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指出,中国高校教师的近亲繁殖情况是造成中国最近十几年学术创新缺乏重大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人才培养中的近亲繁殖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据某研究机构对我国23所财经类高等院校专职教师的来源调查,毕业后直接供职于母校的占62%,某些著名大学竟高达80%。有海外学子直言,我国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小,跟人才培养近亲繁殖关系甚大。
近亲繁殖有悖于现代人才培养“远缘杂交”的理念。它是“师傅带徒弟”的承袭,是视野不宽、胸襟不宽、思路不宽的外在表现,是固步自封、门第自闭的观念作怪。它封闭学术视野,制约学术批评,损伤创新思维,禁锢学术风气。眼皮底下选人才,“肥水不流外人田”,很容易保留和延续共同的学术缺陷,习惯继承,不敢超越,缺乏竞争,学术个性就会日益萎缩,就很难产生杰出人才和一流创新成果。国外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人才培养近亲繁殖率与科技创新力存在着直接的负相关。
克服人才培养近亲繁殖现象,必须认真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要着眼于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创新人才培养、管理、评价、报酬、发挥作用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机制。要大力改善高校、科研院所教学科研人员的学缘结构,鼓励大幅度减少从本校、本所毕业生中直接录用教师和科研人员,并逐步形成制度规范。目前一些高校探索的选留毕业生“三三制”原则,即海外留学毕业生、其他高校毕业生各占1/3以上,本校毕业生不超过1/3的办法,值得借鉴推广。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开放的教学科研团队,聘任、聘用行业企业和政府部门优秀人才担任教学科研人员,有计划地选派教学科研人员参加海内外研修。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缘交叉、融合、碰撞中提升创新能力。
克服人才培养近亲繁殖现象,绝非朝夕之功。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科研院所,要牢固树立抓发展就要抓人才、抓人才就要抓培养的理念,把解决人才近亲繁殖作为人才培养政策创新、机制创新的突破口来抓,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广大学术引领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维系“师门血统”、维护学术传承的惯性思维,以开放的心态广纳群贤。只要我们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为有创造潜力的各类人才参与不同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的交融创造条件,优秀人才就会大量涌现,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如果近亲繁殖现象是人才培养的绊脚石,那么所谓的“三三制”也不过是另外一种类型的绊脚石,它同样违背了“唯才是用”的理念。——阿布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中国社会从某种角度说,就是家族社会、“近亲”社会、人情社会,教育也不能免“俗”。只不过是“近亲繁殖”放在教育领域,从“创新求变、发展进步”来说,麻烦大了点儿。而其他领域的近亲繁殖的危害也不能忽视。 ——迟宗才
只有在中国,大学校长也是有行政级别的,作为事关后代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的大学其实是一个个政治单位,我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界。所以,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出真正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专业才能的人反而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思想合格,而近亲繁殖是维持一个系统稳定进行的最简单办法。诸位不见原始部族就以血缘部落的形式存在吗?这是人类异于其他动物很重要的一点。人生来就具有社会性。而“亲上加亲”一直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一直到后来,达尔文主义传来中国,才强制取消。所以,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我也认为这是维持中国现有结构稳定最好的办法。——陈晓龙
连驴马都知近亲结婚不利种族繁衍,我们的大学却正在做着相反的事,还一边喊着要建百年校园,正梦游的吧。近亲结婚的好处,自然也是显而易见,简便、易得、少摩擦、易相处,总结起来无非“简易”二字。可是,没有难度,没有摩擦,没有碰撞,也就没有前进的动力。这样的学校,又怎能长久?我不能期望这些学校被市场淘汰,因为市场不能淘汰所有的学校,因为市场也得在劣中淘优,目前来看,都差不多。改革吧,再不改革,中国人才就难以承受中国发展的重任了。前途其实是非常艰险的。只是,很多人还没有警醒。——龙在天
