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人物 > 文章详情
汪建成--北京大学
2011-05-31 作者:佚名 来源:北京大学法学院

  汪建成
  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教育背景  
  北京大学法律系本科、法学硕士研究生(1979-1986);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1996-1999,在职);
  比利时鲁汶大学(K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访问学者(1994-1996);
  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富布莱特研究学者(2004-2005)
  
  工作经历  
  1986.7-1999.8,烟台大学法律系,
  1999.9至今, 北京大学法学院
  
  研究领域  
  刑事诉讼法学、证据学
  
  科研成果  
  (一)著作
  1、《刑事审判监督程序专论》,群众出版社,1990年。
  2、《新刑事诉讼法论》,红旗出版社,1996年。
  3、《刑事证据学》,群众出版社,2000年。
  4、《欧盟成员国刑事诉讼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刑事诉讼法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6、《理想与现实——刑事证据理论的新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7、《冲突与平衡——刑事程序理论的新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8、《外国刑事第一审程序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
  9、《中国刑事第一审程序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
  (二)参编著作、教材、工具书
  1、《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陈光中主编,共25万字,本人承担3万字),法制出版社,200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条文释义与论证》,(陈光中主编,本人承担3万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
  3、《诉讼理论与实践》(周广金主编,共30字万字,本人承担3万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
  4、高校文科统编教材——《刑事诉讼法》(陈光中主编,共53万字,本人承担8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5、高校文科统编教材——《证据学》(陈一云主编,共30万字,本人承担3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6、《中国刑事诉讼法教程》(程荣斌主编,共45万字,本人承担6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7、《外国刑事诉讼法教程》(程荣斌主编,共40万字,本人承担6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8、《刑事诉讼法学》(李学宽主编,共38万字,本人任副主编,承担8万字),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
  9、《刑事诉讼法学通论》(共22字,本人承担4万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5月。
  10、《刑事诉讼法基础知识》(共20万字,本人承担7万字),高等教育出版社。
  11、《刑事法学大辞书》(杨春洗等主编,共200万字,本人承担3万字),南京大学出版社。
  12、《家庭律师》(共30万字,本人承担7万字),农村读物出版社,1985年5月。
  13、《三言九问——德衡证据学论坛》(共34万字,本人承担10万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三)论文
  1、《对诉讼功能的思考》,《中国法学》1994年第4期(增页)。
  2、《刑事诉讼中的利益观》,《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
  3、《论诉权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导入》,《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
  4、《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述评》,《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5、《论中国刑事证据立法方向的转变》,《法学研究》2003年第5期。
  6、《口供规则体系论纲》,《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7、《毛泽东诉讼法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8、《论起诉法定主义和起诉便宜主义的调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9、《我们能从英国对非法证据的探讨中学些什么》, 《国外法学》(《中外法学》前刊名)1985年第4期。
  10、《国外刑事生效裁判矫正制度之历史与现状》, 《国外法学》1986年第6期。
  11、《对刑事证据分类理论的思考》,《中外法学》1992年第4期。
  12、《论欧盟法院的司法审查权》 《中外法学》1996年第4期。
  13、《论刑事诉讼中人权保护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外法学》1999年第2期。
  14、《论刑事证据的多重视角》,《中外法学》2004年第3期。
  15、《收容审查的出路何在》,《政法论坛》1992年第6期。
  16、《刑事诉讼文化研讨》,《政法论坛》1999年第6期。
  17、《刑事诉讼职能研究》,《政法论坛》2001年第1期。
  18、《论程序公正与刑罚效果》,《政法论坛》2002年第1期。
  19、《论辩诉交易的理论基础》,《政法论坛》2002年第6期。
  20、《警察作证制度的理论推演与实证分析》,《政法论坛》2003年第4期。
  21、《关于免予起诉制度的几个问题》,《法律学习与研究》(《法学家》前刊名)1989年第2期。
  22、《论辩护律师的诉讼地位》,《法学家》1994年第2期。
  23、《公正——法治的核心》,《法学评论》1999年第1期。
