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人物 > 文章详情
吴松弟--复旦大学
2011-06-07 作者:佚名 来源: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吴松弟,中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泰顺人,1954年出生,1982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1986年7月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留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和教学。1990年-1992年,师从谭其骧教授,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1992年初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1995年5月升任副教授,1999年9月升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关注的时代从唐宋直到近代。
  EMAIL地址:sdwu1954@yahoo.com.cn
  个人主页:http://songdiwu.51.net
  
  获奖
  1、1991年作为上海史学界的青年代表,参加在西安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会议。
  2、1995年6月,被评为复旦大学跨世纪人才、百名优秀青年教师。
  3、2006年8月,被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评为2006年度优秀研究生导师。
  4、独著《中国古代都城》所属的《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任继愈主编)1992年获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第二届希望杯优秀图书奖,1992年第三批优秀畅销书奖。
  5、合著《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1995年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6、独著《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1996年获谭其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著作奖二等奖(一等奖缺)
  7、合著《简明中国移民史》1996年获上海社会学科成果著作三等奖。
  8、6卷本《中国移民史》(担任第3卷、第4卷作者)获1998年上海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一等奖,1999年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9、独著《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2002年获中国宋史研究会邓广铭学术奖励基金二等奖。
  10、合著《中国历史人文地理》2002年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三等奖。
  11、6卷本《中国人口史》(担任第3卷作者)2003年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2006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
  
  承担研究项目和成果
  (一)独立承担或负责
  1、宋代南方人口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独立承担,1991年,1994年完成。
  2、近七百年来东南沿海主要港口经济腹地的变迁,1993年,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负责人,已完成。
  3、点校《欧阳修全集》,独立承担,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资助项目。1996年通过,已完成。
  4、近代以来北方主要港口城市—腹地的经济互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5年,负责人,预计于2007年6月30日完成。
  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研究项目:港口—腹地和近代现代化的空间过程研究,2005年,负责人,拟完成时间2007年底。
  (二)作为主要参加者
  1、国家历史大地图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参加审稿并承担交通图组的部分图稿编绘任务,均已完成。
   2、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和文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92年已完成。
  3、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研究,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已完成。
  4、中国移民史,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已完成。
  5、中国人口史,上海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已完成。
  
  海外研究访问
  1、1997年4月至6月,日本大阪大学文学部客座研究员。
  2、1998年10月至1999年8月,英国牛津大学圣安尼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其中,1999年4月至6月,应邀自英国赴美国访问,任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合作研究员。
  3、2003年2月至12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合作研究员,并应东亚系教授Peter. K. Bol之邀,共同为中国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开设一个学期的课程《中国地方史研究——以浙江金华地区为中心》。
  4、2004年12月,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客员教授。
  5、2006年8月至10月,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合作研究员。
  6、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有,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客员教授。
  
  海外学术报告
  1、中国历史文献中的日本海地名,东海(日本海)地名国际学术讨论会,韩国东海研究会举办,韩国汉城,1995.5.24-5.25。
  2、三次北方人口南迁和汉族南方部分的形成,日本大阪大学文学部学术报告,1997年6月12日。
  3、欧洲和日本古地图中的日本海地名,韩国汉城东海地名国际学术讨论会,1998年10月27-31日。
  4、中国南方汉族的形成与发展,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学术报告,1999年5月21日。
  5、哈佛大学东亚文明系报告:宋元时期中国南北人口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及其相关问题,2003年5月。
  6、港口—腹地和华南未来的经济发展,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学术报告,2004年10月11日。
  7、辽宋金元时期中国南北人口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及其相关问题,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学术报告,2004年12月16日。
  8、南宋临安的外来移民和城市文化变迁,日本大阪,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学术报告,2004年12月18日。
  9、辽宋金元时期中国南北人口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及其相关问题,日本高知,高知大学文学部学术报告,2004年12月20日。
  10、中国宋代城市研究回顾(1949-2003年),日本广岛,广岛大学文学部学术报告,2004年12月21日。
  11、中国宋代城市研究回顾(1949-2003年),日本大阪,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学术报告,2004年12月23日。
  12、开埠通商与中国经济的巨变,韩国釜山,开埠通商与文物交流国际学术会议报告,2005年6月。
  13、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资料宝库: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中国旧海关资料,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专场报告,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哈佛燕京图书馆、费正清中心主办,2006年10月15日。
  14、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过去与现在,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报告,2006年12月26日。
  15、社会考察及其意义:以浙江泰顺县考察为例,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报告,2006年1月9日。
  16、人口史研究的资料与方法:以宋代为中心,政治·制度史研究的资料与方法国际研讨会学术报告,日本大阪市立大学,2007年1月13日。
  17、浙闽开发与泰顺地域文化的——兼论浙南福建文化的共同性,东亚国际交流与中国沿海的交通和贸易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日本大阪市立大学,2007年1月14日。
  
