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君,女,博士,教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1-2002);四川大学“214”人才计划第二层次人才(2003年),四川省第六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5年),教育部09年新世纪人才计划人选(2009年)。
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负责“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方向的主要科研任务。四川大学985二期工程“南亚与中国藏区研究”创新基地特聘学术骨干。四川省藏学研究学会和四川省民族研究学会常务理事。
1988.9-1995.6 四川大学历史系获得博物馆学学士与中国民族史硕士学位;1995.7留校任教 任职助教; 1999.6 获四川大学专门史博士学位,升讲师。2003.6 升任副教授;2009.6 升任教授。
通讯地址:中国 四川 成都市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邮政编码:610064
电话:86-28-85412567(O)
E-mail:xujunscu@sohu.com
科研情况:
注重探索学科交叉以及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开辟独特的研究藏区新视角、新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把握学术发展方向和学术热点问题,公开发表论文(中、英)数十篇,撰写、编著、主编论著7部;主持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留学基金项目、省级及其他委托项目10多项,进校经费达200多万元。科研成果获得了省部级奖2次,调研报告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筹边援藏:赵尔丰与清末川边经营”9万,07FZS006,主持人 2007年。
2、教育部重大项目“青藏高原三江源区生态恢复与建设的人类学考察——以生态移民为重点” 20万,07JJD790140。主持人。
3、教育部重大项目“川滇毗邻藏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变迁研究”20万,05JJD850003(第二主持人,主研人)。
4、四川省社科“十一五”规划“近代基督教在康区传播研究” 06年一般项目0.8万,SC06B018。主持人
5、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基督教在藏区传播研究”1.5万,教外司留【2005】383号。主持人
6、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资助项目“清末川边经营”1万,川人办【2008】24号。主持人
7、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招标项目“扶贫搬迁项目与社会组织变迁调研”5.0万,CTRC-2007-06。主持人。
8、招中国水电部成都勘测设计院标委托项目(横向)“民族地区水利水电工程与民族宗教文化影响研究” 30万,主持人,2007年。
9、世界自然基金项目WWF(横向)《生物文化多样性》教材编制及课程实践,10万,负责人之一2006年。
10、中国水电部成都勘测设计院招标项目(横向)川藏地区水电建设移民安置补偿补助项目体系60万,负责人,2008年。
11、中国水电部贵阳勘测设计院招标项目(横向)澜沧江上游河段(西藏境内)水电规划社会环境影响专题研究40万,负责人之一,2007年。
12、“当代中国边疆地区典型百村社会与经济发展典型调查”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项目附设项目,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委托,2007年 主持人。
13、川甘青安多藏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1998年国家社科青年基金,1999年教育部青年基金。主持人。
14、四川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1996年四川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著 述:
专 著:
《为了绿色——川甘青安多藏区可持续发展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本书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为背景,具体考察了这一特殊的跨行政区域的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建设以及制度改革等问题。主要分理论、现实、对策和个案与研究等四个部分。其中个案与研究部分是作者从05年开始至今仍在进行的、在三江源区的田野调查及一些基本思考。该部分既是对前几年所做的安多藏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回应,也同时展示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安多藏区的一部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具体实践情况;此外,展望了学界“为了绿色”所进行研究的可能取向。
编 著:
《四川藏族风情》10万字 巴蜀书社 2006.8。
主 编:
1.《多元视角下的藏区社会研究》25万字(藏学学刊 第四辑)2008.9,主编之一。
该书以西藏及其他藏区的社会文化变迁以及经济发展为主要关注对象,探讨在社会经济急速变化下的藏区社会文化变迁情况。特点是以微观的、深入的个案调查和分析为主,也兼顾藏区社会发展的宏观研究成果。
2.《西部开发下西藏及其他藏区特殊性研究》23万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8,副主编。
3.《川大史学?专门史?民族史》35万字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8,副主编。
主要论文
1 、 Modernization and Adjustment case study of Kham Village ( 现代化与调适 —— 以康区村寨为例 ) CHINA TIBETOLGY ( 《中国藏学》 )2008.1, P11-18. (CSSCI)
