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指明了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而且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从理论形态向具体的实践形态的转换。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科学发展观主要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阐发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和途径。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由现实趋向理想、由阶段性目标趋向理想性目标的过程
马克思曾经把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人的依赖关系”阶段,即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前资本主义社会;二是“物的依赖性”阶段,即商品交换普遍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三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只有到了第三阶段,“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1]
由于对上述马克思的思想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阶段的事情,在社会主义阶段,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忽视了对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目标的实践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不仅把人的全面发展提到发展的实践日程,而且提到发展之本的地位。随后,胡锦涛在《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阐明了这一思想,指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历史进程的新内涵。
一是人的全面发展是由现实逐渐趋向理想的过程。马克思曾针对19世纪30年代的德国只诉诸理论而缺乏革命实践的情况指出:“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4]这里所说的现实趋向思想,就是要用改变世界的实际行动实现我们的理想和目标。科学发展观蕴含了这一思想。它指出,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行动、实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和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逐渐趋向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未来社会理想的过程。这不仅表明我们党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对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远大目标的执着追求,而且表明从现阶段开始我们就要朝着这一方向奋斗。在科学发展观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种理想境界,又是一种发展实践,前者存在于后者之中,并通过后者来实现,而不是外在于发展实践的另一个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实践逐渐由现实趋向理想的过程。
二是人的全面发展是由阶段性目标趋向理想性目标的过程。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是,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5]。科学发展观以共产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为理想目标,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提出了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即物质生活发展的目标,就是经过努力奋斗,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推进;政治生活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思想文化生活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这就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由现阶段目标逐渐趋向理想目标的过程。在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看来,人的全面发展要达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理想状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为,从全社会范围看,要比较充分地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这只能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因此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但现阶段我们应该根据现有条件制定现阶段能够做到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的,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的过程。我们要利用现有的条件促进人的发展,同时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只有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既不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提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现的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过高目标,也不能借口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忽视对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目标和根本原则的实践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由阶段性目标趋向理想性目标的过程。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的全面发展、个体人的协调发展与全体人的协调发展、个体人的可持续发展与全体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对于人的本质,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是:作为类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完整的个体的人,人的本质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体。与此相联系,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即人的劳动活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人的需要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国当前的发展实际和特点,阐发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内涵。
其一,就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静态考察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既是指个体的人,又是指全体的人即“每一个人”。因而,人的全面发展:一是指个体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应体现并落实于个体人,个体人的素质、能力、需要和社会关系等的全面发展,个体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全面丰富和发展。如果个体人的一部分的素质、能力、需要、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得到丰富和发展,另一部分的素质、能力、需要、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得不到丰富和发展,那就不是全面发展。二是指全体人的全面发展,即让所有的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等都得到丰富和发展,所有的社会成员的素质、能力、需要和社会关系都得到发展。如果一部分人得到丰富和发展,另一部分人得不到丰富和发展,那也不是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切实关注个人需要和利益,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又要关注全体人的共同发展、平等发展、和谐发展,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促进个体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素质的发展,促进所有人的发展,而不是一部分人的发展。
其二,就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横向动态考察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人的协调发展与全体人的协调发展的统一。科学发展观内蕴的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了人的协调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7]胡锦涛的这一论述,从表层上看,说的是经济社会、城乡、区域等的协调发展;从深层次看,说的就是人的协调发展。因为推进经济社会、城乡、区域等的协调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协调发展,只有促进人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推进经济社会、城乡、区域等的协调发展,两者之间是互动的。如果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必然导致人的发展失衡。人的协调发展,就个体的人而言,就是要克服只追求经济、忽视道德、热衷科学、忽视人文、追求物欲、缺乏精神的单向度发展倾向,使个体人能够自觉能动地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从而使自己的各方面素质、能力、社会关系、需要等同步协调发展。就全体的人而言,就是要协调城乡、区域、工农业之间的发展,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关系和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协调发展、平等发展、和谐发展。
其三,就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纵向动态考察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人的可持续发展与全体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在科学发展观中, 人的全面发展还包含着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这不仅因为当代人的全面发展有赖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更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当代人所能完成的,也不是一代人的目标,它是世世代代人所追求的过程。人的可持续发展,从个体人的视角看,就是个体人自身的体力、素质、能力、社会关系、需要以及各种潜能得到持续的充分的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其中任何一要素出现不可持续性,就会影响个体人其他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从全体人的视角看,就是其实践活动、社会关系、人的需要等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在共时态上,就是同代人之间平等、可持续发展,即有同样的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剥夺另一部分人发展的权利;表现在历时态上,就是代际之间的平等可持续发展,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牺牲下代人发展的权利,任何时代的个体和全体均拥有相应的生存权、发展权和享受权。