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社会 > 文章详情
上海城市转型发展的国外样本
2011-05-06 作者:佚名 来源:社会科学报

  空间布局

  芝加哥:转向多中心的城市群发展模式

  徐  琤

  美国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过程具有浓重的市场化色彩。美国城市空间的结构变迁始于1920年的“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当时郊区人口的增长率开始大于城市中心人口的增长率。为适应人口流动的趋势,同时改善大城市人口恶性膨胀的状况,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在郊区建设小城市的观点,1950至1960年进入城市郊区化的高潮阶段。自70年代开始,由于郊区城市与原有大中城市商业中心之间的土地差价日益显著,许多大公司纷纷将其总部迁至郊区城市,新兴产业也更多地在郊区兴起,大规模的商业服务也因此落户于郊区,具有完善城市功能的中心区域在美国郊区逐渐形成。8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更多的资本和技术开始向郊区集聚,加速了郊区城镇的开发力度,美国许多郊区的城市化中心由此而成为具有复合城市功能的“边缘城市”。传统的都市中心与其郊区边缘城市共同构成了多中心的城市群,即所谓的大都市圈。进入90年代,美国的传统城市中心及其郊区边缘城市共同构成的多中心大都市圈又出现了向其外围拓展的趋势,形成了以城市群疏散中心城市功能,各城市之间通过快速交通连接的多中心开敞式卫星城形态。其典型的空间形态是带状城市,沿城际快速交通主轴分布大都市的城市组团或卫星城。

  例如,早在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就已经开始了郊区化进程。城市重工业的发展使得芝加哥的环境恶化与犯罪率上升,城市居民追求新鲜空气与阳光以及安全感而搬出市区。同时,汽车的普及以及交通状况的改善使得城市居民的空间移动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推动了郊区化发展。在居民逐渐聚集的地方,商业也发展起来,许多商业企业也搬到郊区寻找营业对象与利润来源。

  随着城区工业的不断外迁,芝加哥市区的人口不断减少。为了防止郊区化带来城市中心区的衰退,促进中心城复兴,芝加哥市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依据“发展和多元化、交通和可达性、滨水地区和开敞空间”等三条原则,通过改善道路、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来振兴中心区。

  启示:

  芝加哥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结构转型对上海的主要启示体现在以下几点:

  1.科学规划,明确定位,从战略高度综合考量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上海应从长三角城市群的视角制定城市空间结构变迁的战略目标,即通过郊区新城建设,打造多个节点性城市,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推动以上海为核心的大都市圈区域的进一步发展。

  2.建设城市快速交通体系,促进城市空间“多中心化”。

  3.提升新城产业与功能匹配度,加强郊区新城的社会事业配套。上海应进一步制定有利于新城人口和产业集聚的优惠政策,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资源的倾斜配置。

  4.创新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体制机制。上海目前各区县各自为政的新城开发模式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上海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滞后。因此,上海应借鉴国外经验,采用市级统筹、市区联手的开发建设模式。

  5.立足长三角联动发展,合理布局上海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上海应进一步调整优化新城的主导产业,充分对接长三角,通过产业链的关联延伸,在长三角地区产业链的形成中发挥龙头作用。

  创新

  匹兹堡:走向创新驱动与绿色环保

  李双金

  PPG广场是匹兹堡人最引以为豪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建造者是当地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财团之一:“匹兹堡玻璃集团”。它见证了一个世纪以来,这座曾以钢铁、金属和玻璃制造产业称霸全球的城市的兴衰与起落。

  上世纪80年代初,匹兹堡的钢铁制造业陷入衰退。大批工厂倒闭,失业加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许多人举家搬离匹兹堡,当地人口急剧减少。为挽救自己热爱的家园,匹兹堡知名食品公司的继承人和慈善家杰克·亨氏决定不惜重金,将市中心改造成一个文化艺术中心。亨氏联合众多地方商人,共同创建了一个名为文化信托基金的非营利机构,并将大笔捐款交由该基金管理。该基金负责的第一个改造项目,就是享誉全球的匹兹堡交响乐团所在地——亨氏音乐厅。如今,匹兹堡市中心已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圈,容纳了14家剧院、画廊、公园以及艺术院校,每年上演1500多场演出。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时常能看到以某某工厂命名的地名、商场或是美术馆;旧烟囱变身为城市新地标,老厂房则被改造成最时髦的公寓或餐厅。

  市中心的改造,仅仅是匹兹堡城市转型的冰山一角。匹兹堡城市整体形象的重塑以及经济革新更加值得关注。上世纪80年代,政府颁布了一套全新的城市发展方案,具有远见地将发展重点放在科技及高等教育上。如今,匹兹堡大学的医学院已成为全美顶尖的内脏移植中心。卡内基·梅隆大学也成为了全国闻名的高科技研究中心。在高等院校强大技术力量的带领下,大量企业纷纷落户匹兹堡,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相关产业集群。

  此外,随着教育业日渐壮大,匹兹堡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转变。据统计,该市目前超过60%的居民年龄在45岁以下。2006年当选的新市长陆克·拉文瑟尔,时年仅26岁,是全美最年轻的市长。匹兹堡的产业结构越来越轻,人口结构越来越年轻。

  匹兹堡是工业城市向绿色环保、创新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典范。目前,匹兹堡是全美最重视绿色建筑的大城市之一。匹兹堡的会议中心,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建筑。2009年,匹兹堡被选为G20峰会的主办城市,G20峰会就是在这个会展中心召开的。

  启示:

