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及教育改革时,经受最多的诘问是:高考不改,其他怎么改?以中高考为核心的一切教育外部评价像一道道绳索紧紧束缚着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的心灵,由此,每一位教师与学生的自由个性和创造权利也受到制约。由此,考试制度成为教育改革中最迫切的问题。于是有了各种中高考改革制度的尝试。而这些尝试大多收效甚微,有些甚至适得其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过度关注“高考怎么改”,而忽略从根本上探究“高考是什么”的问题。
我国高考的本质是根据已然层次化的社会需要,通过是否上大学与上何种层次大学这两种方式,对每一位高中生进行强制社会分层。目前高考的根本问题在于用源自社会的外部价值(工具价值)替代教育自身的内在价值。
因此,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方向是找回教育的内在价值,重建“教育内部评价”。所谓“教育内部评价”,即是对教育内在价值的欣赏、珍视和提升。其内容主要包括:每一位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生的评价;每一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每一位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同事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些内容大多发生于学校内部,因此,“教育内部评价”的核心是“校本评价”。除此之外,各门学科的教师也可以走出自己的学校,与全国乃至国际教师在平等互动的基础上构成一个个学科内的和跨学科的“教师共同体”,共同研究自身的专业标准。各个学校的校长亦可与全国乃至国际的校长构成“校长共同体”,共同研究学校发展的相关问题,确立学校发展的专业标准。各类“教师共同体”和“校长共同体”构成真正具有民间性质的教育“公共领域”。这是“教育内部评价”的又一核心构成。
无论教育行政部门策动的外部评价如何改革中高考,它都必须以促进,至少是不损害“校本评价”和教育“公共领域”的发展为前提,否则,它就是“反教育”的。因此,发展“教育内部评价”,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获得解放,是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判断各类外部评价改革(核心是高考改革)是否进步的基本标准。
我国当前教育评价改革应采取的基本策略是:让“校本评价”和高考适度分离、相互参照。所谓“适度分离”也就是使二者分别找到各自的存在价值、功能和界限,各安其位,“相看两不厌”。所谓“相互参照”就是建立起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彼此间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具体言之,该策略至少包括如下内容。
首先,归还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应有的评价权利,构建“校本评价”体系。当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权利被剥夺,当每一所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变成以中高考为核心的各类外部评价的复制和准备时,这样的教育不可能有内在价值存在,教师和学生对教育本身也不可能产生内在兴趣和动力。教育当然要担负社会责任,发挥对社会的“工具价值”,但社会必须首先让教育自身存在——保住教育的内在价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处于特定教育阶段的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能否帮助学生完成此阶段的发展任务、能否促使学生充分享受此阶段的学习乐趣,而不是把赌注压在是否考取某个“重点高中”或“名牌大学” 上。教育即生活,也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校本评价”珍视教育的内在价值就是尊重生活本身。
其次,让包括中高考在内的一切外部评价走向专业化、科学化。所谓“专业化”和“科学化”是指让评价活动变成一种专业行动,而不是受权力主宰的对被评价者的“分等划类”过程。西方一些专事评价和测量的机构对任何一道题目都要经历几十道工序、花费两三年时间才能确定下来存入“题库”,而我国的中高考是如何出题、如何考查学生的?外部评价越走向专业化,就越有可能摆脱权力主宰的主观随意性,教师和学生才越有可能获得自由。我国当前高考改革的一种做法是把高考命题权下放到省级,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考的集权和控制本性。
再次,建立“校本评价”和外部评价的有机联系。与各类外部评价者相比,教师更了解自己所教的每一位学生。为了让学生更加适应新教育情境(如上大学)或社会情境(如在某行业入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理应通过某种程序受到外部评价者的关注和参照。另外,“校本评价”应始终保持开放性,不仅向别的学校开放,还要向社会开放。这意味着教师也要适度关注学生将要参加的各类外部评价的特点和需求,为学生、自身和所在学校创造尽可能好的发展条件。
又次,走向教育的公平化和特色化。我国“应试教育”现象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各类学校简单复制社会现状,走向 “金字塔式”的等级化。如高等院校被人为划分为“985”、“211”院校和“一本”、“二本”、“三本”、“专科”等等;高中学校亦被人为划分为“省级”、“市级”重点与“四星级”、“三星级”高中。这些划分的本质是区分少数、享受特权。只要允许一所学校存在,政府就应当让它发展自身特色,而不是将它列入某种等级。当学生完成某阶段学习时,通过“校本评价”和外部评价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首先找到自己的个性,然后将之与自己准备进入学校的特色相比照,找到自己个性和学校特色的共同点,由此作出自己的人生决定和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