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评选工作日前结束。此次共评选出5所先进高校,分别是: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这些高校在党建和思政工作上很多有特色的创新做法,值得借鉴。为此,我们编发了这5所高校的经验,希望能引起全国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者的关注。
第六次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评选工作日前结束。围绕此次评选及北京市如何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话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刘建。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评选的情况,以及第六次先进校评选的情况。
刘建: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中发[1990]12号)精神,1993年市委常委会作出定期评选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并予以命名表彰的决定,即:党的关系在北京市委的普通高等学校均可参加,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先进校5名,提名奖学校5 名,并拨专项资金给予奖励。从1994年到2007年,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共组织了5次先进校评选工作。为了不断完善评比表彰办法,市委教育工委于2003 年制定下发《北京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从2004年第四次先进校评选开始,形成了以贯彻落实《基本标准》为基本要求的先进校检查评选模式。
第六次先进校评选于2010年7月正式启动。本次共有15所高校参评先进校,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等7所双管高校、首都师范大学等7所市属高校、北京城市学院1所民办高校。经过申报、入校考察、答辩、提出建议名单并公示和报市委批准5个环节,最终评选出5所先进高校: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5所先进提名高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工商大学。
记者:思想理论建设是党建工作的核心。北京市高校党建工作是如何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
刘建:总体来讲,北京市高校党建工作一直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为首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大思想动力。主要的做法有三点:
一是创新三类教育形式,增强思想理论建设的实效性。建立首都高校舆情信息研究中心,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动态调研机制,及时掌握师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创新理论教育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推广“主讲主问式”理论学习模式,组织校院系三级党员论坛;创新实践教育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深入推进党员志愿服务,组织党支部与农村、社区共建;创新自我教育形式,成立理论宣讲团,制作并下发身边榜样宣传片等,增强了教育实效性。
二是建设三支关键队伍,培养高素质的思想理论建设工作者。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明确职级评定和职务晋升等政策保障,建立研修基地,开展课题研究和挂职锻炼,市财政每年划拨2000万元作为岗位补贴。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实施 “铸魂”工程,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暑期开行红色专列,组织600名教师赴延安学习实践;设立教学名师工作室,完善集体备课和交流研讨制度。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每年轮训1次,要求教师党支部书记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三是建设三个教育阵地,强化思想理论建设的条件保障。加强党校主阵地建设,依托北京高校党校协作组,建设党校师资库和精品教材,每年培训党校师资,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活动阵地建设,建立一批党员教育培训基地,70%的院系建立了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点。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建立网络管理员和网络评论员队伍,加强网络管理和思想疏导;开通北京高校教师党员在线网站,实现网上学习和交流,为6万名教师党员建立了网上精神家园,有效占领网络阵地。
记者:北京市是如何通过科学的制度化建设来保障高校党建工作、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的?
刘建: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环节,我们积极构建科学合理、务实有效的制度体系,有效提高了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
一是加强体系建设,确保制度相互衔接。多年来,我们先后推出北京高校党组织工作条例、完善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若干规定、系级领导干部职责及工作规则暂行规定等一系列管用有效的制度,并根据新形势,不断进行废改立。近年来,又制定了2008—2012年党建工作规划、加强和改进北京高校党的建设的意见等总体性文件,以及推进基层党建创新、推进党务公开、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等具体制度,形成了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涵盖党的“五位一体”建设的制度体系。
二是加强调查研究,确保制度务实有效。注重前期调研,设立研究课题,组建专门队伍,开展联合攻关,为制度制定提供理论支持;注重挖掘和总结基层好经验,通过试点试行逐步推广,为制定制度提供实践依据。如,今年在试点基础上,制定了党代表任期制、党代表提案制等文件;注重走群众路线,吸收基层同志参与制度制定全过程,广泛征求基层意见,确保制度源于基层、贴近基层、务实管用。
三是加强监督指导,确保制度执行到位。狠抓制度落实这个关键,召开推进大会,组织专项培训,深入基层解读文件,加强工作指导;健全巡视制度和机关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组建专项检查组入校检查;要求学校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建立督办制度、台账制度和监督员队伍,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记者:北京市在高校党建工作中,是如何以科学方法推进工作,激发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的?
刘建:紧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是激发党组织生机活力、彰显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方法。我们的做法主要有:
一是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着力点,在事业发展中增强活力。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工作理念,推动首都高等教育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发展的根本转变。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优化党组织设置,主动适应学校实体单位新变化,在学科组、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等领域建立党组织;强化党组织功能,细化工作职责,明确教师党支部书记参加系务会议,把事业发展作为党内考评的重要指标;推进工作创新,及时推广“教师乐业工程”、学生党员德育答辩等一大批好做法,确保党组织有机融入中心工作、有效发挥作用。
二是以维护安全稳定为第一责任,在关键任务中增强战斗力。我们始终牢固树立“高校稳定关系首都稳定、首都稳定关系国家稳定”的责任意识,建立安全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和应急维稳工作机制,落实敏感期零报告、校园等级防控、领导24小时值班制度;制定在维稳工作中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意见,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制,筑牢第一道防线,有效应对重大事件,为维护首都乃至全国稳定作出贡献。
三是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在日常工作中彰显先进。创新活动载体,引导党组织“创建党建先进”、教师党员“争做育人标兵”、学生党员“争做成才表率”,推行“创先争优、从我做起”党员公开承诺。建立长效机制,落实领导小组成员联系点制度,把创先争优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和组织工作满意度测评;定期评选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党建创新项目,推广固化了党员述责、标杆党支部一带一等一批好做法。注重党群共建创先争优,开展联合主题党团日活动,组织联合培训会,形成齐争共创良好局面,共同推动首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为实现国家和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