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经济 > 文章详情
突破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能力制约
2011-05-20 作者:佚名 来源:学习时报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科技创新因素制约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的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关系我国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尽管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一批像华为、中兴、海尔、奇瑞这样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科技活动整体呈现一定的下降态势。1995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所占比重为 56.9%,2001年下降为45.7%,2008年进一步下降为37.1%,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也就是说,有近2/3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没有科技活动。二是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比例整体呈现下降趋势。1995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数所占比重为39.8%,到2001年下降为26.2%,到2008年下降为24.7%。也就是说,大约有3/4的企业没有设立科研机构。三是企业引进消化吸收经费比例仍然过低。2008年,我国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费用与技术引进费用相比仅为0.24∶1。从国外经验来看,日本、韩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费用高达引进费用的3—10倍。上述数据表明,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的发展主要不是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而是依靠非科技创新的要素。如果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的发展方式不转变,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式就很难根本改变。

  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较低,影响创新效率的提高。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仍然有很大的改进余地。教育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8000项之间,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不到1/10。我国目前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达 3万多项,并且拥有上万项省部级科研成果,2万以上专利,科技成果推广率大约15%,真正大面积应用并获得可观经济效益的很少。

  科技成果转化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是中试环节薄弱。目前,我国50%以上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缺乏中试设备和中试资金,不具备中试的条件。有中试设备的多数也因缺乏资金,中试设备陈旧,得不到更新而不能进行现代科技成果的试验。企业倾向于获取比较成熟的技术,一般也缺乏中试条件。中试环节薄弱,造成许多应用技术难以进入生产环节。应用型科技成果不能转化成工程化技术、产品或产业,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无法发挥,同时也就不能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关键技术依然受制于人,阻碍产业链的进一步提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技术依存度虽然有所下降,但是许多关键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一方面,我国产业技术中自主知识产权少,2009年发明专利中国外授权量达到总量的49.1%,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据统计,美国、日本拥有的三方专利占世界总量的 58.8%,而我国仅占 0.9%。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导致我国许多产业的关键技术严重依赖国外,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和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另一方面,我国生产装备特别是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差,大量技术装备,特别是高端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真正体现行业竞争力的高精尖加工工艺和重大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薄弱,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如果在关键技术领域不能有效突破,且又不能从国外获取这些关键技术,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会比较缓慢。

  科技资源布局不均衡,区域创新能力差异较大。我国科技资源的空间布局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区域科技资源大体呈东中西地带性分布的格局。据测算,我国区域R&D资源配置效率整体上也呈现东部沿海、东北、中部、西部依次递减分布,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的 R&D资源配置是最有效率的,西部地区配置效率最低;东部沿海10个省份的 R&D资源配置效率差异很大,并且这种差异还在扩大,而中部6个省份和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配置效率差异比较小。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格局和配置效率的差异导致不同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不同区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应有所不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