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小城镇 大城市作依托
2010-12-27
作者:王小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从90年代后期至今的城市化政策基本上体现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路径,使这一时期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资源配置效率上升。在这期间,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发展明显加速,说明大城市具有更好的规模收益,反映了市场调节下城市集聚效应自然导致的结果。
城市间具有协同效应
单纯强调发展大城市也是不够的。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有协同效应。从城市的区域布局角度看,一个以特大或超大城市为中心,由几个100万人口级别的大城市组成的城市群,是一个更有利于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空间结构。后者的发展也能够进一步改善城市群的结构,减轻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使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得以充分发挥。此外,对像北京、上海这样超过1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也需要有一定的手段防止其过度扩张。这首先需要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政策,避免向超大城市倾斜的财政、金融、资本市场和价格政策。另外,积极促进周边次一级大城市的发展,是减轻超大城市扩张压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大城市数量不足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们的发展不可能代替大城市的发展。尤其在当前条件下,远离大城市的小城市和小城镇由于缺乏集聚效应,对投资和人口的吸引力不足,能够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往往难以独立发展起来。而且它们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的人均投资和运营成本比大城市更高,人均土地占有量更大,整体经济效益明显低于大城市。如果采用行政手段将资源过度配置在小城市和小城镇,可能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包括过多采用土地资源,从而延缓城市化进程。要想促进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首先需要有大城市的健康发展。
大城市发展并不意味着单纯扩大现有大城市规模,更主要的是要形成更多的新的大城市。就动态过程而言,这需要成百座中小城市进一步发展,加入大城市的行列。但这主要还是个市场选择的过程,政府职能是帮助有良好成长性的中小城市合理规划,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发展,而不应全面铺开,动用行政资源去推动现有的几百座中小城市和成千上万的小城镇扩张。
2020年中国城市集中度将达34%
在城市规模合理化方面,借鉴国际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使用各国数据,对影响城市规模的各种因素进行计量模型分析发现,城市集中度(100万人以上规模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若干影响因素相关,它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城市化进程提高而上升。人口密度也对城市集中度有正的影响(人口较密集的国家,通常城市集中度较高)。反之,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集中度,但不能根本改变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城市集中度还和各国在各大洲的地理分布有重要关系。
根据模型分析结果所做的预测显示,按国际常例,中国在2007年的城市集中度应达到30%,而不是现在的20%。中国在2020年的城市集中度预测值为34%(由于目前的集中度过低,作者认为2020年实际可能达到30%),2030年为39%。这仍然低于日、美等发达国家,尽管高于欧洲国家。这意味着中国未来新增城市人口仍将主要进入超过100万人的大城市。到2030年,超过100万人的大城市可能将新增150座以上,其中也包括一部分特大和超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