  24、《论刑事诉讼程序》,《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
  25、《论司法的权威与权威的司法》,《法学评论》2002年第4期。
  26、《刑事鉴定结论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2期。
  27、《比较法视野下的刑事庭前程序之改造》,《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6期。
  28、《通过正当程序平衡诉权和审判权的紧张关系》,《中国律师》2001年第3期。
  29、《从足球裁判到司法裁判的联想》,《中国律师》2002年第3期。
  30、《求法还是求情——论辩护权在中国的异化》,《中国律师》2004年第1期。
  31、《外国刑事检察体制的基本类型》,《中国检察》第3卷。
  32、《关于“零口供”规则的思考》,《人民检察》2001年第5期。
  33、《对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关系的再认识》,《法学》2001年第7期。
  34、《刑事证据制度之历史演变》,《烟台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35、《论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烟台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36、《我的诉讼观》,《烟台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37、《对判例法的几点思考》,《烟台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38、《论辩护律师在诉讼过程中的言论免责权》,《烟台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39、《庭审前初步审查程序的几个问题》,《山东法学》(《法学论坛》前刊名)1993年第3期。
  40、《刑事诉讼溯源》,《法学论坛》2000年第1期。
  41、《海峡两岸假释制度之比较研究》,《法学论坛》2001年第3期。
  42、《刑事鉴定结论中的基本理论之再检讨》,《法学论坛》2002年第5期。
  43、《侦查权的法理分析》,《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44、《我国未决羁押制度反思性重构》,《山东公安专科学报》2004年第1期。
  45、《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研究》,《法制日报》1999年12月5、12、19、2000年1月9日理论版连载。
  46、《非法所得证据证明力之我见》,《法学与实践》1993年第1期。
  47、《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关系新解》,《诉讼法论丛》第3卷。
  48、《漠视程序的代价——从“杜培武案件”引发的思考》,《诉讼法论丛》第8卷
  49、《刑事证人制度之基本理论三论》,《诉讼法学研究》第2卷。
  50、《中国刑事再审程序的出路——从再审程序的权利基础和功能定位角度观察》,《诉讼法学研究》第6卷。
  51、《犯罪控制与人权保护——论刑事诉讼的双重目的》,《刑事法评论》第6卷。
  52、《自由心证新论——论自由心证之自由与不自由》,《证据学论坛》第1卷。
  53、《“认证”之议,应当慎行》,《证据学论坛》第4卷。
  54、《非法证据证明责任论》,《证据学论坛》第5卷。
  55、《论诉讼证明中的四个标准》,《刑事法前沿》第1卷。
  56、《诱惑侦查之立法规制》,《侦查论坛》第2卷。
  57、《诱惑侦查新论》,《刑事法疑难问题研究》(赵秉志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
  58、《论我国辩护制度的改革》,《司法公正与辩护制度》(陈卫东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
  59、《刑事诉讼法律渊源之历史演进》,《诉讼法学新探》,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
  60、《论刑事诉讼程序的意义》,《刑事诉讼法学新解》,华龄出版社,2000年11月。
  61、《刑事诉讼法再修订过程中面临的几个选择》,《中国法学》2006年第6期。
  62、《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5期。
  63、《刑事诉讼法再修订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组关系》,《法学家》2007年第5期。
  64、《刑事推定若干基本理论之研讨》,《法学》2008年第6期。
  65、《从逻辑理性到价值理性的转变——论无罪推定原则在中国的现实适应性》,《人民检察》2005年第11期。
  66、《从现实到未来:死刑复核程序之改造》,载于周国均、陈卫东主编:《死刑复核程序专题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
  67、《附条件改革述评》,载于《烟台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68、《论对抗式庭审模式下法官在证据运用中的角色》,载于《烟台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69、《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事起诉制度》,载于《东方法学》2008年第6期。
  70、《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事审判程序》,载于《审判前沿观察》2008年第2辑。
  71、《非驴非马的“河南陪审团改革”当慎行》,载于《法学》2009年第5期。
  72、《司法鉴定基础理论研究》,载于《法学家》2009年第4期。
  73、《专家证人模式与司法鉴定模式之比较》,载于《证据科学》2010年第1期。
  74、《中国司法鉴定制度实证调研报告》,载于《中外法学》2010年第2期。
  75、《量刑程序改革中应当转变的几个观念》,载于《政法论坛》2010年第2期。
  
  荣誉奖励  
  全国优秀教师(1993)、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06)、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三次
  
  联系方式  
  电话:
  62766150(办)
  邮箱:
  w.jch@263.net
  
  
  其他事项  
  中国法学会刑诉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中心兼职研究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