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然,湖南安仁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9-1985.7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9-1990.7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0.9-1993.7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历史文化地理。较早开展佛教地理研究,对研究理念及资料处理方法有所开拓。最先从事区域历史文化地理,博士论文《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为该领域的开创之作。近年来致力于探讨文化与环境之间的感应、人类行为的环境效应,致力于从本土的经验事实中提出科学问题。对与历史文化相关的领域,如历史政治地理、社会文化史、历史人类学等有强烈兴趣。喜欢做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以理科的背景,做文科的事业。主张用科学的理念讨论人文问题。追求科学、人文与艺术的结合。
主持项目
1.1997-199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湖历史文化区域及其形成过程》。
2.1996-2000: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项目,《两湖历史文化区域及其形成过程》。
3.2003-2006: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基金,《4-9世纪中国佛教地理研究》。
4.2004-2006:教育部博士点基金,《4-9世纪中国佛教发展的地域差异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2005-2007: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项目,《长江三角洲历史地理与可持续发展》。
6.2006-2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三角洲人地关系过程中的佛教因素》。
论著
(一)著作
《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24万字328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20万字24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承担《南北朝佛教文化区域》及《湖南的历史文化区域》两部分,共4万字
《两唐书地理志汇释》(参与编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承担岭南道部分,约10万字
《琳琅梵宫》,长春出版社2007年
(二)研究论文
1.东晋南朝时期湖南佛教的流布(第一作者),《湖南师大学报》1991年第6期。第50-53页
2.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上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4辑。第225-240页
3.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下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1辑。第219-244页
4.川黔滇金丝猴地理分布的变迁(第二作者),《野生动物》1992年第6期。第11-14页
5.《元和郡县图志》两湖部分校勘补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3期。第32-36页
6.行政建置对湖南文化发展的影响,《中国方域》1993年第6期。第13-14页
7.湖南岁时习俗的区域差异,《求索》1994年第2期。第125-128页
8.试论湖南的历史文化区域,《地理学报》第50卷第1期,1995年。第59-65页
9.湖南古代的民间信仰及其区域差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辑。第229-240页
10.湖南民祀的区域差异,《宗教学研究》1995年第4期。第55-60页
11.湖南隋唐时期佛教的地理分布,《佛学研究》第4期,1995年。第235-239页
12.湖北历史文化格局及其与交通变迁的关系,《历史地理》第1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8-73页
13.太平天国仪服文化及其与戏剧赛会的关系,《复旦学报》1996年第3期。第72-77页
14.湖南民居习俗的历史变迁,《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22-434页
15.湖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133-141页
16.唐代岭南潘州的迁徙与牢禺二州的由来,《岭南文史》1996年第3期。第27-29页
17.唐代岭南道政治地理二题,《学术集林》卷12,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12月。第290-300页
18.唐宋时期峡江女性的形象及日常生活,《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2期。第95-102页
19.楚语的演替与湖北历史时期的方言区域,《复旦学报》1999年第2期。第109-115页
20.关于山东北朝摩崖刻经书丹人‘僧安道壹’的两个问题,《文物》1999年第9期。第65-67页
21.‘江汉好游’:女性形成的文化景观(署名张陟),《历史地理》第1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9-201页
22.湖北省境东晋南北朝的佛教传输与义学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4辑。第193-204页
23.湖北历史时期的感觉文化区,《历史地理》第1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66-185页
24.太白山信仰与关中气候——感应与行为地理学的考察(第二作者),《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9卷第3期(2000年)。第197-205页
25.讨鼓旗--以女性丧礼为中心的经济与法律问题,《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1(2)。
26.《石钟山记》的表述过程与思维过程,《文史知识》2003(5)。
27.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与地理意象,《唐代地域结构及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28.巫山神女:一种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第二作者),《文学遗产》2004(2)。 29.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考伪,《九州学林》,2004,2(1)。
30.竹林寺与桃花源--一种本土佛教传说的形成与演变,《觉群·学术论文集》(3),宗教文化出版2004。
31.亲情的变迁及地域类型--以湘东南的再婚女性对子女为中心,《历史地理》(2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2.杜诗中的“江汉”,《文史知识》2005(1)。
33.唐代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及相关问题(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
(三)问题讨论
1.汉晋下隽县地望辩,《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1期。第133-144页
2.中国佛教地理研究史籍述评,《地理学报》第51卷第4期,1996年。第369-373页
3.关于《安仁方言》的若干问题,《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第21-25页
4.关于湖南安仁方言中句段关联助词的讨论,《中国语文》1999年第2期。第126-128页
(四)学术评论
1.独辟蹊径、为霞满天——试述何业恒先生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贡献,《历史地理》第1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63-268页
2.评《汉唐佛寺文化史》——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观察,《学术界》2000年第2期。第131-142页
3.英雄手段 教授生涯——关于‘陈国生现象’的思考,《学术界》2000年第3期。第141-152页
4.评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中国学术》第3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出版。第293-298页
5.关于《宋代地域文化》的学术定位,《学术界》2001年第2期。
6.“评黄树民《林村的故事》”,《中国学术》2003年第2期。
7. 学问中的证与悟--陈寅恪、唐长孺先生对《桃花源记》的解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谭其骧先生的五星级文章及学术活性,《社会科学论坛》2005/3(A)。
9.对学术的诚敬--邹逸麟与历史地理,《历史学家茶座》(2),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