  历史文化调查
  1994年至1998年,协同日本大阪大学文学部滨岛敦俊教授,在浙江北部的嘉兴、湖州两市所属的十余个县及上海崇明县,进行5次社会调查,每次20天左右。
  2000年至2004年,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Peter K. Bol(包弼德)教授合作,在浙江金华市所属各县进行历史文化调查,共4次,每次15-20天。
  2006年7月15日至8月15日,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PETER K BOL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刘杰副教授,共同率领复旦大学、哈佛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台湾华梵大学师生组成的泰顺历史文化考察队共30人,在美国 EARTHWATCH 基金会的资金与志愿者的支持下,考察浙江泰顺县历史文化。
  
  主要学术成果
  一、中国移民史和中国人口史
  (一)著作
  1、《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独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
  2、6卷本《中国移民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独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3、6卷本《中国移民史》第四卷(辽宋金元时期),独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4、6卷本《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独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5、《移民与中国》,合著,香港中华书局,1992年。
  6、《简明中国移民史》,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7、6卷本《中国移民史》第一卷“大事年表”部分,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二)论文
  1、读史札记二则(宋史地理志户口年代考异、三阳志成书年代考),《历史地理研究》第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2、宋代靖康之乱以后北方人民的南迁,《中华文史论丛》第51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3、黄淮海平原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的初步研究,《历史地理》第11辑,1993年。
  4、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北方移民,《浙江学刊》1994年第1期。
  5、唐代铁勒诸部的内迁,《西北史地》1994年第1期。
  6、《移民历史与上海》学术讨论会综述,《文汇报》1994年11月日。
  7、唐五代时期朝鲜半岛对中国的移民,《韩国研究论丛》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8、宋代福建人口研究,《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1995年第7期转载。
  9、客家南宋源流说,《复旦学报》199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1995年第12期、华东师大《客家学研究》第4辑(1997年)、广东梅州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客家学辑刊》(1998年)转载。
  10、金代东北民族的内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期。
  11、北方移民与南宋思想文化的发展,载祝瑞开主编《宋明思想文化与华夏文明》,学林出版社,1995年。
  12、唐代吐谷浑和吐蕃的民族迁徙,《河北学刊》1996年第2期,1996年人大复印资料K22第5期转载。
  13、西汉至民国时期黄淮海平原人口变迁概述,载《成长中的新一代史学-1991年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14、隋唐时代西域胡人的内迁,《汉学研究》第14卷第1期,1996年,台北。
  15、宋代今广东省境的南方籍移民,《第二届宋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化大学,1996年,台北。
  16、1669-1840年今香港和深圳地区的外来移民与人口增长,《历史地理》第13期。
  17、蒙元时期朝鲜半岛对中国的移民,《韩国研究论丛》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18、唐代突厥族的内迁,《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9、唐后期五代江南地区的北方移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3期,1997年人大复印资料K22第2期转载。
  20、北方流民武装与南宋初期时局,《岳飞研究》第4辑,中华书局,1996年。
  21、三次北方人口南迁和南方汉族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地理》第1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22、宋代户口的汇总发布系统,《历史研究》1999年第4辑。
  23、就《宋代苏州经济考略》至方健先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3期。
  24、元朝官方户籍和户口数据的统计范围,《历史地理》第17辑,2001年。
  25、《元史·地理志》所载嘉兴、福州、饶州三路户口考证,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
  26、《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卷后记,中国宋史研究会编《宋史研究通讯》,2001年第1期。
  27、The Population History of China: The Liao, Song, Jin and Yuan Periods, Translated by Peter K. Bol, Journal of Song-Yuan Studies 31( 2001).
  28、南宋人口的发展过程,《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2年第2期,K23转载。
  29、宋代五等丁产簿研究,韩国宋辽金元史研究会《宋辽金元史研究》第5号,2001年6月。
  30、南宋路和全国主要户口数据的考证和估测,韩国宋辽金元史研究会《宋辽金元史研究》第6号,2001年12月。
  31、南宋路和全国主要户口数据的考证和估测——为悼念漆侠教授而作,载《漆侠先生纪念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32、盛唐时期的人口迁移及其空间分析,载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和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33、宋代户口调查统计制度史研究述评,载包伟民主编《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商务印书馆,2004年。
  34、从上府铸锅匠到大上海钢材商人——为《铁流千里—周宁商业移民现象透视》序,《上海闽商》,创刊号,2004年12月;《福建日报》2005年2月17日第4版。
  35、南宋における移民と临安文化の变迁,日文,大阪市立大学《东洋史论丛》特集号,2005年3月。
  36遼宋金元時代の中国における南北人口発展の重大な不均衡とその相関問題,日本宋代史研究会研究报告第八集,《宋代の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史の视点ガら》,日本汲古学院,2006年10月,第273-304页,远藤隆俊译。
  37、南宋移民与临安文化,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第35-50页。
  