总之,无论是个体人还是全体人,无论是代内之间还是代际之间,都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唯此,人才能谈得上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重要保证是制度和体制创新,国际条件是和谐世界的构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途径,有以下基本观点: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二是分工和私有制的消灭以及自由联合体的建立;三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科学发展观则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即从新的时代、新的实践的视角,阐述了现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首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打造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没有高度丰富的物质产品,就没有人本身的发展。“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8]第二,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文化、社会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而且还有赖于社会有机体的全面、协调发展。只有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进步,才能实现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才能丰富和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第三,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然基础,没有良好的自然基础,人的生存都困难,就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全面发展。只有尊重自然界本身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与自然保持良性的动态的有机统一,才能使人们获得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
其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我国现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相比,在层次和境界上是不同的,是属于低水平的、低层次的。那么,如何实现这种低水平的、低层次的人的全面发展呢?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因为,一是创造实现人的素质、能力、社会关系和需要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条件需要统筹兼顾,只有通过统筹兼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的素质、能力、社会关系和需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二是创造“所有”人的平等发展、和谐发展、整体发展的条件需要统筹兼顾。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基本国情以及种种客观和主观等方面的原因,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在这种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下,要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平等发展、整体发展、和谐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通过统筹兼顾,让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惠及每个人,保证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创造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条件需要统筹兼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归根到底要通过人的积极因素的发挥来实现,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积极因素的调动和发挥则要依靠统筹兼顾的方法。对此毛泽东说过,统筹兼顾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根本方针。党和政府只有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教育的等手段,从宏观上进行调控,妥善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关系,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再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制度和体制的创新。统筹兼顾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方法,而不是具体措施,是从宏观上筹划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政方针。如何实现统筹兼顾?这就要靠制度和体制创新,只有实现制度和体制创新,才能发挥统筹兼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推进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创新,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和机制。为此,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经济制度。在我国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是经济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不完善的经济制度导致了发展的不平衡,因此,要解决上述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首先必须从经济制度的改革创新入手,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经济制度。所谓以人为本的经济制度,最根本的就是不仅要使城乡、区域、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人们,在公共基础设施及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占有和使用上公平,而且要通过统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现收入分配上的公平。二是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民主政治制度。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保证,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只有把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在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上真正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人民的价值尊严和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文化教育制度。人的发展是以文化的方式来进行的。文化作为共同体的主观精神和创造力的历史凝聚与积淀,对个体人以及群体人的性格、情操、心理等内在素质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育对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马克思认为,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人的发展直接取决于教育。他还认为,由分工而造成的人民群众的畸形发展,可以通过国民教育来消除。在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发展之所以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与接受文化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有着直接联系,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因此,只有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文化教育体制,使每个人都有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和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同时推进文化建设,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国际条件——和谐世界的构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有赖于国内条件的创造,还有赖于国际条件的创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个人只有同整个世界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普遍交换,摆脱地域的民族的狭隘性,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如今,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已成为现实,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交流,推进了社会的转型与变动,而且也为人的活动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机遇。历史和实践表明,和谐的世界更有利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稳定持续发展,更有利于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再经济、技术、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互动共赢,更有利于世界各国各民族在普遍交往中接受人类文明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科学发展观倡导:“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9]对于如何利用现有的国际有利条件,推进和谐世界建设,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和谐的国际条件,科学发展观着重强调了两方面:一是通过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进和谐世界建设。世界的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不是静态的和谐,而世界的发展是在与各国发展的互动中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主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去,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文明成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运用国外的有利条件和我们自身的有利条件,寻求优势互补的结合点,推进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推进和谐世界建设,从而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国际条件。二是在国际关系中,积极“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推进和谐世界建设。科学发展观认为,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是推进和谐世界建设的保证。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6卷下册第36页。
[2]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光明日报》2004年4月5日。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卷第46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373页。
[6] 同上书,第123页。
[7]《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
[8] 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把握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载《人民日报》2004年3月1日。
[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作者:叶山土,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杜天笋,浙江外国语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