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人物 > 文章详情
吴心伯——复旦大学
2011-05-31 作者:佚名 来源: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1992)
  
  研究方向:

  中国外交与安全政策;中美关系;亚太政治与安全
  
  E-mail:xbwu@fudan.ac.cn
  
  担任职务: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中美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美国学会副会长,上海美国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亚洲安全丛书国际编委,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华盛顿季刊》编委。
  
  学术经历:

    1992年在复旦大学获国际关系法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工作至今。1994年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从事访问研究,1997 年在斯坦福大学从事访问研究,2000年在布鲁金斯学会任客座研究员。2005年3月在法国巴黎政治学院任访问教授。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任美国和平研究所杰宁斯·兰朵夫高级研究员。先后数十次应邀赴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德国、法国等国家访问、参加学术会议及讲学。此外,还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与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太平洋论坛定期双边对话的中方主持人,是中美日三边二轨对话和中美青年学者安全对话的参加者。

  
  主要从事中国外交与安全政策、中美关系及亚太地区政治与安全问题的研究。出版专著《金元外交与列强在中国》、《太平洋上不太平-后冷战时代的美国亚太安全战略》,合著《曲折的历程-中美建交20年》、《亚洲安全实践》,译著《蒋介石的美国顾问-拉铁摩尔回忆录》,在国内及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另在《环球时报》、《中国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南方周末》及香港《南华早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英国《金融时报》等国内外重要媒体发表国际时事评论文章数十篇。
  
  开设课程:

  中美关系研究(硕士生课程)

  美国亚太政策研究(博士生课程)

  亚洲的崛起与中美关系(本科生课程,与加州大学合作为中美学生开设,英文授课)
  
  研究项目:

  中国、美国与变化中的亚太地区秩序

  冷战后中美关系新态势与新格局研究

  中美安全关系走向之研究

  后冷战时代的美国亚太安全战略
  
  著作(专著编著译著):

  吴心伯著,《太平洋上不太平--后冷战时代的美国亚太安全战略》,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03月

  谢希德,倪世雄主编:《曲折的历程—中美建交20年》(吴心伯参编第1、5章),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01月

  MuthighAlagappa主编:《亚洲安全实践:物质和观念的影响》

  (吴心伯参编,第3章),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8年07月

  吴心伯著:《金元外交与列强在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01月

  (日)矶野富士子整理,吴心伯译:《蒋介石的美国顾问——欧文·拉铁摩尔回忆录》,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06月
  
  学术论文:

  吴心伯:“世事如棋局局新——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国际问题研究》,

  2009年第1期

  吴心伯:“AForward-LookingPartnerinaChangingEastAsia”,

  《华盛顿季刊》,2008年年秋季号

  吴心伯:“美国对台湾事务的影响:现状与走向”,《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6期

  吴心伯:“中美间的危机管理与和平维持”,《Peaceworks》(美国和平研究所),

  2008年4月

  吴心伯:“试论布什政府对华安全政策的核心概念”,《美国研究》,2007年第4期

  吴心伯:“理解中国和美国的危机行为”,《华盛顿季刊》,2007-2008年冬季号

  吴心伯:“美国与东亚一体化”,《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5期

  吴心伯:“怎样处理台湾的政治地位?”
  presentationmadetheconferenceon“BuildingCross-Strait

  StrategicUnderstanding,”organizedbyTheAtlanticCouncil,

  AirlieHouse,Warrenton,Virginia.Feb.2-4,2007

  吴心伯:“中美经贸关系的新格局及其对双边关系的影响”,《复旦学报》,

  2007年第1期

  吴心伯:“台湾问题:中美互动的新态势”,《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第5期

  吴心伯:“台湾问题:中美相互作用的新模式”,InternationalStudies,

  No.5,2006.

  吴心伯:“论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走向”,载《美国问题研究》(第五辑),

  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吴心伯:“一线希望的终结——中国视角下的日美同盟”,WashingtonQuarterly,

  Winter2005-06.

  吴心伯:“论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走向”,《复旦学报》,2005年第2期

  吴心伯:“中美伙伴关系的前景与局限”,WashingtonQuarterly,Autumn2004,

  Vol.27,No.4

  吴心伯:“反应与调整:1996年台海危机与美国对台政策”,《复旦学报》,

  2004年第2期

  吴心伯:“日本与东北亚战区导弹防御”,《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第5期。

  吴心伯:“论克林顿政府亚太安全战略的形成”,《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第2期。

  吴心伯:“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看布什政府对台政策”,

  载《美国问题研究》(第二辑),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吴心伯:“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看布什政府对台政策”,《现代国际关系》,

  2002年第5期。

  吴心伯:“冷战结束之初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调整”,《美国研究》2002年,第3期。

  吴心伯:“论克林顿政府亚太安全战略的形成”,载《美国问题研究》(第三辑),

  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吴心伯:“四个矛盾制约中国的对外行为”,JournalofContemporaryChina.