  二、区域经济史和区域历史地理
  (一)著作
  1、《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著,邹逸麟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2、《“上帝”让温州人发财——温州创业文化启示录》,独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2004年6月修订版。
  (二)论文
  1、冶即东部候官考,《历史地理》第4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2、明清时期的洞庭湖水利,译作,合作,《历史地理》第4期。
  3、浙江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地理科学》第8卷第2期,1988年。
  4、宋代福建商品经济的较大发展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5、明州,《中国大百科全书隋唐五代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6、宋代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经济开发,《历史地理》第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人大复印中心报刊资料复印中国古代史1991年转载。
  7、温州的地名与海岸线的变迁,《地名知识》1990年第5期。
  8、我看《光明之城》,《世纪书窗》2000年第2期。
  9、1166年的温州大海啸与沿海平原的再开发,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交通道路和俞源的兴衰,为邹伟平、俞发松《走进俞源》作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
  11、论区域经济开发过程中影响生态环境的诸因素,《历史地理》第19期,2003年。
  12、“温州模式”中的创业文化,《上海证券报资本周刊》2002年6月30日,第6版。
  13、创业文化,区域经济贫富的分水岭——吴松弟教授访谈录(上),中国企业报,2003年6月9日。
  14、创业文化,区域经济贫富的分水岭——吴松弟教授访谈录(下),中国企业报,2003年6月16日。
  15、温州人精神:宋代已成形?《人民日报(华东版)》华东新闻地理,2004年11月24日,第12版。
  16、800年前,浙江沿海也“海啸”,《人民日报(华东版)》华东新闻地理,2005年1月26日,第11版
  17、深度创业,和谐创业,载《杭州创业文化研究》,西冷印社出版社,2004年12月。
  18、大陸中国にぉける宋代都市史研究回顧,日文,大阪市立大学東洋史论叢,第14号,2005年3月,第19-50页。
  19、通向财富之路—访复旦大学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松弟,《新长征》半月刊,中共吉林省委主办,2005年第3期。
  20、地理环境、交流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和变迁,载石源华、胡礼忠主编《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53-66页。
  21、塘河岁月长,千年流到今,《温州日报》2006年3月21日,第9版。
  
