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教育 > 文章详情
生源减少的挑战与契机
2011-05-23 作者:董洪亮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有调查显示,近几年高校生源呈连续下降趋势,一些院校完不成招生计划,影响到学校的办学和发展,这对大学特别是高职院校和三本院校构成挑战。甚至有论者认为,10年之后,部分院校将面临关门、倒闭的“劫难”,暂且不论此说的准确性如何,值得正视的是,生源下降的现象为高校敲响了警钟。

  对我国高校来说,生源变化的现实既是挑战、压力,也是契机、动力。挑战和压力是明摆着的,为什么说是契机和动力?主要是这一客观状况驱使高校提高办学质量。

  如果用消费的视角观察,考生为买方,高校为卖方,在同一档次的院校中,哪家学校办得好,考生自然就报考哪家。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办学质量乃不二法门。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也是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

  提高办学质量应该以学生为本,对学生负责。学生不仅交了学费,选择某一高校也表明对这所学校的信任。校方从教学、生活、服务保障等方面都要以学生为重, “对得起”学生。专业、课程的设置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吗?能不能保证教授甚至“大牌”教授都能给本科生授课?讲授的内容能否及时更新?学生食堂的就餐条件及饭菜质量、价格符合学生的“胃口”吗?住宿、图书设备等是否从方便学生的角度考虑了……校方正确的思维应该平等地视学生为子弟,而非居高临下地 “管理”他们。简言之,就是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而且通过人性化的措施使得学生一辈子铭记、感恩母校。

  提高办学质量还应该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努力攀高,对国家负责。国家在人、财、物等方面保障大学的需求,同时对大学寄予很高的期望。高校要认清自身的定位, “国家队”应该主动、积极与世界著名高校交流、竞争,从而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地方院校则侧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文化重镇、知识圣殿,大学在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也应该有大的作为。

  与办学质量相关联的是大学的国际化视野。随着国际交往步伐的加快,我们与其他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可以推测,10年之后,会有更多的学生更加方便地走出国门读大学。与其被动地坐视生源“流失”,不如主动练好内功,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竞争,如果办学质量真正提高了,我们也应该有自信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来中国读大学。当然,这需要以艰苦的奋斗为前提。

  大学有大楼、有大师,更要有大计。以正确的心态、科学的决策来应对生源变化的现实,这样,也许能够变挑战为契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