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每个学生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记者:创新人才培养,被《规划纲要》列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首要着力点。四川大学是地处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在人才培养上有何思路?
谢和平:这些年,四川大学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不断探索与尝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具有川大特色的教育质量观、教育公平观、教育多样观和全面发展教育观。
2009年,在“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基础上,学校探索“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个性化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提出了构建“323+X”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即:通过实施“三大类”创新人才培养,落实“两阶段”培养过程,实施“三大类课程体系”。我们始终认为,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应是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同时强化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加强就业引导,努力为西部地区特别是四川省,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
个性化教育,积极破解就业难
记者:如何具体实施“323+X”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谢和平:“三大类”人才培养,就是按兴趣和特长,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一是面向全校学生的综合创新人才培养;二是以医学长学制、基地班等学生为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三是具有特殊兴趣、特殊专长的“双特生”人才培养。这样,让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成长成才,使奇才、怪才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两阶段”培养过程,是在实行“课程前置改革”基础上,把大学四年分为 “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个性化教育”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在大学前两年或两年半进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在后一年半或两年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教育。“三大类”课程体系,就是在个性化教育阶段设置学术研究型、创新探索型、实践应用型三大类课程体系,供所有学生选择学习。
这样的培养对破解当前就业难有积极作用。如果学生今后想从事学术研究、成为学者和科学家,可以提前进课题组、进实验室、进团队,尽早参加科研训练、锻炼科研能力;如果学生今后想进行创新创业,可以选择创新探索型课程体系,并做一些创业尝试;如果学生毕业后想先就业,就重点进行实践能力训练,提前进入实习单位参加社会实践。
发挥高校优势,深化产学研用结合
记者:《规划纲要》中特别强调教育要服务社会,高校的人才培养如何实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谢和平:当前,四川正处于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关键阶段,高校人才培养应当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灾后重建等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为引导,充分发挥自身人才、科技及医疗优势,不断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模式,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全方位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的发展需要。
以川大为例,始终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学校已与省内50余个市、县和127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搭建23个高水平校地企合作平台,已有 3068项科研成果应用于四川经济建设。学校有近500名省、市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顾问,该“智囊团”围绕区域发展战略规划、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强化了学术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