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人文 > 文章详情
后亚运时代的文化思考
2010-12-23 作者:金岱 陈小晖 来源:广州日报网络版

  刚刚落幕的第16届广州亚运会是广州明确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实现珠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加速融合的国家战略的第一场大型战役。它不仅在硬件上使广州城市上了一个崭新台阶,更将在内涵文化和文化产业两个方面极大地提升广州的象征资本和城市文化软实力。

  一个城市的内涵文化,就是这个城市相对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精神文化;一个城市的文化产业,则是这个城市内涵文化的外显和现代传播,是这个城市经济增长的最新、最有力的方面。

  一、亚运会为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留下的遗产

  亚运使广州传媒产业如虎添翼。

  广州报业的起点已经很高,要实现新突破势必要寻找新契机。亚运就是这样一个绝好契机。除了直观可见的广告收入外,亚运也将为广州报业在硬件设施方面提供改善机会,在采编能力方面提供操练平台,在品牌价值方面提供提升契机,这些都将在广州报业日后的发展中逐渐体现出来。除了报纸和电视,亚运期间,市民还通过网络电视、博客、微博等新媒体了解亚运、参与亚运,扩大了新媒体的市场份额。

  亚运使广州城市建设型文化产业又上新台阶。

  万众瞩目的亚运会开闭幕式所在地海心沙岛,将被打造为亚运主题公园,海心沙前面的花城广场则将成为“广州的文化客厅”,与广州塔、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大剧院等建筑群一起,共同构成广州新中轴线上最能体现城市形象的新景观。亚运还极大地改善了广州市容市貌和生态环境,提升了公共设施的现代化设计理念。

  亚运使广州体育和旅游文化产业更遇良机。

  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使越来越多的人热爱并主动参与体育运动。而为亚运会而新建、改建、扩建的体育场馆和器材设备也给市民健身运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亚运会期间,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0多名运动员来广州参加比赛,另外,还有10000多名教练员、体育官员,近万名媒体工作人员。这一庞大的群体就是推介广州的活广告,再加上媒体全方位、高强度、多角度的报道,广州的旅游品牌形象将得到大幅度提高。

  亚运为广州大众文艺与大众娱乐业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国际性舞台。

  亚运为广州打造与亚洲各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来自亚洲超过25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位顶尖音乐家、舞蹈家们完美呈现亚洲各地原汁原味的传统音乐;马友友、宓多里、林昭亮、谭盾、郎朗、莎拉·张等世界级艺术家同台献艺,为广州市民献上了精彩绝伦的盛宴。

  需要思考的是,在亚运后如何将这些资源和经验延续下去,将广州打造成亚洲文化艺术交流的永久性国际舞台。

  二、亚运会为广州内涵文化发展留下的遗产

  亚运会将如何拓展、宣传广州的内涵文化?如何为广州人精神输送新鲜血液?

  首先,亚运将引发广州城市定位的进一步深入思考。

  亚运有助于明确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笔者认为,广州的城市文化定位应是:东方的千年商都;中国现代化的最前沿;亚洲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标志性都市之一。对中国现代化有间接助力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孕育在广州;摧毁了千年帝制,开启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辛亥革命发源在广州;把中国推向三十年和平发展,现代化、全球化进程迅速展开的中国改革开放发端在广州;今天,以广州为核心,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经济区,仍然承担着中国现代化和全球化纵深发展的排头兵的重任。

  其次,亚运会提升了广州市民素质和公民意识。

  亚运提升了广州市民素质,普及了志愿者精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提高了广州市民的文明意识、规则秩序意识、法制意识、诚信意识、环保意识等,提高市民对广州的认同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全面提升广州城市文明素质,达到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目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亚运会有利于在市民中普及志愿者精神,有利于促进广州志愿服务的法制化、机制化、全民化,同时促进广州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亚运进一步提升了广州人的公民意识。自从筹备亚运会以来,广州市民就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参与监督公共事务,让广州市民和政府部门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效的互动方式。

  亚运会已经结束,如何引申、发挥和扩大亚运效应,使广州成为真正具有强大引领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和真正高知名度的世界文化名城,值得相关部门和市民深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