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人物 > 文章详情
陈瑞华--北京大学
2011-05-31 作者:佚名 来源:北京大学法学院

  陈瑞华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  
  1989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
  1992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诉讼法学硕士学位;
  199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诉讼法学博士学位;
  1995年7月至1997年6月,在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工作经历  
  1997年至今,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
  2002年1月至6月,在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  
  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法、司法制度和程序法理学
  
  科研成果  
  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政法论坛》、《中外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独立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其中代表作有:
  《刑事审判原理论》(1997, 2003);
  《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2000, 2005);
  《看得见的正义》(2000);
  《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2003, 2008);
  《程序性制裁理论》(2004 , 2010);
  《法律人的思维方式》(2008);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2008,2010);
  《论法学研究方法》(2009);
  《比较刑事诉讼法》(2010);
  《程序正义理论》(2010);
  《量刑程序中的理论问题》(2010)
  
  
  先后在中国主要法律出版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
  司法权的性质——以刑事司法为范例的分析,法学研究/2000/5;
  程序价值理论的四个模式,中外法学/1996/2;
    美国辩诉交易程序与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比较,政法论坛/1995/3-4;
  程序正义的理论基础——评马修的“尊严价值理论”,中国法学/2000/3;
  刑事侦查构造之比较研究,政法论坛/1999/5;
  程序正义论——从刑事审判角度的分析,中外法学/1997/2;
  在公正与效率之间:英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最新发展,中外法学/1998/6;
  走向综合性程序价值理论:贝勒斯程序正义理论述评,中国社会科学/1999/6;
  审前羁押的法律控制——比较法角度的分析,政法论坛/2001/4。
  未决羁押制度的理论反思法学研究/2002/5
  
  荣誉奖励  
  获得多项学术奖励和学术荣誉。其中较为重要的有: 
  2004年获得中国法学会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 
  2010年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资格;
  曾先后连续四次被法学院学生评为“十佳教师”
  
  其他事项  
  陈瑞华教授的社会兼职主要有:
  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少年审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律师维权委员会顾问;
  国家法官学院兼职教授;
  国家检察官学院兼职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陈瑞华教授在北大法学院为法学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以及各类在职研究生班开设多门专业课程。其中主要的课程有:为法学博士省开设“法学前沿讲座”;为法学硕士生开设“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法”、“法学方法论”、“人权法讲座”等课程;为法律硕士生开设“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法”、“司法制度”;为法学本科生开设“刑事诉讼法”、“法学方法论”等课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