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人物 > 文章详情
吴承学——中山大学
2011-06-07 作者:佚名 来源: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基本情况

  吴承学教授,男。1977年考入中山大学,分别获得文学学士(1982)和文学硕士(1984)学位,留校工作。1987年进入复旦大学攻读中国古代文学史,并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90),分配到中山大学中文系工作。先后晋升为讲师(1990)、副教授(1992)、教授(1994),并任博士生导师(1996)。1996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首批“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999年获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200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0年被聘为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

  学术兼职有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学术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古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广东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中国文体研究中心主任等。

  研究方向主要是“古代诗文”,学术专长是“中国古代文体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诗文”研究。

  在学术交流方面,曾赴日本、美国以及台、港、澳地区开会、讲学、访学。2001年耶鲁大学访问学者。

  开设课程

  本科: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隋唐文学史、中国诗学导读

  研究生: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古代文论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

  主要著作

  ●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花城出版社1993年  

  ●晚明小品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增订本)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晚明文学思潮研究(吴承学李光摩)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大学语文(第八版徐中玉主编,主要编写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5年6月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明代卷(傅璇琮主编,主要编写者)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

  ●旨永神遥明小品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

  文献整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整理花城出版社 1988年

  ●《瞎骗奇闻》整理花城出版社 1988年

  ●《胡涂世界》整理花城出版社 1988年

  ●《最近社会龌龊史》整理以上四种与卢叔度先生合作 花城出版社 1988年

  ●《封神演义》与卢叔度先生合作整理花城出版社 1996年

  ●车王府曲本选主要整理者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0年

  ●车王府曲本菁华元明卷第一整理者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2年

  ●车王府曲本菁华明清卷主要整理者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2年

  ●菜根谈/呻吟语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詹安泰文集(吴承学彭玉平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庆祝王运熙教授八十华诞文集(与曹旭合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主要论文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彭玉平吴承学)  《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诗可以群(吴承学何志军)  《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

  ●宋代文章总集的文体学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7期)

  ●“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 《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江山之助——中国古代文学地域风格论  《文学评论》1990年第2期

  ●辨体与破体  《文学评论》1991年第4期

  ●历史的观念——中国古代文学史观初探  《文学评论》1992年第6期

  (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4期)

  ●生命之喻——论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人化的批评  《文学评论》1994年第1期

  ●评点之兴——论文学评点的起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  《文学评论》1995年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4期)

  ●论谣谶与诗谶  《文学评论》1996年第2期

  ●论晚明清言  《文学评论》1997年4期

  ●论《四库全书总目》在诗文评研究学术史上的贡献  《文学评论》1998年6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

  ●先秦盟誓及其文化意蕴  《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6期)

  ●汉魏六朝挽歌考论  《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9期)

  ●八股四题(与李光摩合作)  《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6期)

  ●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  《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8期)

  ●《四库全书》与评点之学《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5期,翻译出版FrontiersofLiteraryStudiesinChinaVolume4,Number1(2010))

  ●从章句之学到文章之学(吴承学何诗海)《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

  ●《古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想象》(吴承学沙红兵)《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

  (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5期)

  ●“新妇”用典之我见  《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

  ●“汉魏风骨”与“正始之音”  《文学遗产》1986年第3期

  ●征实求是的科学精神  《文学遗产》1987年第4期

  ●唐诗分期的几个问题  《文学遗产》1989年第3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9年第11期)

  ●传统文学批评方式的历史发展  《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  《新华文摘》1991年第2期全文转载

  ●整体性地把握文学批评发展的轨迹  《文学遗产》1991年第2期

  ●人品与文品  《文学遗产》1992年第1期

  ●集句论  《文学遗产》1993年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11期)

  ●论题壁诗《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11期)

  ●唐诗中的留别与赠别  《文学遗产》1996年第4期

  ●论古诗制题制序史  《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

  ●钩沉拾遗探源溯流  《文学遗产》1996年第6期

  ●晚明心态与晚明习气(吴承学李光摩)  《文学遗产》1997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

  ●古代兵法与文学批评  《文学遗产》1998年第6期

  ●一个期待关注的学术领域——明清诗文研究三人谈(吴承学曹虹蒋寅)  《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12期)

