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部《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由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在京发布,报告指出,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比重不足4%,并且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出现的种种问题,是由于文化体制、国民素质等深层次原因造成的。
话语权争夺:对外宣传目标不清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国家的硬实力发展很快,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相比,两者之间的落差还比较大。从新闻媒体的角度看,虽然我国整体实力得到很大增强,但尚未出现能在国际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媒体或媒体集团,“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的设备、技术以及手段、方式与国际一流媒体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还有待进一步增强,我国新闻媒体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力仍然较弱,以至于在许多欧美人心目中中国是一个渺小、没有民主人权、落后贫穷、盗窃核技术、不讲著作权的国家。
从话语权争夺的角度看,中国存在的问题是对外宣传面太宽,目标不清晰,公共外交与外宣人员缺乏,外事、外宣、内宣诸部门之间缺乏有机协调,未能很好地利用民间资源,导致在有些事件上中国在西方的国际形象比较负面,甚至有“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出现。从世界思想发展潮流看,中国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当前经济全球化裹挟下的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蚀渗透。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潮,打着“普世价值”的大旗,真正目的就是想把所谓美国式“民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强加给当今国人,以期通过扰乱我国意识形态阵地,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适应西方垄断资产阶级对我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需要,尤其是“普世价值”论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的实现,削弱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基础;严重影响着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巩固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动摇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政治保障;严重影响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我国完全统一目标的实现,破坏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和谐环境。这种错误思潮泛滥的直接结果是导致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出现严重紊乱现象,导致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导致集体主义、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等无产阶级价值观的式微,导致人们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导致祖国分裂势力进一步抬头,从而严重影响到我国人民的思想稳定。
文化创意严重不足
现在我们在社会生产上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与此相对应,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在急剧增长,但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却远远不能适应。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平均达到10%以上,美国则达到25%。美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当中占43%,欧盟占了34%,而整个亚太地区只有19%。在这19%当中,日本占了10%,澳大利亚占了5%,剩下的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国家。就文化产业本身,其集约化程度低、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以图书出版为例,累计逆差竟达6倍之多。同时,文化创意方面也严重不足,统计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就业人口总数的12%,伦敦是14%,东京是15%。而目前拥有7000万人口的河北省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
文化发展不平衡。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其中最突出的是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在文化支出方面,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约为城市居民的27%。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和设施方面,城乡二元机制使我国公共文化投入长期向城市倾斜,优质教育资源、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体育设施集中在城市,广大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严重稀缺,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
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出现的种种问题,是由于文化体制、国民素质等深层次原因造成的,这些原因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瓶颈。在我国现行国家宏观管理框架之中,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制度分割、国有和民营的意识形态分野、行业之间的制度壁垒,与现代技术环境下的内容资源、科技资源和资金资源快速、高效和无障碍流动的要求不相适应,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强国竞争的过程中,既缺乏代表性的世界级文化产业集团,又缺乏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文化产业整体性结构竞争力。
加强文化软实力行业发展
要加强校园文化和图书馆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要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要强调学校对本身文化传统的继承以及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改革与更新,进而塑造学校的特色。其中高职院校是一个特殊的领域,除了明确教育文化的方向性之外,也同样应当追求个性、结合地域、文化传统,构建文化软实力。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中有资源优势、技术设备优势和人才优势,是公民终身学习的学校、文化交流的中心,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图书馆工作,提升图书馆在文化公共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升传媒软实力 中国的国际传播实力较弱,传媒软实力亟待加强,必须努力消除地区城乡差别、提高全民传媒普及率和利用率,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实力、传媒软实力,打造我国传媒品牌。就具体提升对策而言,中国电视媒体可以通过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电视媒体节目交换、采访互助、互用播出平台等形式,加强相互之间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拓展中国信息传播进入全球新闻流动的渠道。此外,壮大产业链延伸市场变革,以更加多维灵活的姿态与襟怀走向世界,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以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中国电影的公司化、职业化,打民族电影核心牌等举措都能扩大中国电影品牌在海外的影响并提升文化软实力。
发展体育文化 中国在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果,最显著的是成功地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但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体育文化所面临的体制、机制等问题却也日益显现。因此,学者们认为应该细化体育文化改革路径,明确体育改革的目标,将体育推向市场,让体育走向世界,进行各种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明确群众体育的发展地位,确立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资金来源和管理模式,增加群众体育的科技投入,进行各种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我国体育传统文化软实力,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
加大研究军事文化力度 在战争中文化是一种软性的资源,它可以克服文化上的自我孤立、争取文化认同,借助共同的文化心理寻求舆论支持,巧用文化符号形成特殊战斗力,利用文化差异分化敌方阵营,揭露敌方文化劣点陷敌于被动,投掷软性文化信息动摇敌方军心。因此,在方法论上必须坚持软实力与硬实力相统一、继承传统与推进创新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同时宣传我国的优秀文化和外交理念。
把企业文化软实力作为企业发展的灵魂 要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以文化凝聚人心、规范行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加强企业在国际领域的竞争力,要提高应对文化冲突的意识,提高企业文化管理能力、兼顾跨国企业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融合,积极传播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企业文化;加强企业的管理制度,对于“硬实力”和“软实力”要齐抓共管,强化管理、打造品牌,坚持长计划、短安排,常抓不懈,避免急于求成,在制度创新上下工夫,避免墨守成规;重视经济体制及社会文化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加快农村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对农村文化软实力进行合理的评估,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发展农村科教事业,推动农村经济走上商业化道路,从价值创造效应、激励动力效应、集聚整合效应、创新推动效应、品牌放大效应等各个方面做文章。此外,对于城乡结合的一些特殊的地域也应该高度重视:一是要理顺体制,健全文化组织机构,配备文化专业管理人才;二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社区或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便利的文化休闲活动场所。
作者: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张国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