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教育 > 文章详情
高等教育治理视角下的大学国际化评价研究
2011-04-28 作者:黄非 李毅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与高等教育管理有根本的区别,高等教育治理模糊了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主客体边界,高等教育治理是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认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大学的管理。高等教育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高等教育的评价或评估是政府与学校相互作用的高等教育规范性活动,也是高等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改造动力来源。
  
  大学的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是针对大学国际化进程的规范性管理实践,其中,国际化观念和目标是大学国际化建设核心要素,是大学国际化建设的灵魂。组织与管理国际化意义在于审视大学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是否具有足够的弹性和包容性,是否能够向世界开放,与世界各国交流。教学与课程的国际化意义在于,建立国际认可的课程体系。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借鉴国外先进办学模式,引进国际先进专业课程设置、更新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有国际竞争力、能够开展国际合作的优秀人才。科研国际化的意义在于,促进国际间的科研合作与交流,谋求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条件,培养在研究前沿有影响的高水平学术研究队伍。师资队伍和学生的国际化水平是大学国际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也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进一步推进广东省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化建设水平,广东省教育厅于2010年4月组织了面向本省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试点)活动,华南理工大学作为八所试点学校之一,参与并接受了评价工作。
  
  国际化评价试点工作外部评价工作小组的成员主要由从事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的学者和具有丰富的高校外事工作经验的官员组成。外部评价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审阅自评报告,听取接受评价的学校自评报告;实地了解和询问,分析学校按照指标体系提供的数据;现场提问并口头反馈意见,草拟书面评价意见。
  
  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个参考范式,指标体系以理念与战略,组织与制度,基础条件,人员的国际性流动,教学与课程,资金来源与投入,师资的海外背景,国际(港澳台)科研合作以及特色项目等9个项目作为一级指标,具体至120多个三级指标。试点高校参考各项指标的具体内容,开展全面的自我诊断、分析和评估。
  
  立足试点工作本身而言,评价示范了多中心治理的方式,引起各方面对高等院校国际化建设工作的重视,探索和逐步引导社会第三部门参与评价,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评价工作检验了大学国际化发展治理新方式的可行性与实效,检验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诊断性功能。试点评价较科学地考察了目前高等院校开展国际化的情况,为政府部门制定全省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提供咨询的依据,发挥了多层次、多空间治理的重要作用。通过实践活动,广东省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化评价业务的专业人才,为日后形成参与到共同治理中的第三部门力量打下基础,为全省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提供了智力保障。
  
  大学国际化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评价方式和和内容不可避免地引起争论和批判。我们认为,首先,评价过程减少政府行政角色,加强社会参与,引进健全的公民社会部门(或称第三部门),实现高等教育的多中心治理尤为关键。其次,推行评价的量度标尺,即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分类指导原则以及国际化评价的专题性与大学质量建设整体性的关系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正在由“学习型”向“合作型”转变,这种变化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逻辑发展结果。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大学的过程性、建设性和前瞻性的质量工程,大学的国际化评价是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探索性活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