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杰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一些地方性的普通大学,不加学费都不一定收得够学生,加了就恐怕更少有学生愿意上了。
英国政府最近通过法案,准备把本土学生的学费上限从现时的每年3290英镑,在2012年调高到9000英镑。虽然这个措施辅之以相当完善的学生贷款制度,学生可以先上学,以后几十年慢慢还,但突然间要比师兄师姐多交两倍的学费,学生们岂能不怒火中烧?数以万计的学生聚集伦敦示威抗议,连王储查尔斯的坐驾也无辜受袭。
大学加学费,惯性思维可能会觉得大学将因此更有钱了,教学和研究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但这一次很特别,英国学生多交两倍学费的同时,绝大多数的英国大学不仅不会更有钱,而且有49家还将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其中有四家几乎必定要倒闭。原因是英国政府同时准备削减40%的高等教育公共开支,主要在教学方面。英国高校的教学预算,将面对80%的减幅,加学生学费,成了惟一的补缺方式。只是牛津、剑桥这类顶级名校,没有需求弹性的危险,莫说加两倍,加十倍也不愁没学生,但一些地方性的普通大学,不加学费都不一定收得够学生,加了就恐怕更少有学生愿意上了。
过去10年,英国政府先后两次加学费。本来本土学生在英国上大学不用交学费,工党的布莱尔上台后,先是历史性地第一次征收每年1000英镑的学费,后来又把上限调至3000英镑,并每年按通胀率调整。但这两次调整学费的同时,高教财政支出的规模也在同步增长。加上工党政府放宽入境限制,发展中国家自费留学生的比例大幅上升。经济平稳增长的背景下,高教财政三管齐下,过去10年成为英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黄金时期。
但是,最近两年国际经济环境的急转直下,使得英国政府遇上了极大的财政压力,尤其是以保守党为核心执政联盟上台后,致力于削减财政开支,一定要找对象开刀的话,相比起医疗和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显然相当容易。
按照英国政府的计划,剩余的20%教学经费,将主要留给理工科,基本上放弃人文社科,而且由于不同档次的大学竞争经费的实力相差很远,实力靠前的大学基本上不受影响,但地方性的小学校,将会陷入相当困难的局面。这种高等教育的融资改革,势将令高校的层级差别更为明显。小学校的留学生本来就少,如果财政再减,本国学生又不愿意来了,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并非完全不可能。
很多学校能一直维持经营,做到小而精,其实靠的是办好成本低的人文社科类专业。这种专业的特点是投入较工科少,只要请来有学术资格的老师,专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确保考核标准,也能有很高的教学水平。即使没留学生来“送钱”,也不会有太多问题。曾经在英国留过学的人,恐怕都会有类似的观察。
在英国,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大多聚集于应用型的学科,特别是计算机、电机、生化等工科专业。在一些著名高校的该类学系里,东亚和南亚学生的比例,有时比本国学生还要高。但在一些传统的文科专业里,尤其是像英国文学、历史、哲学这种人文学科中,英国本土学生则占压倒性的比例。市场经济之下,工科类专业经济回报较高,加上对英语水平要求相对较低,恐怕都是重要原因。文科专业则相反,直接的经济回报相对较低,但对英语要求却很高。
在执政联盟这场渗着功利主义的高教融资改革后,可以预见,一批只想办好文科专业的大学,将无可避免地走向衰亡。尤其是当人们想起英国历史上出现过的那一批思想大师和文学巨匠,英国人心中的无奈可谓跃然纸上。需要思考的是,大学尤其是对社会回报难以量化的文科专业,究竟应该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