  三、港口—腹地和中国近代经济地理
  (一)著作
  1、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合著,实际主编,齐鲁书社,2005年。撰写“前言”、第一章,以及各章开头的总论部分。
  2、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合著,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并撰写“前言”(第1~3页)、第一章(第1~22页)、第11章(第355~372页)。
  (二)论文
  1、宋代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外贸港口、出口物资和泉州港繁盛的主要原因,《历史地理研究》第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2、重视历史地理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合作,执笔人,《求是》1993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K91,93-4转载。
  3、明清时期我国主要商港的北移趋势及上海港的崛起,《复旦学报》2001年第6期。
  4、两汉时期徐闻港的重要地位和崛起原因——从岭南的早期开发和历史地理角度探讨,《岭南文史》2002年第2期。
  5、天津开埠对腹地经济变迁的影响,第一作者,史学月刊,2004年第1期。
  6、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的空间进程,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教育部委办《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地理学2004年第5期转载。
  7、一座尚未充分利用的近代史资料宝库——中国旧海关系列出版物评述,第一作者,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
  8、港口—腹地应互动发展——访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吴松弟教授,《人民日报(华东版)》2005年4月14日,第19版,《中国水运报》4月15日转载。
  9、The impact of the opening of Tianjin on economic change in its hinterland, Selected Public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History, Volume 1,2005, published by Higher education press,第一作者。
  10、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研究的基本构想,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2005年。
  11、港口—腹地与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差异的形成和发展,第1~8页,载《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
  12、The impact of the opening of Tianjin on economic change in its hinterland,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Selected Public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Volume 1,Number 2.April 2006, published by Higher education press.与樊如森合作。
  13、以天津为中心是北方经济发展的必然,与樊如森,中国企业报,2006年6月14日,第8版全版。
  14、开埠通商与中国经济的巨变,China Yougu, The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Vol(No.l),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in 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 30 August,2006.第251-269页。
  15、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研究概说,浙江学刊,2006年第5期,“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栏目,第25-35页。
  16、通商口岸与近代的城市和区域发展——从港口-腹地的角度,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近代开埠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笔谈)”栏目,第5-8页。
  17、市的兴起与近代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云南大学学报,06年第5期。
  
  四、古文献研究
  (一)著作
  1、《欧阳修集》,整理并点校,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列《传世藏书》集库别集。
  2、《两唐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二)论文
  1、《旧唐书·地理志》总叙部分纠谬,《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1期。
  2、新旧《唐书地理志》今河南省部分纠谬,《中州今古》1992年第3期。
  3、《旧唐书·地理志》京师、京兆府和华州部分纠谬,《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2期。
  4、《旧唐书·地理志》延、绥、银、灵、会、麟诸州部分纠谬,《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3期。
  5、两唐书地理志今山东部分纠谬,《古籍整理与研究》1994年第4期。
  6、《旧唐书·地理志》同、丹、庆三州和凤翔府部分纠谬,《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1期。
  7、《新唐书地理志纠谬》,《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4期。
  
  五、其他
  (一)著作
  1、《无所不在的伟力-地理环境与中国政治》,独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台湾万象图书出版公司,1993年。
  2、《中国古代都城》,独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增订版。
  3、《素质教育在英国——英国教育亲历记》,独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2002年增订版。
  (二)合著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邹逸麟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
  (三)论文
  1、中国载籍中的日本海地名,《太平洋学报》1995年第1期。
  2、韩国东海(日本海)地名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韩国研究论丛》第2辑,1996年。
  3、欧洲和日本古地图中的日本海地名,《韩国研究论丛》第9辑,2002年;《面向太平洋》2002年第1期。
  4、王应麟评传,载谭其骧主编《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5、台湾史学家翁同文和他的学术成就,合作,《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8期;台湾东吴大学《翁同文教授逝世纪念集(初编)》全文转载。
  6、翁同文在台湾研究宋史,《温州日报》人物版1996年9月3日。
  7、读书务求得真知-忆翁同文教授,《社会科学报》2001年2月15日,第4版,《温州侨乡报》2001年4月24日,第14版。
  8、谭其骧教授与中国历史地理学,《嘉禾春秋》第2辑,1996年出版,。
  9、读韩著《宋代农业地理》,《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4期。
  10、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半世纪回顾,《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11日,第7版。
  11、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半世纪回顾——读《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6卷第3辑,2001年9月。
  
  12、从传统的沿革地理学到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载姜义华、武克全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第294—31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