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学科的一个重要成员,其直接研究对象是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劳动力市场是这样一种机制:这种机制通过合同的形式,将劳动力的买方和卖方对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匹配起来。
由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人本身,而且劳动经济学注重计量分析,其计量方法处于经济学的前沿地位,因此,劳动经济学在经济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中,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有人根据学科研究经费、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量、研究人员数量等指标,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排位,劳动经济学排在第二位。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同样也可以有劳动经济学的分析,只不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就业和工资等都是通过计划而不是通过劳动力市场进行配置。劳动力的供给和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都不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而是在计划的大盘子里,在计划书上完成。换句话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采用的完全是另一种协调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方式。这导致在中国,很长时间里劳动经济学的特色都不甚明显,甚至看上去感觉与国外的劳动经济学是两回事。实际上,中国劳动经济学的学科内容与国外是相同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就业制度改革、城市中出现大规模下岗和失业,以及大量农村劳动力前往城镇地区打工,劳动经济学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形成了若干在劳动经济学领域卓有建树的研究团队,其中既包括政府部门的研究所,也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这样的科研机构,以及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这些研究团队在国外的劳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并且引起了很多热烈的学术讨论。当前,对中国是否到达刘易斯转折点以及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久等重要问题的讨论,其规范研究都是在劳动经济学的学术圈内完成的。
在很长时间里,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主要矛盾是劳动力供大于求,这属于总量矛盾。随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形势开始逐步发生变化。根据预测,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将在大约2015年以前不断上升,此后则处于下降态势。从绝对数量看,劳动年龄人口大约在2015年达到其峰值,然后会逐渐下降。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在持续地创造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因此,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总量矛盾会不断缓解。
尽管总量矛盾会逐步缓解,但劳动力市场上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已经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出来。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此后,随着扩招后的大学毕业生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大学生就业困难显然不是因为大学生总量过多了,而是大学生所具有的技能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匹配,高等教育内容需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进行改革。
劳动经济学在任何国家都应该是重要的学科。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研究劳动经济问题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劳动力市场的总量矛盾逐步被一些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所替代,并不会降低劳动经济学在中国的地位。随着劳动力市场形势的变化,劳动经济学将不断出现可供研究的新课题。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劳动力市场的认识;反之,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出现的新状况,也有助于推动劳动经济学学科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其劳动力市场发育也具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的鲜明特征,中国的经济学家有责任把劳动经济学这门学科发扬光大,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