2 、 《清末赵尔丰川边兴学之反思》, 《中国藏学》 2007.2,P113-118. (CSSCI)
清末赵尔丰经营康藏的历史是一个重大的军事、政治事件,从更深的层次看,也是一个文化交往、碰撞的个案。但是其在川边的兴学 “ 汉化 ” 措施多被后世治边者和研究者所诟病。本文从社会发展的视角考察这一段历史,认为赵尔丰的川边兴学实际上是建立在更高一层的国家意识而非简单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基础之上;赵所采取的排佛尊儒措施也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主义的思想而非简单的文化偏见。相反,当时所采取的种种与乡土结合的兴学办法更表明了赵尔丰川边兴学之目的并非民族同化,而是力图把现代教育在当时条件下向康藏地区延伸。
3 、《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取向探索》 《西藏研究》 2008.3, P114-120. (CSSCI)
本文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有关三江源以及生态移民研究现状,对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的可能发展趋向进行了分析,指出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应注重移民地区特定民族的社会历史形态以及人地关系中地方性知识的特殊价值,关注移民社会组织变迁、社群认同以及后续产业发展问题,打破目前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中重移民轻草场管护的现状。
4 、《从 “ 固川保藏 ” 到 “ 筹边援藏 ” :晚清西南边疆意识之形成:以丁宝祯十年督川为例》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9.2 P44-53 (CSSCI)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 2009.3 收录)
“ 固川保藏 ” 、 “ 固川图藏 ” 、 “ 筹边援藏 ” 是晚清经营川边及西藏的边疆大吏们所日夜筹思的问题。学界对晚清在西藏及川滇边藏区实施的各项 “ 新政 ” 措施以及加强对西藏的控制等问题论述颇多,然而,晚清政府 “ 固川保藏 ” 、 “ 筹边援藏 ” 等思想是如何逐步形成、发展以及实施、部署,最终形成有关西南边防的整体认识等问题,学界研究或曰探究者不多。本文以在四川署理十年总督的丁宝桢为例,探讨晚清政府在海防、塞防之争时,丁宝桢如何以他独特而敏锐的政治远见,把四川与西藏联系起来,在塞防思想基础上逐步形成西南边防思想,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巩固西藏及西南边防。进而为晚清政府采取 “ 固川保藏 ” 、 “ 筹边援藏 ” 等政策措施奠定最初的认识基础。
5 、《近代天主教在康区传播探析》 《史林》 2004.3 P61-69. 收录石硕主编《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CSSCI)
本文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在国外发现的新资料,以康区为例,对近代天主教传教士进入康区传教的历史情况加以考证,描述出其基本发展脉络,并对其信仰状况进行了一些探讨。
6 、《转型中的康区社会村寨 —— 以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为例》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2004.1 , P99-108 ;
该文以人类学的视野与方法,探讨一个康区藏族村落的社会结构尤其是婚姻关系的变化情况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所研究的村落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梭坡乡,处在长江上游支流大渡河的冲积扇上。历史上,是民族走廊地带和多元文化汇集区,至今仍保留了浓郁的传统民族文化特色,在学界被称为 “ 沟域文化 ” 带,一面山坡和一条沟域内,通过经济的合作互助,婚姻形式的人口自然流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政策措施的推动,一面山坡或一条沟域内山上、山麓的居民逐渐有向条件优越的河谷地带集中的趋势,呈现出社区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婚姻圈却在不断缩小的矛盾,人口的相对集中,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压力。探讨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7 、《再论民族文化 “ 灾后重建 ” 中的民众主体地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9.7 P40-45 (CSSCI)
5?12 地震后,遭受巨大重创的各地在灾后重建工程得到了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援,生产生活恢复迅速。但在灾后羌族民族文化的重建规划中,外来援助者的救援意志以资金和规划的样式,相对淹没了被救助者 —— 羌民民众主体的有效参与。而缺失了位居主体的少数民族民众的有效参与,所谓的 “ 民族文化重建 ” 只能沦为人造的民族文化空壳。必须呼吁停止一刀切的民族重建规划,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主体在灾后家园重建中的根基地位。
8 、《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地区医疗体系 —— 四川凉山木里藏族自治县的案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8.4, P51-56. (合著,第一) (CSSCI)
西方现代科学医学观树立后,对于非西方的医学都定义为民俗医疗或传统医疗,在西方与非西方体系下,存在着多元医疗体系。本文试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以木里藏族自治县的三元医疗体系为例,探讨民俗医疗体系在藏族医疗中的作用,以及这种传统对现实的意义