  ●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  《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5期)

  ●论宋代隐括词  《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12期)

  ●五四与晚明(吴承学李光摩)  《文学遗产》2002年第3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现存评点第一书---论《古文关键》的编选、评点及其影响  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

  ●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论纲(吴承学沙红兵)  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

  ●清代文章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5期)

  ●任昉《文章缘起》考论(吴承学李晓红)文学遗产2007年第4期

  ●明代文章总集与文体学文学遗产2008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4期)

  ●“换骨”“夺胎”二法本义辨识  《中山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生命感悟理性  《中山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文学上的南北派与南北宗  《中山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2期)

  ●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历史发展  《中山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5期)

  ●明人小品述略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2期1994年第6期第174-180页

  ●论张大复的散文小品  《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8期)

  ●明代八股文文体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明清人眼中的陈眉公(吴承学李斌)  《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明清人眼中的陈眉公  载《首届明代文学国际论文集》2004年10月南京师大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吴承学沙红兵)  《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古代文体学之内涵与前景”专题研讨(主持人)  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05第21期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展望(吴承学沙红兵)  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05第21期

  ●“八脚词”与宋代文章学  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1期)

  ●简谈文学史史料的发掘与处理(与何诗海合作)  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2期)

  ●论《四库全书总目》的文体学思想(吴承学何诗海)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11期)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与反经典(吴承学沙红兵)文史哲2010年第2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3期)

  ●无名氏的意味——扑朔迷离的《梅花诗》中国文化2010年秋季号第32期

  ●严羽“不落言筌”说的美学内涵  《学术研究》1985年第6期

  ●《采薇》并非“以哀景写乐”  《学术研究》1986年第5期

  ●一个从玄学向美学转化的论题论“言意之辨”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学术研究》1987年第1期

  ●从破体为文看古人审美的价值取向  《学术研究》1989年第5期

  ●古典风格学的形成及特点  《学术研究》1991年第2期

  ●从体到派  《学术研究》1993年第4期

  ●释《文赋》“怀霜”“凌云”  《学术研究》1994年第2期

  ●《帝京景物略》与竟陵文风  《学术研究》1996年第1期

  ●文字游戏与汉字诗学  《学术研究》2000年第7期

  ●文体形态:有意味的形式  《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序  《学术研究》2004年6期

  ●贺复征与《文章辨体汇选》(吴承学何诗海)  《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

  ●对“文本于经”说的文体学考察(吴承学陈赟)  《学术研究》2006年第1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6期转载,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年度国学2006》收录)

  ●中国文体学:回归本土与本体的研究《学术研究》2010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转载)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吴承学彭玉平)  《复旦学报》1996年6期

  又载《与历史同行——复旦大学(1978—1998)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从传统形态诗文评到现代形态批评史(吴承学彭玉平)  《“中国文学研究的世纪回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

  ●策问与对策  《新国学》1999年创刊号

  ●黄佐的《六艺流别》与“文本于经”的思想  载饶宗颐主编《华学》第九、第十辑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宋词疑义二考(吴承学李婵娟)  求是学刊2005年第5期

  ●遗音与前奏——论晚明小品的历史地位  《江海月刊》1995年第3期

  ●儒学与评点之学《华学》创刊号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

  ●简论八股文对文学创作与文人心态的影响  《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6期

  ●明代诗话中的文体史料与文体批评(吴承学何诗海)《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

  ●诗牌谱研究  载<古典学的现在>2001年2月 日本京都大学

  ●现存评点第一书――论《古文关键》的编选、评点及其影响  载《中国文学评点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文字游戏与汉字诗学——《诗牌谱》研究  收入王宾主编《语言的向度》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论中国古典的文学风格品级说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释“自然”——兼论文学批评概念的历史性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小雅?采薇》“哀乐“辨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1期

  ●谈谈古代文人并称的先后次序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2期

  ●程羽文“乱点鸳鸯谱”——介绍晚明小品《鸳鸯牒》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5期

  ●晚明的清赏小品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5期.

