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北大学撞人事件到公安局副局长的侄子暴打交警,类似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关注。社会公共事件频发,“官二代”、“富二代”受到不断非议与批评,社会舆论尤其是网民们对此类现象的高度关注告诉人们,社会公平、正义既需要得到尊重,更需要维护。
胡伟(上海交大教授)
目前,社会上客观存在的 “二代”现象既有普遍性,又具特殊性。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现象是社会大转型的伴生物。类似现象在西方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同时,“二代”现象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性。有权或有钱的人为后代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机会,本质上是一种代际荫庇现象。东方社会特别是中国的文化传统非常重视宗法和宗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用“差序格局”来概括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点,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人际网络由无数的同心圆构成,无法构成现代的团体社会和民主法治。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化和政治上的革命对这种文化传统有所荡涤,但近年来又死灰复燃,目前的市场经济也不足以冲击这一传统,代际荫庇现象十分普遍,如得不到扭转必然会导致社会分化和公平正义缺失问题愈演愈烈。从历史纵深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必然是阶段性的。问题的关键是这一阶段到底有多长。如前所述,“二代”现象在东方社会具有普遍性,是一个延续几千年的老问题,其根底在传统文化的基因里。文化基因的改造是一个长期问题。所以,代际荫庇或者说“二代”现象恐怕很难在几十年内完全解决。
解决“二代”现象导致的公平正义缺失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但最直接的是需要确立民主和法治,从而更好地实现对人权的保护。这就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所向往的最终目标和价值追求,但价值本身是抽象的,需要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才能实现。我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向往经常流于空泛,实际上实现公平正义的理想需要具体的路径。
近来,一系列与“二代” 现象相关的案件发生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引发了公众对公平正义问题的集体焦虑。民众,特别是网民对肇事者背景的关注超过了对事件本身的关注。究其原因,是社会上缺少正常权益表达的渠道。特殊事件成为民众宣泄积怨的出气孔和公共舆论的焦点,社会不满情绪以非常态的方式爆发出来,甚至演变对“官二代”、 “富二代”的集体声讨。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权益表达渠道广泛地制度化,需要政治体制的保障。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民众的注意力过度集中于此类事件,有效避免可能激起的舆论波澜。
郭道晖(著名法学家)
当前,似乎社会公共事件有所增多,但是具体来看,很多事情本来是很单纯的,只是由于加入了某些其他因素,使它们具有了很强的公共性。比如说,河北大学撞人事件,孤立来看,事件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撞人就是撞人,很正常,但是说出“我爸是李刚”这样的话,就变了味。李启铭(李刚之子)肇事之后不仅没有丝毫在乎,反而显得非常嚣张,可以想象平时他也是很骄横跋扈的。这样的态度,让平时就处于弱势的老百姓非常反感。老百姓反对的其实是特权,而不一定是李刚。“李刚”已经变成了一个符号,折射出老百姓对政府的不信任,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当前中国大陆的百姓,对整个社会状况似乎正在积累一些不好的情绪。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权力没有制约。有些人“有恃无恐”,以为权力可以一手遮天,用钱可以摆平一切。其具体原因一个在政府自身,一个在社会不公,但根源都和政府有关。
比如,引发公民与政府矛盾最主要的两个原因,一个是城管,一个是拆迁。都是一线执法部门,处理不好,很容易败坏政府形象,引发官民冲突。之前我就写文章指出,警察形象不好原因不全在他们,要防止“袭警”首先不要“坑警”。地方官员做了见不得光的事情,矛盾出来之后,却让警察冲在前面,这不是把警察往火坑里推吗?警察充当了某些领导人的家丁和打手,国家公权力机关成了某些官员的“私器”,成了实现他们利益的工具。这是封建社会的影子,是“文革”的遗毒,为现代民主国家所不齿。
还有,现在贫富分化,高房价、失业、腐败,加上目前通胀造成生活成本上升等因素都是积累社会情绪的原因。中国人自古就有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均富”观念,对公正的要求非常强烈,所以,如果全社会的人一起挨苦受累是不会有这些问题的。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当普通老百姓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应付生活时,某些阶层及其二代,却在肆意消费、炫富、贪污腐败;有些人追逐私利,囤积居奇,操控基本生活物资价格;有些地方为了政绩和利益,强制拆迁,甚至动用黑社会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维护稳定,他们甚至不惜出动警力压制人们上访。这怎么能不引得民怨四起!
所以说民愤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在社会矛盾、民怨积累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然而更可怕的是,几乎所有的“出气口”都被人为堵死,老百姓有怨无处申诉,网络成了最后一片空间。所以类似事件一出来,他们也就不问青红皂白,要通过网络来表达他们的声音。有人说网民的反应“过激”,“不理性”,我认为老百姓无所谓理性不理性,不能用法官判案的要求去要求老百姓,他们表达的就是一种朴素的感情。他们的反应,出于个案而不是针对个案,那些案件只是他们发泄对政府不信任甚至不满的导火索。
解决民怨,刻不容缓,根本还在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打破特权。要保护权利,监督权力,保护人民的言论自由,保证司法独立。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宪法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这些要求已经呼吁很多年,关键在于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