9 、《清末赵尔丰川边兴学考辩》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12 P19-25. 核心
该文从川边兴学之 “ 国家意识 ” 、川边兴学 “ 排佛 ” 之辨和川边兴学之 “ 乡土意识 ” 等方面考察赵尔丰在川滇边成立关外学务局,兴办学堂,编制乡土教材的具体情况,发掘出赵尔丰川边兴学的重要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
10 、《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回顾与展望》 藏学学刊 第四辑 2008.P164-175
近几年随着三江源区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的开展,生态移民问题也进入学者的视野,本文对近年来国内生态移民研究尤其是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回顾和总结,以期找到更好的研究切入点。
11 、《西藏大骨节病搬迁项目实地调研 —— 以曲水县达噶乡其奴村九组为例》 《藏学学刊》第四辑 2008.P119-132. (合著,第二)
本文立足于 2007 年 8 - 9 月对西藏曲水县达嘎乡其奴村 9 组大骨节病移民搬迁点深入调查的资料,就西藏一个具体的大骨节病搬迁项目推行、对搬迁户生产的安排与启动等情况进行了细致梳理。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大骨节病生产生活等问题,不是简单的异地搬迁所能奏效,还需要对病患者生理和心理进行特别治疗,采取建立大骨节病医疗费用的特殊补贴制度等措施;同时指出要充分重视搬迁后出现的新现象,对因搬迁而产生的地缘关系的强化、村民自治认识水平的提高、村民观念方面的新苗头等给予积极的引导。
12 、《移民搬迁与社会重构 —— 基于一个藏地村落的实地调查》 《藏学学刊》第四辑, 2008.P13-24.( 合著,通讯作者 )
西藏其奴村九组是一个因大骨节病搬迁的新兴村落。由于特殊的背景,其社区重构的过程将更加缓慢。本文通过对其奴九组的实地考察,探讨一个新兴社区在秩序的重建、经济的恢复和文化习俗对当地的融入等方面的现在状况和发展道路。
13 、《清朝末年川藏边路之 “ 新政 ” 》 《西藏研究》 2007.2,P10-16. (CSSCI)
14 、《多元视角下的藏区社会 ——“ 西藏及其他藏区社会变迁及经济发展 ” 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藏学》 2007.2 , P162-164. (CSSCI)
15 、《全球化背景下藏区特殊性再认识》 周炜、杨明洪 罗绒战堆 主编《藏区农村发展前沿报告》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6.11 ;《西部发展评论》 2005 年 3 期, p87-93 。
16 、《新龙 —— 西藏飞地 46 年》《中国西部》 2007.11 、 12 , P10-17.
17 、《东女国都与女国文化》《西藏旅游》 2007.4 , P66-68.
18 、《近代基督教在中国藏区的传播》《基督教与中国》, 2004. Vol.II , P25-63.
19 、《四川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建设问题》《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3.6. (CSSCI)
20 、《藏区开发中的自我发展能力建设问题 —— 以四川藏区为例》 冉光荣主编《西藏及其他藏区特殊性研究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8 月 P143-158.
21 、《民族文化与四川旅游大开发》 “ 白马藏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四川省民族研究会编 2003 年 9 月 ,P118-130 。
22、《康区藏族村寨宗教信仰:承传与变异 —— 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的宗教人类学考察》 《宗教学研究》 2002.2,P50-56. (CSSCI)
23 、《公路、旅店与民族村寨 —— 兼谈四川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几个问题》 (合著,第一)杨慧等主编《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7,P316-327.
24 、《清季对川边的认识与决策 —— 兼论瞻对问题的由来》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1.P16-28.
25 、《梭坡藏族田野调查报告》《大渡河上游丹巴藏族历史文化考察报告》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2001 年 3 万字。
26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与人才资源开发问题探讨》《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1.P9-16.
27 、《行将消失的仪式 - 重庆云阳县高阳镇传统丧礼记略》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9.4 , P80-87 。 (CSSCI)
28 、《哈佛大学藏学研究及我对外学术交流浅谈》《藏事热点透析》 6 期, 2002 年 11 月。
29 、《西部地区民族与宗教问题》杨明洪、王益谦主编《西部热土:基于自然、社会、经济及相关问题的深层考察》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2.5 万字。
30 、《羌族宗教与信仰》(日)《亚洲游学》第五辑, 1999 年 6 月, P21-38 。
31 、《羌族宗教经典 ‘ 刷勒日 ’ 浅析》 《宗教学研究》 1997.1.P83-89 , (CSSCI) 。
32 、《近代四川藏区农业发展》《四川藏学研究》(四),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7 年, P581-606 。
33 、《羌寨考察记》《中国西部》 2000.6 , P96-104 。
34 、《四川藏区开发之路》冉光荣、欧泽高,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3 万字。
35 、《行将消失的仪式》《民间文化》 1999 年 2.P61-68.