高校的教育体系是固定存在的,而本校老师教出来的学校思维模式和方式或多或少受到了“师傅”的影响。毕业后靠着“近亲”关系直接供职于母校其实只不过是又复制了一个老师或者教授,并没有过多的和本校不同的创新模式,这样对后届的学生教育定型,也就限制了高校的发展。克服人才培养的近亲繁殖任重而道远,最根本的不是高校吸收人才的心态,而是教育部门对高校吸纳本校学生留校的指标限制。——胡倩
美国的研究生招生,基本上是不招自己学校学生的,因为那样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自身学科的发展。而我国的高校却恰好相反,不管是招生还是找教师,自己人就是好说话。如此这般,确实给本校学生提供了很多的方便,还能提高自己的就业率和考研率,这样看来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但是,他们有没有考虑过我们科研水平的发展呢?近亲繁殖只会令我们的科技走上弯路,如果再这样下去,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希望教育主管单位能够好好掂量掂量。——李特
现在有种观点,毕业之后最好的方式就是留校,校园状况熟,周边情况熟,老师也熟,上下都熟,几乎是完全的无障碍结合。这就好像武林一脉传承一样,一种武功源远流长。只是,武林大派弟子可是会出山门,行走江湖,还会定期参加武林大赛。可是,现在的高校却都好像是闭门造车,自己的徒弟来做自己的事儿。哪有什么行走江湖一说,世外桃源是好,可是世外桃源与世隔绝定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杨文
据我所知,现在高校留校任教的大部分都是本校的学生,尤其是本校的博士。本来很多人读博就是为了留校当老师的,读博期间又帮“老板”忙上忙下干了不少活,到了毕业导师一推荐,自然就是留校了的。如果单纯为了不“近亲繁殖”而不让本校生留校似乎也不合适,毕竟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确实是很优秀的,而且在校期间对校内校外的情况都很熟悉,留校也是好事。要在审核制度上做好文章,要用大浪淘沙的方式淘出一批优秀的人才,而把不适合的人淘出去。——贝拉
近亲繁殖的不止是学术。关系社会,关系成为了公平竞争的屏障,没有公平竞争,怎么有择优录取;没有优胜劣汰,怎么吐故纳新。“三三制”或许是有益尝试,但是如果学术资源只有那么些,资源互换,人员调整,还是一样的嘛。——西铭
教育行政化这个大问题不解决,任何关于学术近亲繁殖的处方都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我们显然不是否认毕业留校的合理性,还是质疑学术水平这种简单重复性,毫无创新性。而这个症结在于教育的行政化。南方科技大学试图回归到教授治校的传统大学精神,结果到目前为之仍是“南科一梦”。——笔笔的笔
楼上的说的欢,知道问题在哪里吗?我身边有两个高中同学是博士,全在北京,全留了校认了教。问题在哪里,我分析过,他们根本没啥竞争力,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产品而已。博士甲,本科学的啥不知道,硕士和本科不是一个专业,博士又学了他本人一点不喜欢的物理;博士乙,本硕博全是建筑,但毫无斗志毫无走向社会的思想准备和能力。真的,除了想办法应付考试之外,他们好像别的东西都有点弱智。我说的是身边的例子啊,当然开复哥朝阳哥那种纯爷们我也没机会认识。所以,所谓的高等教育近亲繁殖最终还是应试教育拉的屎。——马超
在我的高中就有很多老师是从本校毕业后回到高中来教书,我不知道这是传统还是那种爱校情怀导致这么多老师选择回他们高中母校教书,我高中同学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以后找不到工作就回高中做老师。这样看来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在近亲繁殖,在整个教育体系里面,近亲繁殖都是不公的事实。陈寅恪曾说“无自由之思想,则无优美之文学”,中国教育发展最缺的是自由个性的思想,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思想,近亲繁殖容易形成固定的思想,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学术思想不开放,教育无法进步,教育机构还是要放开胸怀接纳其他教育背景的人才。——高欣婷
人才培养,近亲繁殖肯定是更方便,于情容易接受的,只要是人才就应该为才所用,无论是近亲也好远亲也罢。如果近亲繁殖可以带动人才的培养其实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人带人嘛,如果想攀关系怎么样都可以扯到一点关系的。——张欢
一直有听到一句话“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留校的老师纷纷抱怨,外来的老师受重用的多、升值得快、薪水也比较高。原来不是这么回事啊。这个某研究机构真牛X,改变了我几年来的想当然。视野不宽、胸襟不宽、思路不宽,这样不宽的人如何做教育,如何创新。婚姻法上说“近亲不能结婚”,教育法也要颁布一条“不得留校”。因为,杂交水稻比较香,比较好吃,大家都爱吃。——潘昕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