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语言政策:“容忍”中的同化
2010-12-23
作者:李英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任何国家制定语言政策无疑都是从自身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出发,其结果必然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是难以避免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语言政策。语言政策为解决语言矛盾而产生,同时也产生了新的语言矛盾。
北美洲大陆本来生活着大批的印第安人,后来几次移民潮又给美国带来了大批的外来移民,这些不同来源的美国人除了操英语的部分欧洲人,更多的则是操其他欧洲语言的人,可是,我们必须承认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但在语言上高度统一的国家。
纵观整个美国历史,我们可以认为英语作为美国民族语言的主导地位已经建立在一致同意的基础上了。在美国社会,通过掌握英语技能的同化过程不是新近才有的,而是已经持续了几百年的历史。这种一致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并一直持续到现在,英语的主导地位不在于是否存在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呼吁,而是取决于非官方的方式,即在没有联邦政府规划的情况下英语自身发展起来了,并取得了主导地位。Boorstin在讨论美国语言的一致性的时候说: “美国的语言,确实表现了一种惊人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者在美洲定居的最初岁月。”
考察美国的语言政策需要区分一下“显性政策”和“隐性政策”。一般认为官方语言政策可以通过官方准则的强制执行来影响语言行为,从而促进或者阻碍某种语言的发展。现实的情况是不仅仅存在那些重要的、明文规定的官方语言政策,也有不属于政府部门的行为却同样可以对语言行为施加影响的现象,因此很多学者认为有必要区分官方/显性、隐性/模糊的语言政策。所谓显性政策是指政府法令以及条例规则等明文规定的政策;隐性政策则是指包括语言态度、立场、观念等在内的和语言相关的意识形态,也可以叫“语言文化”。Schiffman认为美国的语言政策之所以发挥威力在于其中微妙的隐性部分即语言文化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对于流行的语言政策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官方的或者显性的方面。但是,“隐性政策的标准和效果,可能对政府机构实践产生更大的影响,并可以形成和控制语言行为,这往往比官方的语言政策更有力量,反而更能取得预期目标”。Spolsky指出“语言政策可以在不由权威机构发布或者明确制定的情况下依然存在”。事实上,即使有一种正式的书面的语言政策,也不一定被贯彻实施,其实施的效果更不一定得到保证和始终如一。说语言政策可能是隐性的,也许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社会群体中,不一定有明确的和可观察到的官方在语言管理方面的努力,很多国家和机构并没有发布正式的书面语言政策,但是公众对于适宜的语言或者行为却往往有明确的取向,而且不规律的和不连续的情况发生也是可观察的。因此语言政策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不成文的语言政策来自于社会的语言实践或者语言信仰。有研究者认为有些语言,比如美国的英语,基本是在没有通过全国范围的思想意识上的统一的官方立法就被推动发展了。
美国自建国以来,其语言政策方面总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和针对性有所不同,或强调对移民语言的同化,或强调对土著语言的教化,或鼓励双语教育。无论是对美洲大陆的土著居民、对移民,美国社会关于语言的态度在表面看来存在差别,但美国对英语的态度和政策却始终是保持一致的,可以说单语主义一脉相传,是欧美文化的价值体系和传统观念在大框架下指导着语言政策调整和改变,比如殖民地时期对土著居民通过《圣经》进行英语教育,到针对移民的寄宿学校,再到20世纪早期英语官方化运动和20世纪80年代官方英语运动,不一而足。在美洲大陆形成的以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主流的美利坚民族是崇尚实用主义原则的民族,他们推崇的语言一致性理念是通过同化其他民族从而有效地解决美国民族冲突和民族矛盾的方式来维护美国的统一。保护和强化英语进而实现“美国语言的一致性”不仅是整个殖民时期英国殖民者所追求的目标,而且是贯穿美利坚合众国的整个历史的一贯理想和追求,也是美国语言态度和政策的准则。美国对内对外的语言政策无不体现了维护英语的中心地位,强调美国英语的优越性,积极促进英语语言文化传播使其他语言文化融合并消解在美国语言文化中的价值取向。
英语在美国境内权威地位的确立和语言文化观念的传播提高了英语在国际人群中的认同度,使人们自觉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这种以“自褒性”为特征的语言传播政策完成了“语言统一”的目标,巩固了国家统一,确立了英语语言文化的中心地位,一方面有利于国家社会稳定以及教育、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排挤打击其他语言的理念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的确损害了其他一些语言的发展。英语在美国国内取得权威地位后,借助本国的强大经济、政治、科技实力,美国政府又开始加强英语的海外推广,同时反过来又促进自身发展。国家的语言政策导向和倚重关系到一种语言传播的方向和前途。一个统一的、力量强大的国家需要传播一种代表其文化的语言,从而建立一个具有共同语言特征、语言态度、语言情感和要求的统一的语言集团,形成全社会的语言凝聚力,才能更好地传播和推广这种语言。因此,美国语言政策的历史既是一部对移民语言、印第安土著语言排斥打击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加强和巩固英语地位的历史。
任何国家制定语言政策无疑都是从自身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出发,其结果必然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是难以避免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语言政策。语言政策为解决语言矛盾而产生,同时也产生了新的语言矛盾。“任何工具都可以用于善或者恶,去建设或者破坏。所以就语言政策而言,就是提高某一种语言或者几种语言的地位。无论如何,在这个高度交际化的世界,不管是有意的还是偶然的,为某一种语言获得的‘善’必然引起对其他语言的破坏或者问题。”语言政策不可能迎合所有人的喜好,美国政府和民众对现行美国语言政策的某些摇摆态度也体现了他们的矛盾看法。美国自建国以来的语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同时也是难复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