36 、《试论树神崇拜》《宗教学研究》 1994 年 1 期 (CSSCI) 。
37 、《羌族的宗教与信仰》《中国西部》 2000 年 1 期, P108-112.
38 、《培育旅游支柱的战略抉择》《四川日报》 2000 年 21 月日,理论版。
39 、《突出民族特色,推动西部开发》《四川日报》 2000 年 1 月 11 日,理论版。
教学情况:
本科生:
先后为本科生开设了《中国古代史?下》、《文化人类学》、《中华文化?历史篇》、《西南民族研究》等课程。其中作为主讲教师及负责人的《文化人类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作为主讲教师的《中华文化》和《中国古代史》也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
探索文理交叉合作及教学新模式:2006年9月-2007年12月,在世界自然基金资助下,与生命科学院、文新学院的相关教师合作组织编写文理交叉的、适用于本科生的教材《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原住民文化”对地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进行有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及相关专家参加的试讲,获得好评。 2008-2009学年及2009-2010学年面对全校公选,从限选100人扩展至150人,作为该课程主讲教师,获得了学生的高度认可。
承担本科生学分制指导教师的工作,作为本科生学分制指导教师根据学术研究发展最新情况,并结合社会形势及新生的特点给予恰当的指导,对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及思想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先后指导过2003级、2005级和2008级三届本科生。
研究生:
2003年被批准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已指导毕业3届研究生15人,目前有在读研究生8名。为研究生开设《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田野调查方法》、《西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变迁》、《中国民族与宗教》等主干课程。
获奖情况:
1、《四川藏区开发之路》(合著)2000年6月,四川人民出版社,获四川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二。获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和新闻出版工作者协会优秀图书奖。
2、《西部开发下西藏及其他藏区特殊性研究》(参编)2003年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获得四川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2006年 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奖
4、2008年 四川大学重要成果奖和重要贡献奖
田野考察活动:
1、“丹巴县梭坡乡婚礼习俗与社会关系网络”考察
2004年12月24-30日,组织“丹巴县梭坡乡婚礼习俗与社会关系网络”考察小组到丹巴莫洛村进行了为期7天的田野考察活动。此次考察主要目的是透过嘉绒藏族地区传统婚姻习俗的考察,揭示嘉绒藏族地区传统婚姻习俗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的社会关系网络与现行农村基层行政组织的关系等。参加该次考察的有本所杨锋讲师、美国 West East Institute of Hawaii University 研究生JAY HUBERT、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寇才军。
此次考察对婚礼的全过程进行了跟踪拍摄,获得了大量反映当地民风民情的照片,真实而全面地记录了在旅游大潮的冲击下即将逐步消失和改变的嘉绒藏族传统婚姻习俗。
2、三江源生态移民项目考察(2005年-2009年五年计划)
三江源地区人类学考察是与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河”合作进行的一项长达五年(2005-2010年)的项目,每年的7月21日-8月25日到组织调查队伍对三江源区主要涉及青海省玉树州的玉树、治多、曲麻莱、海西州的格尔木唐古拉乡、雁石坪、西藏安多县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以及生态移民问题进行调查。调查组成员是由从全国各地招摹而来的志愿者及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的研究生组成。该项考察通过摄影、摄像、文字记录等调查手段,对该地区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生态移民和生态环境恢复的状况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的跟踪、观察与记录。
在多年调研基础上,2007年申报并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青藏高原三江源生态回复与建设的人类学考察——以生态移民为重点”项目号:2007JJD840184.)。
3、“川滇毗邻藏区社会文化变迁与经济发展”项目木里调查(2006年-2009年)
2006年暑假、2007年、2008年、2009年寒假 组织调查队四次赴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进行田野调查。
2006年暑假的考察主要是围绕教育部重大课题 “川滇毗邻藏区社会文化变迁与经济发展” 项目所做的第一次前期调研工作。该考察队以木里作为一个重点考察对象,共分为三个组,一组主要关注木里县作为一个多民族杂居与多元文化共存的现象以及文化传播的情况;一组围绕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角度,对于民族文化的内核、表层、民族文化发展的悖论——传统保护与现代更新以及现代教育在木里的发展和现状进行调查,第三组围绕木里历史上特殊的民族宗教关系进行考察,历史上木里的政教关系特殊形式与目前所呈现的低层信众的信仰融合、上层的共存共荣政策情况。
