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何看待日本地震中官方及民间的心理过程?对我们又有哪些借鉴?日前,《科学时报》记者特别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学部调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时勘教授。时勘撰写的《灾难心理学》是国内外正式出版的第一本灾难心理学学术专著。他是国家973重大项目《混合网络下社会集群行为感知与规律研究》总项目组专家,同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的培育项目《救援人员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抗逆力模型研究》主持人。
《科学时报》:您如何评价日本此次应对核泄漏事故的决策和信息发布过程?与我国政府的应对灾难相比,从心理学角度看,有什么值得借鉴和总结的东西?
时勘: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9.0级强震,强震引发海啸,截止北京时间3月23日下午14时,日本警察厅确认日本3月11日地震及海啸死亡人数达到9452人,失踪人数为14715人,强震造成两座核电站的5个机组停转,核电站出现泄漏,导致的核辐射,通过消防注水措施,目前已经出现积极的变化。我们作为日本一衣带水的亲密友邦,对于日本人民遭受特大灾难深表同情,感同身受,我认为,在这次危机应对中,日本政府的态度是认真的、努力的。在新闻发布和调动政府警察和自卫队中做了大量工作。但从应对核泄漏事故的决策和信息发布过程来看,还是有一些值得总结和吸取的教训。面对事件有很多不确定信息,日本政府发布的关键信息含糊其辞,对核泄露事件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因此,使得日本民众对于核泄漏事故带来的消极心理反应剧增,反而大于地震、海啸灾难的心理反应,并且有逐步升级的趋势。
日本政府作为灾害频发和发达国家,有更为丰富的抗灾经验和先进的救灾技术,但这次应对地震及其引发的次生灾难,在应对方面却没有中国政府表现得那么到位。在中国近几年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中,政府领导往往第一事件就赶赴现场,但到目前为止日本福岛灾难现场没有看到日本政府多少官员出现,主要靠电力公司在运作;在军队救援方面,我国军人的灾难救援,均是第一时间,不惜一切代价赶赴现场,而日本自卫队由于其公务员体制,行动较为迟缓,此外,在救援过程中,突发性地震伴随着核泄露、降雪天气,虽然其困难前所未有,但在灾区出现的几十万人的饮食供应问题解决不了,还是让人不太理解,这么发达的国家,直升飞机、物资都应该是不缺乏的,其信息沟通和灾难救援系统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不同国家有不同国情。日本菅直人政府新上任,还处在磨合期间,此前的几任领导人上台执政时间均不长,可能有应对缺乏经验的问题,也可能有日本现有管理体制带来的制约因素。所以,需要从问题预警,应对和灾后救援和干预等方面,系统地思考,以便能总结经验,摸清规律,为未来的灾难应对获取经验和对策。
《科学时报》:您如何看待和评价日本天皇发表的电视讲话?
时勘:天皇是日本的精神领袖,他在电视讲话中在除了对世界各国的救援表示感谢外,也希望日本人民保持希望和信心。从心理学上来说,这很重要。灾难一旦发生,民族的信心很关键,需要有威信的人出来讲话。我对他的讲话是很赞赏的。日本天皇讲话后,日本股市提升了几个百分点,这就是心理支持带来的积极效果。当然,通常这样的权威不易找,而且一旦说话有失误,也会使民众丧失信心。
《科学时报》:日本民众应对地震以及灾害过程中心理上出现了哪些变化?
时勘:我个人感觉日本民族表现出很高的素质,在响应政府的号召中都表现得井然有序,。我有亲友在日本,当政府为节约电力号召大家不要看电视时,他们就只听收音机,表现了相当大的忍耐力和整体形象,值得钦佩和学习。这与日本这个国家多年来成功的灾害预防教育有关,日本是一个岛国,灾害频发,资源匮乏,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单一民族,造就了一个倡导忍耐,避免争斗和团队合作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风范。在地震和海啸发生的前一个时期,表现出惊人的冷静和忍耐精神。不过,福岛核泄露事故的暴光之后,民众的心态急转直下,恐怖情绪蔓延,政府官员的信息发布的失策,是促使日本民众出现动摇和恐慌心理的重要原因。目前看来,核泄漏控制出现了积极的转机,我觉得日本政府在今后的新闻发布中除了要坚持及时真实地报告的原则之外,应该开始关注灾后的心理援助问题,要注意,灾难之后的民众不仅需要物质救援,更需要心理救援,根据灾难心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创伤后的应激障碍PDST带来的灾民的心理变化规律的研究成果,,有些心理学原因,在灾难中后期更应该注意民众心理的疏导和调试问题。当灾民在应对灾害后会回到现实时,诸如房子被海啸冲走了、家园被夷为平地、亲人伤亡、甚至淼无音信等等,更容易积压深层次恐慌。必须考虑更为人性化的心理关爱。
《科学时报》:您如何评价中国、包括美国西部一度出现的抢购碘盐和碘片以及口罩等行为?
