论文, 《天涯》, 2002
  作为传统的“五四”, 论文, 香港经济日报, 2002
  福克纳的时间哲学, 论文, 《读书》, 2002
  永远的冰心永远的童心, 论文, 《语文学习》, 2002
  博尔赫斯的中国想像, 论文, 《批评家茶座》2003第1辑, 2003
  《长河》中的传媒符码, 论文, 《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社, 2003
  科勒律治之花, 论文, 《书城》2003年1期, 2003
  现代中国的传统与现代问题, 论文, 《江汉论坛》2003年2期, 2003
  疾病的文学意义, 论文, 《书城》2003年4期, 2003
  废名小说《桥》的象喻语言, 论文, 《海南师院学报》2003年5期, 2003
  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 论文, 《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5期, 2003
  重建经得起批判的立场, 论文, 《读书》2003年7期, 2003
  昆德拉的小说学, 论文, 《中华读书报》, 2003
  情境化的小说, 论文, 《文景》2003年第8期, 2003
  昆德拉的存在之思, 论文, 《经济观察报·书评周刊》, 2003
  文学性的命运, 论文, 《上海文学》2003年5期, 2003
  《长河》中的传媒符码, 论文, 《视界》2003年第12辑, 2003
  文学批评的危机, 论文, 《文学评论》2004第1期, 2004
  重建反思性的学术立场, 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1期, 2004
  40年代至70年代文学研究:问题与方法, 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2期, 2004
  视觉时代的先知, 论文, 《书城》2004年3期, 2004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 论文, 《文学评论》2004第5期, 2004
  尺八的故事, 论文, 《上海文学》2004年5期, 2004
  《骆驼祥子》:乡土中国的最后回眸, 论文, 《中国青年》, 2004
  《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主题》, 论文, 日本中文研究会《未名》2005年3月总第23号, 2005
  《二十世纪最后的传奇》, 论文, 《读书》, 2005
  荒街上的沉思者, 论文, 《新诗评论》2005年第1期, 2005
  重建学科合法性的多种可能, 论文, 《文汇报》2005年8月21日, 2005
  什么是“黑暗的启示”, 论文, 《天涯》2005年第5期, 2005
  妥协的《世界》, 论文, 《书城》2005年12期, 2005
  战乱年代的另类书写, 论文, 《现代中国》2005年第6辑, 2005
  中国文学中的乡土乌托邦及其幻灭, 论文, 《北京大学学报》, 2006
  何谓“文学的自觉”?, 论文, 《上海文学》, 2006
  小说史理念的内在视景, 论文, 《中国图书评论》, 2006
  《边城》:本土文化的最后的背影, 论文, 《中国新书》, 2006
  乡土中国的最后回眸, 论文, 《中国新书》, 2006
  废名的乡土记忆, 论文, 《十月》, 2006
  “常态与先锋”:现代文学阐释模式的重建, 论文, 《中华读书报》, 2006
  历史如何触摸, 论文, 《读书》, 2006
  文学性的视界, 论文, 《现代中国》第8辑, 2006
  临水的纳蕤思, 论文, 《中国学术》第24辑, 2007
  贮满记忆的空间形式, 论文, 香港《成报副刊·笔锋》, 2007
  “想象的共同体”理论与中国理论创新问题, 论文, 《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 2007
  废墟的忧伤, 论文, 《21世纪经济报导》, 2007
  阳台:张爱玲小说中的空间意义生产, 论文, 《现代中国》第9期,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中国现代审美主体的创生, 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3期, 2007
  中国现代审美主体的创生, 论文,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第8期, 2007
  情境化的小说, 论文, 《中篇小说月报》2008年3期, 2008
  沈从文小说中的田园视景与抒情性问题, 论文, 《小说评论》2008年第6期, 2008
  贮满记忆的空间形式, 论文, 收《墨痕深处——文学·历史·记忆论文集》,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8
  “你属于我热爱的那个世界”, 论文, 《中华读书报》, 20081
  对世纪经典的敬意, 论文, 《文汇读书周报》, 2008
  “阳台”:张爱玲小说中的空间意义生产,收入陈子善编《重读张爱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从政治的诗学到诗学的政治——北岛论,《新诗评论》2009年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从政治的诗学到诗学的政治——北岛论(续),《新诗评论》2009年第2辑
  
  贮满意义的空间形式,王晓明、蔡翔主编《热风学术》第2辑,2009
  
  重建“五四”的历史现场,收入陈平原主编《红楼钟声及其回响——重新审读“五四”新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东方理想国”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生成——兼论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文化诗学视野,收入严平编《全球化与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遥远的国土的怀念者”,《读书》,2009年第5期,
  
  沈从文小说中的田园视景与抒情性问题,收入“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4期
  
  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的阅读与教学——吴晓东访谈,《语文建设》,2009年第1期
  
  20世纪的预言家卡夫卡,《语文建设》,2009年第5期
  
  作为预言书的《城堡》,《语文建设》2009年第6期
  
  
  专业领域
  担任过的课程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研究
  现代小说研究
  40年代诗歌研究
  学术论文选读
  沈从文研究
  大学语文
  20世纪外国小说
  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经典
  
  科研项目
  
  序号
   
  项 目 名 称
   
  项 目
  来 源
   
  起讫时间
   
  本人承
  担任务
  1
   
  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研究
   
  教育部
   
  2002—2007
   
  独自承担
  2
   
  40年代诗歌研究
   
  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研究项目
   
  2006—2008
   
  独自承担
  3
   
  中国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母题
   
  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研究项目
   
  2006—2009
   
  独自承担
  
  获奖
  论文《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2003年获得第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第一名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专著)2004年获得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