随后的几次考察活动都围绕不同的目的,2009年进行第四次田野调查,田野点在木里县乔瓦镇锄头湾村,该村位于木里县东南部,有人口3000多人,主要有藏、彝、汉、蒙古、今年来又新增苗、纳西等族,下设锄头湾、红科、鲁珠沟、公里店、打岗、吉降、上树珠、中树珠、下树珠、布拉宫、绿阴堂、银盘村等12个村民小组。此次考察的地点集中在上树珠、中树珠、下树珠和布拉宫四个村组。这四个村民小组在1981年前属于同一个生产队,统称为树珠,四村村民散布在同一面山坡上,藏族、彝族和汉族三个主要民族在该村落中和谐相处,在应对外来文化和社会适应方面显示了不同的文化和民族特征。此次调查就是针对不同民族的适应性问题,回答在同一聚居村落范围内各自的文化适应机制。
4、四川民族地区水利水电工程与民族宗教文化影响调查(2007年)
2007年5月7日-21日组织调查小组对四川藏区的康定、得荣、乡城、稻城、石渠、雅江、德格、甘孜等县进行水利水电工程与民族宗教文化相互影响问题考察。此次调查主要是对四川民族地区与邻近民族地区兴修水利水电工程与当地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调研,为四川民族地区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提供基础决策依据与对策建议。此次调查共选取了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三大流域五个调查点进行实地调查。课题组深入村寨,走访寺庙与藏民家庭,通过座谈、调查问卷,采用PTD调查方法等方式,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形成调查报告,为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可靠依据。
5、西藏大骨节病移民安置情况调查(2007年)
2007年8月10日-9月2日组织课题调查小组到西藏曲水县达嘎乡其奴村进行调研,该项目系“当代中国边疆地区典型百村社会与经济发展典型调查”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项目附设项目,此次调研系受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委托进行,考察该地因大骨节病移民安置以及社会适应情况等问题。形成13万字的调查报告。
6、藏区扶贫移民与社会组织变迁考察(2007年)
受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委托,带领调查小组分别于2007年5月10日~19日、7月21日~30日、8月23日~9月1日赴四川省甘孜州甘孜县拖坝乡、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上拉秀乡、家吉娘社区、西藏曲水县达嘎乡进行移民项目调查,对于移民迁出地社会、经济文化等基本情况(包括亲属关系、婚姻制度、寺院组织与宗教信仰、行政管理、社会团体等)、移民搬迁点基本情况(社会组织结构、移民点家庭结构、亲属关系情况、移民点新型社会关系情况及趋势、移民与原来所属社区的关系变化及趋势、宗教信仰、宗教行为以及与寺院关系、移民社会心理变化及趋势、移民点社区管理及新型社团情况)、移民搬迁点的生计情况以及移民搬迁点与周边居民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并通过藏学中心专家组鉴定。
7、川藏民族地区水电移民补偿补助体系(2008年)
受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院的委托,2008年4月29日-5月16日 围绕构建“川藏民族地区水电移民补偿补助体系”的任务与目的,组织调查队伍深入西藏及四川民族地区进行调查。调查小组分赴西藏拉萨市林周县、旁多县、林芝地区的工布江达县、米林县,四川凉山州的甘洛、盐源,雅安地区汉源县,雅安雨城区,甘孜州雅江县,阿坝州九寨沟县,理县,绵阳市的平武县等地,就已修建的直孔电站、老虎嘴电站、瀑布沟电站等补偿情况以及不同环境以及生产方式的地区经济收入类型,寺院与特色民居等情况进行调查。为国家西部尤其是民族地区水电开发以及稳定与发展提供政策的依据。
此外,还有一些田野调查与考察活动:
1、2005年4月20-—5月5日作为专家,协助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频道到四川理县、金川、丹巴等县拍摄《碉楼之迷》电视片。
2、2005年7月 与美国夏威夷大学西东研究所研究人员合作到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调研并拍摄《家在丹巴碉楼下》记录片。
3、2005年9月2-10日,应四川省金川县的邀请赴金川县进行“东女国文化”的考察。
4、2005年12月5-15日,到四川省理县进行村寨婚俗与社会变迁等方面的考察,并拍摄《水塘婚俗与年节》记录片。
5、2009年7月16日-7月26日 受四川大学委派,参加了由外宣部组织的国内专家涉藏考察团,到青海、西藏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考察活动。
学术交流:
2009年:
1、2009年1月5-10日,徐君博士受国际山地研究中心的邀请赴尼泊尔加德满都参加“亚洲山地畜牧业与现代化”国际学术会议。
2、2009年5月15日-16日作为文化专家受邀参加汶川灾后重建专家论证座谈会、第二届古羌文化节暨首届甜樱桃节开幕式。
3.2009年10月31日-11月2日,参加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在北京共同主办主题为“多元视角下的公民身份与共同体”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the Meaning of Community and Citizenship)国际学术研讨会。