  (2001),10(27);

  吴心伯:“做一个开化的超级大国”,WashingtonQuarterly.

  Summer2001,Vol.24,No.3

  吴心伯:“东北亚的抉择: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第5期

  吴心伯:“对托马斯·摩尔的回应:美国之下和平的危险”,AsianAffairs,

  Fall2001,Vol.28,No.3;

  吴心伯:“美国的亚洲安全政策:对中美关系的启示”,ContemporarySoutheast

  Asia,vol.22,no.3,December2000.

  吴心伯:“试论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共识”,《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2期

  吴心伯:“世界之交:美国亚太安全战略新态势”,《国际展望》,2000年第2期

  吴心伯:“谋求中日美三边关系的平衡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2期


  吴心伯:“评美国对华政策调整”,《复旦学报》,1997年第2期

  吴心伯:“作为合作性大国的中国”,《蓝色地平线:美-中-日三角关系》,

  美国国防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吴心伯:“迎接国际关系学的第二次飞跃”,《复旦学报》,1997年第1期

  吴心伯:“论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复旦学报》,1996年第4期

  吴心伯:“十字路口的美国对华政策,”《中国与世界》(香港),1996年6月号

  吴心伯:“冷战后韩国的安全政策”,《当代亚太》,1996年第2期

  吴心伯:“中国:建立周边安全”,《PeaceInitiative》(新德里),1996年第1期

  吴心伯:“变换的角色:东亚安全中的中国和美国”,

  JournalofNortheastAsianStudies,1996年春季号

  吴心伯:“论变动中的亚太政治与安全格局”,《国际观察》,1995年第5期

  吴心伯:“东亚合作安全的现状与前景”,《和平与发展》,1995年第4期

  吴心伯:“日本垂涎常任理事国宝座”,《决策咨询》,1995年第2期

  吴心伯:“西雅图会晤与中美关系牌局推断”,《决策咨询》,1994年第3期

  吴心伯:“转换中的中美关系”,《复旦学报》,1993年第4期

  汪熙,吴心伯:“司戴德与美国对华‘金元外交’(下)”,《复旦学报》,

  1991年第1期

  汪熙,吴心伯:“司戴德与美国对华‘金元外交’(上)”,《复旦学报》,

  1990年第6期

  咨询报告:

  吴心伯:“美国对台湾岛内政治影响之研究”

  吴心伯:“以台制美和以美制台两手策略研究”
  
  媒体评论:

  吴心伯:“中美为大国游戏寻找规则”,《环球时报》,09-02-18

  吴心伯:“中美各自利益要不断磨合多边利益”,《东方早报》,09-01-07

  吴心伯:“中美未来有四大纷争源”,《环球时报》,08-12-31

  吴心伯:“影响世界,中国还差点火候”,《环球时报》,08-12-12

  吴心伯:“美国会有更多‘奥巴马’”,《解放日报》,08-11-07

  吴心伯:“奥巴马或将加速推华入G8”(访谈),《21世纪经济报道》,08-11-06

  吴心伯:“年轻人和基层选民支持奥巴马胜在草根路线”,

  《新闻晚报》,08-06-04

  吴心伯:“布什之后的美国外交”,《世界知识》,08-03-01

  吴心伯:“希拉里新州翻盘的深层原因”,《新闻晚报》,08-01-09

  吴心伯:“中美日首现积极互动态势”,《环球时报》,07-12-28

  吴心伯:“‘中国热’烫醒了美国人”,《环球时报》,07-12-20

  吴心伯:“东亚整合不可能甩掉美国”,《环球时报》,07-11-30

  吴心伯:“美在亚太谋新布局”,《环球时报》,06-01-04

  吴心伯:“美国难以定位其亚洲角色”,《环球时报》,05-11-07

  吴心伯:“日本在台海难掀大浪(大势)”,《环球时报》,05-10-24

  吴心伯:“‘9·11’为何是转折点”,《环球时报》,04-09-10

  吴心伯:“不让美牵制我对台政策”,《环球时报》,04-06-28

  吴心伯:“东亚:呼唤新的安全结构”,《世界知识》,2004年第4期,04-02-01

  殷罡,吴心伯:“卡扎非萨达姆国际秩序”,

  《世界知识》,2004年第2期,04-01-15

  吴心伯:“美国会采取清晰的台海政策?”,

  《世界知识》,2003年第24期,03-12-01

  吴心伯:“国际论坛:美国把国际规则当工具”,《环球时报》,03-08-15

  吴心伯:“东亚的逻辑”,《世界知识》,2003年第7期,03-05-28

  吴心伯:“力量、规则与秩序——对伊拉克战争的思考”,

  《世界知识》,2003年第14期,03-04-01

  吴心伯:“且看美国如何收拾残局”,《新民晚报》,02-04-04

  吴心伯:“美国亚太安全战略调整:胜算几何?”,

  《世界知识》,2001年第16期,01-08-01

  吴心伯:“新形势下的中日美三边关系”,《世界知识》,1999年第9期,99-04-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