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人才培养问题被人们普遍地加以关注,许多高校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或项目,这反映了高校改革旧培养模式、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雄心壮志。但若仔细观察这些新计划、新举措,可以感到,在大胆有余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附带一些纰漏和瑕疵,至少有两种不好的现象:急功近利地培养人进而导致培养急功近利的人。从事实和结果来看,这二者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
急功近利培养人才有违育人基本规律。任何人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道德修养都需要长期地浸淫、陶冶和培养。之所以称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显然,人才培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这可以说是一个简明的真理。古人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俗语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里的“百年”和“千日”都形象地说明了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但简明的真理贯彻到实处也并非易事,有时愈是众所皆知的真理愈是让人习焉不察、浑然不觉。现在有的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长期性缺乏必要的耐心和等待,抱有功利主义人才观,片面注重人力资源“开发”而非人才“养成”,片面注重依据产业行业短期需要培养人而非依据社会长远需要和教育根本规律培养人,在“求贤若渴”的同时又有“临渴掘井”的嫌疑和痕迹。突出表现为有的学校搞了很多形形色色的计划和工程,有时以“因材施教”为由突出“重点”,成立什么重点班、试点班,有时又以“跨越式发展”为由强调“快进”,盲目投入基金,动辄设立基地,追求“立竿见影”和“一针见血”,但大都没有深入地想一想人的发展最需要的是什么,人的潜力如何最大程度地得以发挥。这一模式的弊端最根本的就在于没有在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上下功夫,没有在科学精神的塑造上下功夫,单纯为打造人才而打造人才,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迭。正如钱学森所说,我们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其实,说到底,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充分的学习氛围,要让创新的学风弥漫整个校园,要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深入人心,而不是生硬地设计课程标准、学习进度等。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说,正是由于西南联合大学自由散漫的作风,才给学生的成长创造很大的空间。慢工出细活,对人才培养而言更有启发意义。拔苗助长式的人才培养,其危害在当下可能并不明显,甚至还可能造成一时虚假的繁荣,但由于人才培养的后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十年后、二十年后其恶果会最终泛滥开来,无法收拾,可谓贻害无穷。
怎么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内在一致的,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方式必然导致培养急功近利的人。当前我国大学的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业已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一是片面强调知识的“实用性”,从而缺失崇高的科学精神争道德意识。学生从根本上缺乏一种内在的学习兴趣与激情,平日的学习也总是以“有没有用”为第一杠杆,过度重视知识的“使用价值”而非知识的“价值”,过分把科学工具化、功利化,造成求用大于求真。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满足理论的兴趣、天生的好奇,提升人格心智,而只是为了实现个人狭隘的私利或仅仅满足于毕业后找到一个所谓的好工作。朱光潜先生曾痛心地指出,现代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只看到学的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用”,把学问只是当作一种干禄的工具。因此,他提倡,我们倘若要对于学术有所贡献,我们要趁早培养爱真理的精神,把实用主义放在第二层上。这句话,至今值得我们的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深思和反省。二是缺乏一种理想人格的培养。理想的人格,一方面强调内在修养,注重内在德性的自我完善和精神境界的日渐提升;另一方面又不断践履其关注民生、维护人权、仁者爱人的理想目标,由内而外地激荡着灵魂深处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如今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却日益淡化,明显地模糊了知识和道德、名利和责任的边界,这与当前学校教育过度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人的德性养成有关。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大力引导学生确立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怀,彰显对家国天下强烈的担当意识和鲜明的正义原则,不断锤炼一种既充盈着古代圣贤气象又体现现代公民意识的理想人格。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生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事、用心作文章。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深刻的反省,而不是轻率的反弹。回应钱学森之问,一方面当然要敢于冲破教条观念的束缚,大胆地进行探索和改革,另一方面更要遵循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和根本原则,符合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老老实实地思考和实践人才培养问题,而不是华而不实地片面追求快出人才、多出人才。
总之,功利化的人才培养违背了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使我们培养的人难成大器,而且它又迷失了人才成长的正确方向,使我们培养的人在品质上出了大问题,不能最终实现造就德才兼备人才的历史任务。经过世纪之交十余年的扩招之后,中国大学的规模和大学生的数量已经得到很大扩张,接下来的主要目标是要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而只有在人才培养上坚持正确价值取向,进而实现去功利化,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