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经济 > 文章详情
靠市场,还是靠政府?——略议当前中国住房改革走向
2011-03-30 作者:张建华 山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来源:经济学家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住房价格就不断飞涨,至于2010年终于民怨沸腾,引来政府干预。早起看电视新闻,据说政府新一轮调控措施很见效,一纸限购令,弄得几大城市住房成交量下降或三成,或四成。看了以后,真是喜忧参半。
  
  喜,当然是住房价格便宜了,此时买房,或能捡个便宜。但与此同时,买房限制的条条框框也多了,购房的难度和麻烦也多了。思来想去,恐怕也真没有多少可高兴的。不妨掐着指头算一算,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售价从100万元降到70万元或80万元,降价幅度可谓不小了,但对于穷人来讲,还不仍然是可望不可及吗?有道是,贫穷夫妻百事哀,手头缺了钱,就怎么着也高兴不起来,涨,百姓愁,降,百姓忧。我看这一轮住房价格调控,打着为穷人着想的幌子,最终恐怕还是要让穷人失望的。那么对于住房问题应该怎么应对呢?
  
  对此,首先应明了近几年住房涨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看网上热议,或以为政府出售地价太贵,或以为开发商哄抬房价,或以为投机者炒作,或以为老百姓手里钱太多了,……云云,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万家争鸣,热闹非凡。其实,这这些些都是不着边际的浮云,根本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
  
  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即研究社会问题一定要有历史的眼光,要联系一定的历史背景来理解,否则,如果只盯着当前的现状,就会象一头钻入山沟中转来转去,转的晕头脑胀,不辩东西。只有走出山沟,爬到峰顶,居高临下,纵览全局,才能明察时势。
  
  现在让我们来简单地回顾一下历史。其实也不用费太大的劲,做太多的文献考证,现在四五十岁左右稍有记性的人都会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曾有一段食物价格快速上涨的经历,为什么涨?直接原因是实行经济改革,搞市场调节,放开了物价。于是乎,给人感觉一夜之间什么价格都涨,面粉涨价,鸡蛋涨价,猪肉涨价,……于是乎,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终于引发一场全国性的大动乱。但值得庆幸的是,当时的政府并没有因为如此巨大的压力,而放弃改革的努力,重走政府计划掌控的老路。结果到90年代,人们就欣喜地看到,食物供求渐渐达到均衡,价格也相应基本稳定下来了。
  
  现在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当年那段涨价的历史,很显然,涨价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严重地束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导致食物供给长期严重短缺,而食物供给的短缺,又迫使政府不得不为了保障居民生活的基本供给,而采取统购统销,凭票供应的计划配给制度,终于陷入恶性循环,越管制越短缺,越短缺或管制,以至局面越来越糟,越来越难以收拾。怎么办?只能狠下决心,跳出计划经济的老路,逐步转向市场调节的新路。而这样做,短期内,由于食物供给与需求相差甚远,势必导致市场食物价格迅猛上涨。这就是当年食物价格疯涨的根本原因所在,从而也就会明白当年咬紧牙关,坚持改革的决心是多么伟大!
  
  
  
  有道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现在就可以来说说房价了,历史常常是惊人的相似,很多时候,今天几乎就是昨天的原样重复。直接了当地说吧,今天房价之所以疯狂猛涨,就因为以往住房长期实行所谓福利分房的计划管理体制,结果导致住房建设长期严重滞后,住房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因此,在居民基本解决了吃饭、穿衣等需求之后,接下来,住房需求就必然井喷似地猛然增涨。怎么办呢?如果我们坚持以往计划经济的老路,可以肯定这个问题将永远得不到解决,并且肯定会越来越严重。根据过去三十多年改革的经验教训,要解决问题,惟一的出路就是住房产业化和商品化,这也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末世纪初,国家逐步推行住房商品化改革的原因所在。而这样改革的结果,短期内,就如同上个世纪80年代农产品市场改革,放开物价,导致食物价格飞涨一样,住房价格就象脱了线的风筝一样,迅猛上涨。对照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农产品价格改革的历史,可以判断,目前我们正处于住房价格改革的关键时刻,只要坚持挺过这一段时期,再过几年或十年左右,随着住房建设在高房价引导下迅速发展,住房供给迅速增加,住房市场供求逐渐均衡,住房价格也就基本稳定下来了。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政府在巨大的民意压力下屈服了,或者政府还有意无意地制造某种民意,为自己出手干预住房制造理由,以便堂而皇之地假借民意,对房地产业实施干预和管制。这样做,短期内,固然会赢得一批民众的廉价的掌声,但从长远来看,实在是很不明智的。我想要不了多久,民众就会发现,在政府高压下房价虽然被压下来了,但与此同时,开发商开发住房的积极性也被打消了,最终自己还是无房可住,无便宜可沾。听说(听说而已,不一定真实),政府虽然承诺要建多少万套保障房,但落实起来难度很大。事实上也是,自古无利不起早,无钱可赚的事,谁肯干?就算政府想干,钱从哪来?这是大可怀疑的。
  
  回顾改革开放这三十年的经历和现状,我深深地感到,我们中国实在受儒家文化毒害太深了。在过去长期小农经济状态下,大家普遍自给自足,于是乎商人的行为,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赚取差价,从中获利,就显得别扭、另类,让大家看不惯,于是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整套空谈大义的儒家理论就应运而生了。至于今天,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年,明确市场经济改革也快20年了,但大家骨髓里,普遍还是郁积着一腔浓浓的反市场、反商品情愫。鸡蛋是商品吗?小麦是商品吗?苹果商品吗?煤炭是商品吗?机器是商品吗?劳动力是商品吗?土地是商品吗?……类似这样数不清的争论,这三十多年一直此伏彼起,连绵不断。现在这一轮住房价格调控实际上就是还在争论,住房是商品吗?与此同时,近年来有关教育产业化改革,有关医疗卫生改革等问题的争论,其实质还是这个老话题:教育是商品吗?医疗服务是商品吗?而骨子里也还仍然是传统儒家文化对现代市场经济的抵制。有道是,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市场经济已在全世界浩浩荡荡,急流滚滚,成为时代主流的今天,任何以传统文化抵御市场经济的企图,最终将被历史证明是徒劳的。
  
  最后说一句,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的。但就目前的时代来讲,确是有效的。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应该从根本上以市场经济的理念来作指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