  纵观匹兹堡这座古老的重工业城市的创新转型历程,至少有以下三点经验特别值得上海学习与借鉴。

  1.政府与民间积极合作,推动城市复兴。20世纪80年代以后,匹兹堡开始了以经济转型为目标的复兴运动。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非营利性民间组织以及城市居民,与政府通力合作,努力推动城市的更新改造与产业转型。

  2.聚集新兴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产业转型初期,匹兹堡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是不断缩减重工业,集中精力发展轻、精、特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积极推动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同时,匹兹堡还强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3.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为城市转型奠定技术与人才基础。在匹兹堡确立产业多样化的发展目标后,政府开始着力发展高等教育。大量的失业工人纷纷重返家园回到校园,将工作方向转移至医疗、金融等行业,为匹兹堡的产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

  社会融合

  新加坡等:移民政策是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撑

  李  凌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政策是新加坡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撑之一。新加坡关于新移民融入的话题,曾经历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从市井百姓的街谈巷议走进政府和国会的议事殿堂。李光耀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资政论坛”上,强调了重新塑造新加坡就必须重视外来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吸引外来人才对新加坡的长期发展是绝对有利的。这个政策是我提出的,我会对它的结果负责。我是要制造更大的蛋糕。”“为了要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我决定吸收聪明的中国人才到新加坡工作和学习,以便他们了解新加坡人,并成为新加坡的一分子”。所以新加坡的赶超式发展和世界城市建设得益于移民政策,所取得的成就同新移民和当地社会、当地人民的融合密不可分。

  美国也是一个由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国家。19世纪中期加利福尼亚州的“淘金热”与中央太平洋铁路为大量华工进驻美国提供了动力与契机。但随之而来的排华法案在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将中国人拒之门外,直至二战爆发。1965年美国当局废除了移民法条文中关于民族来源限额的种族歧视性条款,确立了全球范围内以国籍为基础的移民限额制度,尘封已久的移民大门终于再度向亚洲人敞开。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与反主流文化运动使美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正在使美国从英裔美国人一统天下的社会向着各族裔相互融合与平等的社会发生转变。60年代之后,亚洲移民受移民政策的影响,成为美国新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移民比老移民在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经济收入、居住模式等方面获得了更强的生存能力,相当一部分人还进入了美国的上流社会,同美国社会的发展近乎同步前行。从历史的大视域来看,美国种族平等与融合的社会大趋势,形成了社会融合及经济发展的凝聚力,为美国世界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启示:

  1.城市化进程必须注重社会融合以及社会和谐、全面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刻。必须重视“新二元结构”以及社会融合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转变政府职能和人口管理模式为依托,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促进社会融合,实现社会和谐、全面的发展。

  2.城市转型离不开政府治理理念及方式的转变。城市的发展与转型,不仅要求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政府城市治理理念及方式的转变;不仅要求政府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政府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保障。

  3.城市转型离不开人口管理模式的转变。建立政府、社区、企业三位一体“变堵为疏”的人口管理模式,有助于实现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4.城市转型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系列过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最终的结果,只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顺利实现城市发展与转型的目标,促进社会融合与经济发展。

  产业

  香港:从加工制造中心走向服务和管理中心

  常亚青

  香港位于亚太地区的中央,背靠中国内地、面向东南亚,地理位置非常优越。香港对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货物、资金和人员的进出都不设置障碍,因此赢得了“自由港”称号,转口贸易成为香港崛起的支柱产业。贸易的逐步扩大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到了80年代,香港将已经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通过完善港口的基础设施、积累资金和应用新技术来主要从事与中国大陆加工装配活动有关的转口贸易服务,成功完成了从制造业中心向加工贸易的转口中心的转变,确定了香港转口贸易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香港金融中心功能的确立

  香港的金融发展源自银行业的发展,香港银行业始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两次危机后香港当局通过了1986年的《银行业条例》,90年代《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香港的银行业取得了进一步发展。香港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自90年代以来就有了较快发展,1986年推出了金融期货合约——恒指期货。香港的保险业很发达,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跨国保险集团的分公司、中资保险机构以及当地银行所属的保险公司都参与到香港的保险市场中来。现在的香港具备先进的金融基础设施、世界水平的金融人才、与世界标准看齐的完善的监督制度以及效率极高的资本流动。

  香港航运中心功能的确立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给了香港发展航运得天独厚的条件。自开埠150年来,香港一直是个自由贸易港。香港的船舶注册制度也体现了自由港政策,1992年起,凡在香港注册的船舶,只要从事香港到境外的国际运输,所获得的收入就免征所得税。另外,香港还通过与美国签订航运领域避免双重征税的协议来促进航运发展,根据这项协议,香港注册的公司因国际船舶营运而获得的收入在美国也不需要纳税。目前香港的航运设施也已非常现代化,有18个深水集装箱码头,有贸易运输的数字网络系统,能保证货物的迅速中转和运输。

  启示:

  香港的城市功能是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转型的。在香港成为贸易、金融、航运中心后,人们的聚集和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进一步促使香港努力发展文化和中央商务区,而各公司对货物的贸易、航运管理需要又促使香港汇集了很多公司的总部。另外,香港之所以能具备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功能,与其所依附的、近几十年来蓬勃发展的整个大陆市场有很大关系。不断上升的土地成本和高级人才的聚集进一步推动香港的城市功能向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转型。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上海很有超越香港的潜力。上海背靠的是世界上的六大经济圈之一——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土地与劳动力成本均比香港低廉许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笔者认为,有效推进上海的城市功能由加工制造中心向服务、管理中心的功能转型,需要加快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大举引进海外的优秀人才并培养本土人才,进一步加深自由港政策的自由度,创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特别是优惠政策的给予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

  (本版作者单位:上海社科院、华东理工大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