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人文 > 文章详情
推动文艺批评理论创新
2011-03-16 作者:郭国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文化创新事关新时期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整体格局,而文艺批评对于推动文化创新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套文艺政策规范的形成,一种文艺创作潮流的发生,或者一股文艺审美风尚的流行,都离不开文艺批评的广泛参与。在文艺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文艺批评既可以规范作家的创作活动,也可以引导企业的出版行为,还可以影响读者的欣赏趣味,其发挥的现实功能和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容忽视。

  然而,眼下的文艺批评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在文艺实践活动中应有的作用,文艺理论自身的创新还显得滞后和乏力。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产业化的合力所形成的市场化的时代语境,既为文艺批评全面参与文艺实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也使文艺批评面临媚俗化、空洞化和实利化的危险。文艺批评的社会伦理公信力和审美价值判断力不断受到质疑。要重树文艺批评的公信力和判断力,从内在来说,亟需提升文艺批评的理论原创性。

  文艺批评有其内在的艺术规定性。只有服膺规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艺批评的实际效用。批评理论在文艺批评实践中居于核心地位。它一方面是对文艺创作活动和文艺批评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又规范和引导着文艺创作活动和文艺批评实践。文艺批评理论的匮乏必然会导致批评对象选择的模糊和批评方法运用的单一,限制文艺批评实践有效性的发挥。因此,文艺批评的理论原创性的提升与文艺批评的真正繁荣联系密切。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下的文艺批评理论在建构自己的批评理论话语时,过于倚重西方文艺理论的文艺思想资源和文艺理论话语,将西方文艺批评的一系列理论概念和理论术语成套地挪用到当下的文艺批评实践活动中,甚至成了西方文艺理论的附庸。当前的文艺批评实践活动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的批评理论话语,没有建构起真正适用的批评理论体系,理论原创性偏低成为症结所在。

  面对全球化的社会文化语境,强化“中国性”应当成为提升文艺批评理论原创性的关键。所谓“中国性”,一是指审美意识的主体性。同文艺创作一样,文艺批评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是民族审美心理的表现。然而,很多文艺批评在寻求现代性的过程中,已经沦为西方文艺理论的“他者”,失去了从自己民族的文艺创作中总结批评理论的能动性。所以,文艺批评理论的“中国性”首先是获得以“我”为中心的主体审美意识。

  二是指文艺批评活动的本土性。同文艺创作的发生一样,文艺批评也是出于一种内在的文化需要。文艺批评不仅是对文艺作品的评判活动,更是通过文艺批评活动表达自己民族关于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态度,文艺批评的理论原创性就是源自对中华民族本土的现实生活的理论概括,反映的是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本土经验。

  三是指文艺批评理论话语的民族性。汉语虽然是世界上历史上最悠久的语言,蕴藏着深厚而博大的精神文化内涵,是最能表达中国人自己对现实生活和社会文化的感受的,理所当然是文艺批评的理论话语建构的根本。然而,当前文艺批评的理论话语却基本是对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体系的移植。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从审美意识到大众文化等,似乎离开了西方的一套理论概念我们就无话可说。强调民族性的理论话语就是要重新回到汉语的母语系统中,发掘汉语词汇的丰富内涵,建构起与自己民族的文艺创作相统一的批评理论话语。

  提升文艺批评的理论原创性,要以具体的文艺创作活动为基础。文艺作品是提升文艺批评的理论原创性的基石,只有在对中国本土的文艺作品进行艺术解析和思想探索的过程中,才可能产生真正具有“中国性”的原创性文艺批评理论。别林斯基指出,“任何文学都应该是广义上的生活的表现,而文学批评则是对矗立在生活大厦之上的文学所展开的美学优点的程度的评判,作品是文学批评的立足点”。也就是说,文艺作品是文艺批评的核心,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批评方法,评判什么样的文艺现象,都必须以文艺作品为出发点,离开了具体文艺创作活动的文艺批评,无论话语方式如何翻新变更,其实都是缘木求鱼,丧失了文艺批评的根本,也很难创造出具有民族独创性的批评理论话语。

  文艺作品是作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精神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其中积淀着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真正有独创性的文艺批评理论必然是在对储存着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涵的文艺作品进行感知和理解的过程中产生的。由于文艺创作活动是以民族的现实生活为原点的,因此,原创性的文艺批评理论其实是对民族的现实生活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表现,凝聚民族的文化辨识力和艺术感召力是实现文艺批评理论原创性的最佳途径。

  提升文艺批评的理论原创性,还要注重对传统文艺批评理论的转化和吸纳。出于反对封建旧文学的现实需要,“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倡导者曾将西方现代的文艺批评理论奉为圭臬,但也毫不留情地把中国传统的文艺批评理论当作封建糟粕完全抛弃了,以致后来的文艺批评理论因为缺少了批评理论传统的浸润而很难发现“中国性”内涵。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的文艺批评理论中,陆机的《文赋》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刘勰的《文心雕龙》提出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李贽的《童心说》提出的“绝假纯真,念之本心”,袁枚的《续诗品》提出的“有不可解之情,而后有不可朽之诗”,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提出的“词以境界为最上”等,都是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理论的精华所在,涉及到了文艺批评的方法、标准、对象和文体等内容,其中包含了文艺创作活动和文艺批评实践的基本规律,同样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的美学价值。由于这些文艺批评的经典理论都是建立在对本民族文艺经典作品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就更具有民族的独特性,其原创性的价值就更突出。当然,对传统文艺批评理论的思想资源的转化和吸纳要以当下的文艺批评实践为需要,要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依从。

  在当前文艺批评的理论建构中,强调原创性的“中国性”内涵不是出于一种民族情感的需要,而是为了摆脱文艺批评实践中以西方文艺理论为规范的尴尬现实。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下波及全球的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潮流中,增强中国文化竞争力的核心必然会集中在原创性上。从文化软实力的层面来说,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的文艺批评理论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建构以“中国性”为内涵的原创性批评理论话语。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