4. 2009年12月1日-10日徐君博士赴德国莱比锡参加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和莱比锡大学东方学学SFB586联席会议举办的“全球变化与区域挑战——青藏高原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Sustainable Livelihoods in丁ibetan Pastoral Areas一Global Change and Local Challenges (SLTPA)。)
5. 2009年12月19-21日,参加四川省藏学研究会、四川省藏学研究书院举办的第六届藏学研讨会。
2007年:
1. 2007年9月18-21日 青海西宁参加“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现今与历史: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提交并在大会宣读论文“沟域:社会与经济——以四川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为例”。
2. 2007年10月16-17日参加四川成都四川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共同举办的“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并在大会宣读《“翻新”、“重建”与“新建”: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困境——以藏羌碉楼保护为例》学术论文。
3. 2007年12月16-19日,赴广州参加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共同主办的“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为大会提交并发言“想象与真实:清末基督教在藏地的传播——以一个女基督徒日记为例”。
2006年:
1. 5月8日-6月3日, 参加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教育部、总政治部组织的“2006年第三期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在中央党校和上海浦东干部学校学习。
2. 6月22日-23日 参加“第一届康藏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并做发言“沟域:社会结构与文化——以丹巴县梭坡乡为例”
3. 8月21-23日 参加四川大学“反贫困与区域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大会论文并发言“理想与现实之间:三江源生态移民考察”
4. 9月22-25日 赴苏州参加哈佛-燕京苏州论坛“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东亚视角”。提交大会论文并发言“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的反思:从一个村落视野出发”
5. 12月8-11日,在成都组织、承办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作召开 的“西藏及其他藏区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 学术研讨会。
2005年:
1、2005年3月 南京 应邀参加由南京大学主办的“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题为“传统再造与演绎——谈民族村寨旅游开发问题”论文并做大会发言,并作为论坛的评述人对发言论文进行评述。并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成立人类学研究所以及接受美国学者捐书等进行考察与交流。
2、2005年8月11-14日 成都 参加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主办的“藏彝走廊族群互动中美合作学术讨论会”。
3、2005年9月23-26 成都 参加由四川大学西部开发研究院与中国藏学考验就中心共同主办的“西部开发与西藏农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题为“全球化背景下藏区特殊性再思考”论文,并作大会发言。
4、2005年11月6-10 成都 参加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与吉林大学共同主办的“边疆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年以前
1. 1999年9月 参加云南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举办的“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题为“公路、旅店与民族村寨——兼论四川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问题”,引起与会者积极回应。
2. 2000年7月 赴澳门参加澳门大学举办的“两岸三地第二届成人教育研讨会”,发表题为“西部大开发下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受到与会者热烈响应。
3. 2001年7月——2002年9月,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4. 2002年6月7-11日,美国费城参加由北美华人基督教协会主办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对话”研讨会。提交论文《近代基督教在中国藏区的传播》,并做大会主题发言,反应热烈,受到与会者的重视。
5. 2002年6月 21-23日,美国华盛顿州西华盛顿大学参加“亚洲与环太平洋研究学会年会”,提交用英文撰写的论文“Modernization and Adjustment_ A Case of Kham Village”(《现代化与调适——康区村寨调查》),在大会上宣读并引起一定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