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后的“突击”非对称加息,应该是央行对严峻的通胀形势的一种政策回应。
●输入型通胀是一个大难题,目前的政策架构可施展的空间较小。
●随着下半年国内政策传导效应的显现和欧美“宽松”政策的逐步退出,国内通胀压力才有望缓解。
新春的长假还未结束,加息声潮再起。央行决定,自2011年2月9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对市场来说,这一次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加息,剑锋直指通胀。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2011年注定是忐忑的一年。相对于2008年的惶恐、2009年的失落和2010年的喧闹,今年的中国经济就像一个紧张比赛中在中场休息的运动员,试图在余下的“赛事”中寻找自己在未来和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坐标。在这场赛事中,中国经济目前最大的挑战就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逐步升级
通货膨胀的形成已有时日。虽然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抢眼的表现,但通货膨胀的形势演变也令人揪心。中国作为世界生产大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强劲增长让所有与“中国因素”相关的大宗商品都价格飙升,导致通货膨胀逐步升级。自2009年底以来,中国的CPI一路逐步上扬。CPI同比增速由2009年第四季度的0.7%跃升到去年11月的5.1%,创下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去年12月份CPI也上涨了4.6%。
究其原因,CPI的高企在很大程度上与过去10年的“货币超发”直接相关。在2008年前,中国经济失衡的矛盾导致的泡沫已经非常严重,尚未完成自我调整就遇上全球金融危机,为防止经济衰退,政府通过财政刺激和货币投放注入本来就结构失衡的经济,导致国内结构性通胀泛起。此外,欧美为确保走出衰退而持续不退出的“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也加剧了国内的输入型通胀。
2010年上半年之前的经济增长和通胀并存,应该是经济上升周期初期的正常现象,但进入下半年,通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负相关性逐步增强。一方面是CPI的逐季快速上扬,另一方面则是GDP增速的缓慢回落,四个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11.9%、11.1%、10.6%、9.8%。其主要原因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消费的下降,这种调整更多是由于高通胀导致的被动性调整。这种趋势可能延续到今年上半年。
突击加息抵御通胀
作为一种货币现象,中国在解决通胀方面更多依赖的是货币政策和结构性政策的主动调整,比如,货币政策实现从“适度宽松”向“稳健”的转变,实现经济转型,规范清理地方融资平台,推行节能减排,抑制房地产需求,等等。这些政策举措既降低了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也减缓了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压力。
但是,由于结构性通胀和输入型通胀,国内生产资料和主要生活资料的价格导致CPI增速超出了国家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范围,央行先后采取公开市场央票操作、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加息的“紧缩”政策。国家甚至罕见地动用了临时行政价格干预措施,抑制由于结构失衡所导致的投机炒作。
政府抑制通胀的决心很大,措施非常严厉,但效果甚微。经测算,2011年1月的CPI在不改变统计口径和方法的前提下,可能再次达到5.1%的近年高位。春节长假后的“突击”非对称加息,应该是央行对严峻的通胀形势的一种政策回应。
抗通胀需对症下药
通胀虽然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成因各异,在具体措施上也应有所侧重。当前中国的结构性通胀是长期累积的结果,通胀不可能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有效化解,并且可能与经济转型形成“自增强”机制。
一方面,经济转型意味着以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为代表的产业升级和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替代,这种转型必然是以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技术的投入作为支撑的。因而在短期内,必然会挤压传统企业的利润空间,导致资金从实体经济溢出,寻找更高的边际价值,强化结构性通胀。另一方面,“超发货币”受投资渠道的限制,无法有效输出,必然会在不同资产之间“突围”,进一步强化结构性通胀。
如果说结构性通胀通过国内相关政策工具可以进行积极干预的话,那么输入型通胀就是一个大难题,目前的政策架构可施展的空间较小。“弱势美元”政策注定美元汇率走低将是大概率事件。不论是欧美市场的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高企,还是新兴经济体的高通胀,都使得中国市场形成价值洼地,这一局面目前还没看到缓解的迹象。
再加上由于加息而出现的内外息差套利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热钱”将会持续流入。虽然周小川行长提出针对性的“池子”理论,但在当前的外汇管制格局下,输入型通胀的政策干预空间依然有限。
加强货币政策独立性
在我国经济转型尚未取得标志性进展之前,基于外延式增长的发展模式必然让企业被动地接受能源资源品及工业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从而导致PPI价格的上涨,并最终转化成通货膨胀。受多因素的影响,国际农产品的价格也不断接近或创下历史新高,直接对居高不下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形成强力支撑。因此,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是内外因素综合的结果。在人民币汇率机制最终形成之前,通胀形势的消长在很大程度上有点“靠天吃饭”的意味。
鉴于以上的复杂因素,2011年上半年的通货膨胀形势不容乐观,CPI的累计同比增速将维持在4.5%左右。随着下半年国内政策传导效应的显现和欧美“宽松”政策的逐步退出,国内通胀的压力才有望缓解。因此,在当前“稳健”货币政策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逐步放松对价格的行政管制,逐步收紧流动性,加快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最终建立管理通胀和通胀预期的“常规性机制”,而非“应急机制”。(作者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