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社会 > 文章详情
都市研究需观念舆情先行
2011-06-01 作者:刘士林 来源:社会科学报

  如何从实际上无法精确统计的海量信息中获得相对准确的第一手材料,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真正认识和把握中国都市化进程的规律与特点,也决定着我们能否制定出符合中国城市发展根本利益与长远需要的政策、战略与路径。
  
  在某种意义上,如何从高度复杂、而且越来越复杂的城市发展中获得普遍性知识,我们可以从20世纪物理学家曾热烈争论的“上帝怎样掷骰子”得到启示。其中,拉普拉斯曾推论说:“假定在某一时刻,有一种智慧能够把握自然界所有的力以及组成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特定状况——这种智慧博大精深足以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那么,它就能将宇宙从最庞大的物体到最微小的原子的运动全都囊括于同样的公式之中,对于它来说,没有什么是不确定的,未来,一如过去,都呈现在它的眼前。”引申可知,只要我们能够创造出一种可以把握一切城市细节及其相互联系的智慧,我们就可以解开“上帝如何掷城市骰子”这个21世纪的人类命运之谜。正是在这样一种巨大的现实需要的驱动下,各种与城市化相关的调研与舆情研究在全球方兴未艾,与此同时,对城市发展中海量信息与超级复杂关系的收集与处理,已成为各种人文社会科学和新兴交叉学科研究最大的兴奋点与生长点。但从目前城市舆情研究的普遍状况看,也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它们所采用的“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在本质上都属于“经验研究”。由于经验本身在生成上的偶然性以及在数量上的无穷尽性,特别是在呈高度离散状态的城市经验以及在话语上“怎么说都行”的后现代社会中,“经验统计和研究”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大,而据此得出的相关结论在普遍性与真实性上则必然大打折扣,这突出表现在社会各界——从普通民众到专家学者——对各种专家建议和意见的不信任甚至鄙视上。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经验归纳本身的有限性,而过于依赖经验的舆情研究也往往流于浅表和局部,在多数情况下很难抓住问题的根本和要害。
  
  如何才能归纳出更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的城市信息?在我们看来,除了当下诸多经验型的“实地调查”,还应积极推行一种针对观念领域的“抽象调查”。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所有现实言行都可追溯到头脑中或清晰或混沌的观念,这些观念总是以或全面或片面、或正确或错误的方式反映在各种文本纪录中,甚至还可以说,作为话语权的代表与集中体现,它们还构成了表面上千差万别、众声喧哗的城市舆情的深层结构。由此可将舆情研究分为“观念”和“经验”两种形态,前者表达的是以社会意见领袖人物、专家学者研究成果及其他拥有媒介话语权的主流意志与愿望,其载体主要是学术期刊、报刊评论、学术会议、公共演讲、广播电视及新媒体中的核心板块等,后者则主要是笼罩在其下的各种民间话语与表达方式,其载体则是远不能与前者相比的网络中的弱势空间、浏览量很少的博客及更加微型化的个人日常言行。尽管民间在受到刺激时也会“痛斥”、“砖拍”甚至“掌掴”精英,但这在本质上不过是受另一个或另一群精英的影响或辐射,而不可能改变他们作为话语的配角和依附者的身份。从内容上看,“观念舆情”尽管也有自相矛盾、彼此明争暗斗之处,但与更加混沌、含糊、缺乏归纳和抽象的“经验舆情”相比,明显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和较大的概括性或代表性。就价值而言,“观念舆情”往往是社会舆论与民间意识的始作俑者,而“经验舆情”则往往是前者的“传声筒”或“哈哈镜”。由此可知, “观念舆情”作为海量现实经验的浓缩和代表,再现了某种社会舆情的矛盾焦点或现实问题的深层结构,对它们的特点与规律进行研究和进一步的归纳,可以获得比 “经验舆情”研究更高的参考价值。
  
  都市发展研究,观念舆情先行。以观念领域中的意见、舆情与需求为研究对象,有助于发现社会的深层问题与根本性矛盾,同时,以这个领域中的舆情状况的研究与治理为突破口,也可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市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提供高端的理性指导。面对近年来中国社会汹涌而至的各种“逆城市化”舆情,我们在此尝试通过这样一种新的研究与分析方法对其来龙去脉和内在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初步揭示观念领域中的“逆城市化”思潮与现实中的相关城市问题与矛盾的相互关联,旨在以解决主体思想意识纠结的方式为中国都市化进程创造更好的主体条件和社会氛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