时勘:大家会问,中国人一些地区,包括美国,离得日本这么远,为什么会这么紧张?出现的抢购碘盐和碘片以及口罩等行为。我觉得中科院心理所李纾教授提出的“台风眼效应”很能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刮台风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经常出现的一些自然现象,其实台风的中心区带来的伤害往往还比不上,台风周边的旋涡大。在地震中也会有类似情况,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的8级大地震。处于震中的汶川的损失还不及处于周边的北川。而在心理学上,讲的“台风眼效应”,主要指人们对于灾害严重性的感知与实际所处地域的实际灾情并非完全一致。由于人们的风险认知受到其熟悉性、可控性的影响,处于灾害严重的地区,由于更加了解灾害的实际情况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而远离灾区的民众对于核辐射的危害知之甚少,更容易产生末名的恐慌。我和我的同事们2003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一篇有关不同城市对于非典的民众心理行为特征的文章也发现,有疑似病人、死亡病人报道的重庆市,其民众的恐慌情绪水平,明显地低于没有疑似病人、死亡病人报道的贵阳市。所以,这就是“台风眼效应”对我国某些地区以至美国出现盲目抢购行为的原因所在。我们了解了人们面对谣言的这种心理规律,就可以在舆论方面进行争取的引导,预防人们的跟风和从众行为,防患于未燃。
《科学时报》:此次日本核危机的处理应对过程对我们有哪些借鉴之处?
时勘:最近几年,我国出现南方雪灾、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以及刚刚发生的云南地震,可以说灾难不断,虽然经历过不少锻炼了,但是此次日本所遭遇的如此严重的多重灾难,还是前所未有的。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思考。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对于人类社会的这种连锁摧残将来是否也有可能发生在我国。首先,我们国家目前各地区政府正在大力推进建设核电站,在沿海地区的工业设置基础建设也有更大的投入,对照日本在面对核危机的处理及防范的经验和能力,我们是否在规划设计中要有更为慎重的论证和基础建设方面的规划。其次,日本民众在灾害面前的总体表现可圈可点,相比之下,我们的灾害预防教育体系更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再次,日本政府这次面对的重大灾害和次生灾害,应对难度极大。他们在决策应对方面出现了一些失误,我们也应该把这些情境及应对策略纳入我们今后领导干部危机决策的培训体系,特别是建立更加科学的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示范型平台,特别是关注对于关键领导岗位人员的系统培训,不仅是技术上、物质上的培训,也需要有决策和心理应对的培训。最好,在灾难应对方面,首先要考虑把更多精力要放在预测、预防上,其次,准备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预案,然后,还要考虑到灾后的救援,不仅是针对灾难的直接受害者,也要考虑对灾难救援人员的灾后心理辅导和帮助。最近,根据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经过中国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的批准,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专门建立了服务全国的“员工援助师课程发展中心”,以便使应对灾难的救援工作更加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科学时报》:我国灾难心理学的学科发展情况如何?当前在应对类似危机事件心理干预能力建设现状如何?
时勘:自然的或人为的灾难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生命、财产、家庭和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巨大损失,还给受灾者留下了深远的心理创伤,这就要求有一专门的学科来探索灾难心理的规律,以便帮助人们走出困境,更有效地预防和应对灾难。灾难心理学(Disaster Psychology)是介于灾害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 学和临床心理学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心理学家Reyes. G和Jacobs. G. A.于2006年出版的《国际灾难心理学手册》(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Disasters Psychology),是灾难心理学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不过该书属于学术论文集式的应急之作,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科学出版社近期推出的《灾难心理学》是国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学术专著,该书是我领导的科研团队在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系列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在抗击SARS、雪灾和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以及其它人为性灾难预防,如失业、金融危机和交通安全的研究成果完成的。
作为一门新兴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灾难心理学》包括了理论方法、灾难预防、灾难救助和灾区重建四大部分。在理论方法方面,介绍了灾难心理学研究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特别介绍了与灾难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范式、程序和技术,以及常用的心理诊断和干预技术;在灾难预防方面,介绍了社会安全预警的基础理论,灾难的社会预警系统,灾害预防教育等内容。在灾难救援方面,对灾难救援中政府、军队和救援人员的胜任特征要求、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在他人救援与自救方法的整体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灾难早期人们的心理行为,特别针对地震孤儿、孤寡老人、地震伤残者的心理救援,救援官兵、灾区干部、后勤保障人员、新闻记者和志愿者等救援群体的压力管理,灾难救援的行为决策问题提出了建议。在灾区重建方面,讨论了灾区重建的心理适应问题。特别就医院伤病员的心理关爱、灾区学校的心理教育以及灾区企业的心理重建,如压力源及创伤后成长、工作家庭冲突及平衡、灾后组织再设计与工作调整、组织文化的重塑和人力资源开发角度,提出了管理对策建议。
最近,胡锦涛主席提出社会管理概念,其核心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要加强社会管理,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关键,目前,不少政府机关、企业及各级工会组织,已经把我们编写的《灾难心理学》、《员工援助师》作为培训教材。希望通过普及灾难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把企事业单位建设成“身心和谐”、“胜任高效”和创新发展的健康型组织,目前这项研究及其相关的成果推广工作正在进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