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核心目的是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主要任务是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控制社会冲突,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环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义重大。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增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协调性,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地区发展,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要求;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一方面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凸显出来,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管理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繁重,社会管理也随之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是要从思想上、工作布局上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工作,彻底克服轻视、放松社会管理的思想和做法。一要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公民个人信用制度,健全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的惩戒制度;二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健全预防预警体系建设,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三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的社会管理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加强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快速反应力;四要加强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多方位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好的人员,充实社会管理队伍。
社会管理既要加强,更要创新。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一要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决改变那些片面地认为社会管理就是单纯“管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二要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同时,还要做好五方面的创新:在管理主体上,要从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从传统的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在管理方式上,要从偏重管制控制向更加重视服务、重视协商协调转变,更多地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教育、协商、疏导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在管理环节上,要从偏重事后处置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使社会管理关口前移;在管理手段上,要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更多地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在管理制度上,要坚持加强源头治理体系建设、强化动态协调机制建设、推进应急管理制度建设,构建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规范、机制和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