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目的被人为异化
财政部、外交部日前联合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要求全面精简国际会议,国际会议需“瘦身”。其实,在现今学术界,召开的各种所谓学术会议,与学术无关或关系不大者大有“会”在,其中问题甚多,歪门邪道不少。
召开学术会议,本来应该以交流学术信息、探讨学术思想、促进学术繁荣、推动学术进步为目的。当然,以文会友,增进学人、学子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感情,也不失为一个附带的功能。但是,现今的诸多学术会议被人为地异化了:不再以学术为旨趣,不再以学问为主导,而变成推波助澜造势的市场,不择手段赚钱的工具,纯粹游山玩水的借端。
而今,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经费充裕,于是热衷组织各种大型会议,不惜花重金约请政府高官、社会名流、学术权威、大中学官、文化明星莅临,以壮声势,以增光彩。举办方明知这些贵宾对学术议题毫无研究或一无所知,把他们请来无非是装点门面,作为打造形象工程或面子工程的道具而已,借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作为贵宾,多一次抛头露面的场合,也就多一次自我表演的机会,白吃白喝白游览不说,说不定还有数目不菲的红包收入囊中,何乐而不至?岂不知,真正的学者在骨子里就唾弃此类学术会议,不知底里的学人与会后也可能直呼上当受骗。有的会议以赚钱为唯一目的:除了付给专家一部分讲课费和差旅费外,其余全部中饱私囊。举办者和与会者出于各自利益不谋而合,合伙经营会议产业,以满足双方私欲。说穿了,这分明是明目张胆偷窃纳税人的腰包,劫掠国库的钱财。
会议内容渐失学术意义
学术会议理所当然应该是谈学术、讲学问、坐而论道的。但是,今日有些学术会议,或者是非学术的凭空扯臊,或者是应制式的歌功颂德,或者是盲流学人的赶潮追风,或者是学术明星的露脸作秀。在这些学术会议上,或假问题堂而皇之成为会议主题,无端耗费学人的时间和生命;或没有学术意义的庙堂话语充斥各种场合和发言,观点大同小异,语言千篇一律,怀疑和批判精神荡然无存;或利益集团的帮闲者熙熙,学术混混攘攘,争相登台亮相,把学术会议变成兜售私货、贩卖杂货的大市场,糟蹋得学而不学、术而不术,没有丝毫的学术气息。这样的学术会议劳民伤财,徒有虚名,对学术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无条件予以废止。
会议形式论资排辈
现在的大多数学术会议,无论主席台座次排定、演讲先后顺序安排、发言时间长短,都是政府高官先行,学界学官紧跟,然后才能轮到研究学问的学人。学人也论资排辈:地位高、资格老、名气响、年纪大者几无例外地优先,初出茅庐者常常被拖在最后,甚至没有发表自己学术见解的机会。这些会议的开幕式,大多设有主席台,那些带长字的按官职大小,从中央到两旁,一字排开,尽管他们对会议议题毫无研究或一知半解,但是话匣子一开,没完没了,弄得听讲者或闭目塞听养神,或交头接耳私语。
学术会议没有必要设主席台,轮到谁发言,谁上讲台。其实,真正的学人心知肚明:官大权重者不见得学问大,言不及义、言之无物者往往居多,每每信口开河,王顾左右而言它,而不知其所止;位高名响者不见得水平高,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者不在少数,更何况相当多的所谓学术名人或学术明星是大众传媒炒作出来的,而不是真正的实至名归者;年长者未必学富五车、胸有成竹,年轻者未必才疏学浅、腹无经纶。这样的会议形式不仅无助于开好学术会议,而且还会起恶劣的导向作用——不是倡导和引领学人踏踏实实、扎扎实实从事学术研究,而是诱使和怂恿他们心系好爵,追求虚名,尸位素餐,误人子弟。
作为学人,不用说需要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可以参加的学术会议,既是感兴趣的,也是有发言权的。所谓有发言权,一是自己对会议论题确实有所研究,也提交了论文;二是会议发言安排确实是以学术质量高低为准绳的,而不是以官阶级别、职位高低、名气大小、关系亲疏、年龄长幼作为首要考虑。
作者:中国科学院 李醒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