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调查对象对创业的态度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对象创业倾向的基本情况
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全社会重要的创业生力军,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但在校大学生对创业认识到了什么程度?目前社会各界对此还缺乏了解。基于此,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五家单位的相关研究机构,围绕“大学生的创业态度和创业倾向”问题,对全国10家高校的在校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态度和倾向,以及影响大学生创业态度和倾向的关键因素。
创业更多源于个人内在的兴趣和热情
调研发现,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态度均值得分比较接近,且该部分指标得分较高,说明被调查对象对待创业的态度和喜好程度偏向积极的方向,其中“积累财富”、“带来成就感”和“实现个人独立”的愿望相对更加强烈,说明同学在渴望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很看重精神层面的感受;与之相对应,“解决就业”和“提升地位”的得分较低,说明同学们选择创业并不是迫于就业的压力和对权力地位的追求,更多的是源于个人内在的兴趣和热情。另外,被调查对象希望“贡献社会”的得分高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得分,说明被调查对象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更加广泛和全面。
在该调查中,创业态度是指学生对创业的认识程度和喜好程度。创业态度测度量表来自于Phan(2002)对新加坡学生的研究。将创业态度分为内生态度和外生态度进行测量,包括对独立、挑战、成就、权力、财富和社会认可等的态度。同时为了研究“创业带动就业”的真实情况以及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本研究在创业态度项增加了检验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解决个人就业、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为社会做贡献等。创业倾向是指学生未来进行创业的可能性。Phan(2002)认为,学生的创业倾向是指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可能性。Luthje&Franke (2003)认为,创业倾向是学生毕业后在可预见的将来创业的可能性。
大学生创业倾向比较低
根据此次调研,大学生创业倾向部分的整体得分明显低于上一部分,说明被调查对象对创业还缺少具体、深入的思考。各项均值的离散度也大于上一部分,说明同学们的创业认知和创业可能还缺乏一致性。其中“创业不能仅靠老师”得分最高,说明同学们对创业有一个比较成熟和客观的认识,老师提供的是引导和教育,除此之外还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资源;“大学教育为创业做好准备”的得分最低,说明目前高校的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对学生创业还缺乏足够的有效地指导;“愿意为创业接受延期毕业”得分也很低,说明同学们对完成学业都非常重视,大多数同学还没有做好为创业牺牲学业的准备;另外,最能直接体现创业倾向的“创业可能性”一项的得分低于量表的平均水平,说明大多数同学还没有下定决心走创业的道路。
中部内陆学生的创业倾向强于其他地区学生
调研发现,男生的创业倾向要强于女生。法律类和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态度和创业倾向最强,理工类和公管专业学生较弱。参加过创业计划大赛的学生的创业态度和创业倾向皆强于没有参加过大赛的学生;大赛获过奖的学生的创业态度和创业倾向皆强于没获过奖的学生。参加过创业实践的学生的创业态度和创业倾向皆强于未参加过的学生。省会或大城市的学生的创业倾向强于其他区域的学生。父母在农村务农的学生的创业态度和创业倾向极不显著;父母在城镇企业工作的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倾向很弱;父母在政府工作的学生的创业态度很弱;父母在科研院所及公检法军队工作的学生创业倾向更强;父母经商的学生创业态度和创业倾向更强。非独生子女创业态度和创业倾向更强。中部内陆学生的创业倾向强于其他地区的学生。学生的创业态度和创业倾向强弱与生源地无关。而且学生的创业态度与创业倾向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创业态度积极和更喜欢创业的学生其创业倾向更强一些。
建议:大学生需要提高创业意识
调研发现,参加过创业竞赛和创业实践的学生比例较低(15%左右),这说明当前大部分在校学生对创业缺乏足够的关注。尽管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了对创业的积极态度,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的人很少,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概念层面。大部分在校学生对创业表现出被动性和盲目性。基此,除了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教育和引导外,更需要大学生更新观念,增强对创业的熟知程度。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应积极参与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实践活动。
高校应大力推进创业教育
调研发现,目前大学的创业教育对于学生的引导和帮助并不明显,高校需要进一步深化创业教育。创业教育需要更多地提供学生基于国情的创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在传播创业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和接触真实的创业活动。大学还应加大创业相关课程的覆盖范围,避免将创业教育办成仅面向少部分感兴趣或有创业潜质的同学的教育,而应该是办成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与之同时,大学还需要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通过建立一些创业实习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创业的全过程,以帮助学生提升对于创业的认识。
政府应大力优化创业环境
调研发现,经济形势和创业环境对学生的创业态度和创业倾向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商业环境、社会环境、政府政策的影响尤其显著。基于此,政府在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激励学生创业的同时,还应加大这些政策的宣传力度、执行力度和引导力度。特别是,政府应以更强的力度关注大学的创业教育。与此同时,媒体应加强对全社会的创业宣传,引导在校大学生的父母改变就业观念,激发父母支持学生毕业后创业。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cegesr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