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民族主义”一直是主流话语之一,百年的中国历史离不开在“民族主义”视角下的观照和反思。“民族主义”不单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它还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响到我们今天的思考和对当下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判断。不久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召开了“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学者,从民族国家建构的角度重新认识现代国家与学术的建立,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反思“民族主义”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从文化建设和国民精神重建的角度来认识“民族主义”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香港大学的吴存存教授从20世纪初娼优并提的讨论,看到了中国性观念西化背后的“民族主义”因素。宋炳辉教授指出,在20世纪不断追求西化、现代化的语境下,导致了一种中西文化认同中的情感与价值缺位,使人们把目光投射到对弱势民族身份的认同上,现代民族意识也就成了中国现代主体建构中的一种公约数。单正平教授指出,20世纪20年代“民族主义”已从以推翻清王朝为目的的革命,发展到要求建立现代化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民族主义”复兴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使当代中国文化生态更趋多元化。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情感和价值诉求,深刻影响了现代学术和文学的发展。夏中义教授深入分析了朱光潜编写《西方美学史》时的心态,朱光潜把“民族主义”思想运用到学术研究,以“洋为中用”的思想,借他山之石来攻“中国问题”之玉,反映了中国学者在建立现代学术时的“民族主义”追求。杨春时教授指出,中国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时,也把与之对应的文学古典主义作为一种追求目标,建立了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革命古典主义。20世纪20—40年代发生的关于文学民族性的论证,围绕“民族形式”和“民族精神”展开讨论,今天仍给我们许多启发。“民族主义”对于文学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思想也体现在创作上,从现代许多著名的作家作品中都能看到“民族主义”的影响。闻一多不仅在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还直接参与“民族主义”的讨论和实践,成为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而发生在鲁迅和廖沫沙之间的一场小小公案,则让我们看到上世纪30年代两种不同的“民族主义”的冲突。
“民族主义”追求的是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一个国家的独立和富强无法离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精神传承,是关于“民族主义文化”最强有力的表达。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学”复兴的波浪不断高涨;新世纪以降,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更是迅速增加。在市场经济大潮和文化全球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拯救物质膨胀带来的精神危机,给我们民族和个人定位,这些问题都应引起学者的思考。叩问“国学”的当代价值问题,实质上是在寻找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寻找民族的文化之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思潮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讨论。在已实现了民族独立的今天,如何从内心实现民族的真正崛起,从而理性地思考民族的建设,这才是真正的“民族主义”者应关注的问题。进入21世纪,民族国家林立,“民族主义”仍会是一个热门话题,会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走向的重要因素。只有认真思考“民族主义”对百年中国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反思其在文学和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理性批评、积极借鉴,敢于吸收和努力发扬,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