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人文 > 文章详情
茅家琦:“我要为三十年前的错误学术观点反思致歉”
2011-04-27 作者:唐培军 梁圣嵩 罗薇薇 来源:南京大学新闻网

  “30年前我给你们上课时,说过一些观点,现在看来是不对的,我向你致歉……”近几年,南大一位教授几度对从天南地北来宁看望他的学生说类似的话。

  这位教授大名茅家琦,是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学术大家、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今年已经84岁。

  “学术上错误的观点,我要反思致歉”

  2011年4月中旬的一天,我们来到南京市汉口路一套不到100平方米的公寓拜访茅教授时,84岁的老先生仍然耳聪目明,思维清晰慎密,让人好生钦羡。

  茅教授说,近些年,他的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对自己50多年学术生涯的反思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一些学术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简单化、教条化的思想,在课堂上对学生说过的一些学术观点,现在看来是错的。”为此,当一些学生近几年回到南大看望他时,茅教授必定会做的一件事情是,诚恳地向这些学生致歉。学生们感到吃惊,安慰他:“在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下,那样的错误是很难避免的。”茅教授坚持:“那些错误观点是从我嘴里讲出来的,我要反思修正。”他还表示,在有生之年,他希望见到更多当年的学生,以便有机会向他们一一致歉。

  八十多岁高龄坚持不用助手

  茅教授对学术研究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还体现在对大量细节问题的处理上。比如,他以80多岁高龄仍坚持不用助手,写文章仍是自己敲击键盘;即使为他人的学术文章付出了大量心血,也绝不轻易署上自己的名字。他曾帮助现任上海台湾研究所副所长的弟子严安林校订了10万字的英文译著。校订期间,教授每天看到深夜一两点。这本书,严安林三次修改译稿,茅教授三次为他校译。最终出版时,茅教授坚决不允许署他是译者,甚至不让署他为校译者,只肯在后记中“提一下”。

  茅教授也因此赢得了学生们的高度评价。他的弟子朱庆葆教授说,茅先生最了不起的是“独立之人格、独立之思想”,在国内卓尔不群。

  据了解,他上世纪60年代关于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的研究、80年代关于台湾的研究,都是在特殊的政治气候下闯的学术禁区。茅教授也因为学术研究在“文革”前和“文革”期间饱受折磨,他的父亲和妹妹更因儿子和家兄被批斗,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而先后自杀。但是,当有记者问及这样的磨难是否对他的学术态度、学术观点产生影响时,茅先生顿了一顿说:“不显著。”

  “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及人生价值”

  茅家琦教授坚持就既往一些学术上的错误观点向学生致歉等举动,既源于自己高标杆的道德要求,也是他研究并践行人文精神的体现。

  什么是人文精神?茅家琦教授认为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尊重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人生价值;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和人生价值。”

  “中国其实就有人文精神的传统,代表人物如孔子和孟子。孔子讲‘仁’和‘恕’,所谓‘仁’,就是自己要像个人的样子;‘恕’是自己对他人态度,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把别人也当人看。”

  谈及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茅家琦教授说,人文精神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没有人文精神的人,连自己都不懂得尊重,什么坏事、害人的事都敢去做,社会就会出问题。反之,一个人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他就能对国家、对人民充满人文关怀,并为此贡献自己的全部心力。

  2011.4.26

  南京日报

  唐培军 梁圣嵩 罗薇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