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问题
2011-01-10
作者:杨涛
来源:《复旦》
中国劳动力市场主要有三个问题:
工资上涨。中国入世以后,工资上涨速度比原来加快了。过去5-8年的工资涨速在全国范围大概是年均7%的幅度,各个教育层次的人的工资增长速度有差异。
民工荒、罢工潮。有人说这清晰地表明刘易斯拐点来到中国。我认为不能把眼光局限于最近五年、七年,应该把观察的时段拉长一点,判断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工资的趋向。
是新古典发展理论更适合解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呢,还是刘易斯拐点更有说服力呢?
新古典发展理论说很多市场机制可以促成区域、部门间的劳动力发展,城乡间普通劳动者的工资会同步、持续增长。用数据可以发现,用刘易斯的假说解释中国并没有太大道理,因为大家说的拐点是03年发生,但是之前农村的收入水平一直提高。这个时候确实加速,城市也是持续增长,是两个部门同时增长,这和新古典发展理论很相似。
在衡量劳动力市场有效性的时候,教育的收益率是非常重要的指标。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中国的教育收益率远远低于美国、国际标准的收益率。但是在改革进程中,中国教育回报率一路攀高,2003年左右,已经和美国、国际标准完全打通了,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经济信息:为什么高教育素质的人,在改革进程中,他们的相对的工资提高了,因为高教育的劳动力仍然是我们国家稀缺的生产要素,我们有大量低素质、低教育的劳动力,他们的工资没有像高教育者的增长那么高。
展望今后中国劳动力发展趋势:在今后几年,中国工资上涨幅度放缓。
和过去的十年、二十年有点不一样,今后的劳动力市场,高技能和低技能工资上涨的速度会趋同,因为现在教育的回报率已经到了一个比较合理的位置了。
强行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弊多利少,这里的弹性是。如果强行实施最低工资标准,会把蓝领工人和低教育素质人的工资有所提高,换句话说,就把高教育者的工资下降,不可能提供很好的激励教育投资的机制。
农民荒、罢工潮都是很自然的,因为农村生产、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农业税没有了,贫困地区不需要交学费了,在大城市,过去五年里,房价、生活成本上升非常快,人家为什么一定要到大城市工作呢。但中国仍然在相当长的时间保持劳动力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