  ●“拟盐”“咏絮”漫议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3期

  ●无章无句妙成文——论“意象体小品”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6期

  ●“不平则鸣”辨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6期

  ●晚明小品研究心得——兼谈拙著《晚明小品研究》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第1期

  ●本草药方妙成文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第3期

  ●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4期

  ●箴言与清言——读《呻吟语》与《菜根谈》  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5期

  ●浅读《封神演义》  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6期

  ●不值与不遇  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6期

  ●《文体通释》的文体学思想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5期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刘湘兰)诏令类文体(一)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2期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刘湘兰)诏令类文体(二)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3期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刘湘兰)奏议类文体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4期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刘湘兰)书牍类文体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5期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刘湘兰)论说类文体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6期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刘湘兰)序跋类文体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1期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刘湘兰)传状类文体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2期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刘湘兰)碑志类文体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3期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刘湘兰)哀祭类文体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4期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刘湘兰)祝祷类文体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5期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刘湘兰)箴铭类文体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6期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刘湘兰)颂赞类文体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1期

  ●中国古代文体史话(吴承学刘湘兰)杂记类文体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2期

  ●还原历史语境 接近历史真相  人民政协报2003年8月5日“学术家园”

  ●神游冥想理解同情——《清初诗坛:卓尔堪与<遗民诗>研究》序  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隐逸与济世—陈眉公与晚明的士风》(吴承学李斌)  载《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

  ●学术的尊严与快乐  博览群书2006年第11期

  ●“岭南学”刍议(吴承学翁筱曼)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警惕“数据库体”论文泛滥  社会科学报2007年11月22日第5版

  ●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扎实可靠的基础工程——读《历代文话》文汇读书周报2008年2月1日

  获奖情况

  (一)学术类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入选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原载《文学评论》)获广东省2004-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7年)

  ●《古代文体形态研究》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

  ●《古代文体形态研究》获广东省政府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5年)

  ●论文《历史的观念》(原载《文学评论》)获“广东第5次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1994年)

  ●《江山之助》(原载《文学评论》)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1990年至1996年优秀论文奖”(1997年)

  ●论《四库全书总目》在诗文评研究学术史上的贡献 原载《文学评论》1998年6期,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1997年至2003年优秀论文奖”(2003年)

  ●《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1998年至1999年度优秀论文奖”(2000年9月)

  ●《一个期待关注的学术领域——明清诗文研究三人谈》获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学术论文提名”(2000年1月)。

  ●《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获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学术论文提名”(2001年1月)。

  ●《诗可以群》原载《中国社会科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学术论文提名”(2002年1月)。

  ●《汉魏六朝挽歌考论》原载《文学评论》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学术论文提名”(2003年1月)。

  ●《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1998年至1999年度优秀论文奖”(2000年9月)

  ●《晚明习气与晚明心态》原载《文学遗产》)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1997年优秀论文提名奖”(1998年)

  ●论文《生命之喻》(原载《文学评论》)获“广东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995年)

  ●《评点之兴》(原载《文学评论》)获“广东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1998年)

  ●《论四库全书总目在诗文评学术史上的贡献》(原载《文学评论》)获“广东省第6次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1999年)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原载《中国社会科学》与彭玉平合作)“获广东省第6次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999年)

  (二)综合类

  ●1992年获中山大学“优秀导师”先进个人奖。

  ●1995年获“广东中华文化基金奖章”。

  ●1998年获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工作者”奖。

  ●2002年被授予首届“中山大学文科优秀中青年学者”称号,并获桐山奖励金奖励。

  ●2004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第三批“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

  ●200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7年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2008年获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称号。

  ●2010年被聘为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

  主持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研究“九五”社科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发展史”(1996)

  ●国家教委“八五”社科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形态学研究”

  ●教育部“十五”社科项目“陈眉公与晚明文风与士风”(2002)

  ●广东省教育厅“八五”社科项目“中国古代文学风格学研究”

  ●广东省教育厅“九五”社科项目“中国古代诗文形态及批评研究”

  ●国家“211工程”子项目“先秦礼制与文体关系研究”

  ●广东省重点教师社科项目“明代八股文及对文学与文化影响”

  ●广东省重点教师社科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2003)

  ●广东省重点科研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学体系”(20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基本理念”(2004)

  ●美国岭南基金会项目“中国文学的传承与实践”(2006)

  ●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史料集释”(20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史”(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