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葆:大学文化建设的四个层次
2010-12-20
作者:朱庆葆
来源:中国教育报
如何通过内涵发展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已成为目前许多大学的共识。所谓内涵发展,不仅包括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还包括大学文化建设。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文化,人们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在这个讨论中,梳理大学文化系统内部的构造,厘清大学文化系统蕴含的层次,继而分析几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文化、如何建设这样的大学文化具有首要意义。
大学文化可以说是一个由若干要素组成、有一定的结构、自成体系的动态系统,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如果根据由高至低、从抽象到具象的分析方法和逻辑原则,大致归纳起来,主要包含相互关联的四个层面的文化,即国家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的大学组织文化、每一所大学自身的特定文化和大学校园文化这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蕴含着国家文化。虽然从欧洲大学的起源来说,欧洲大学诞生之初就具有许多鲜明的超国家、超民族的国际化特征,但是随着民族国家的崛起,大学的国家特征也越来越多地展现出来。同样,在西学东渐过程中诞生的近现代中国大学,一方面在学校设置、学科设立中身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中庸、大同与和谐的理念,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崇德利用的精神也塑造了中国大学的性格特质与内在气质,为此中国的大学应当秉承文化自觉,努力弘扬民族文化。同时,在当代中国,大学文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设大学文化首先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二个层次是大学自身的组织文化。大学是一个社会组织,相对于政府、企业等其他组织而言,具有自己独特的组织文化。大学是学术共同体和知识生产地,崇尚和遵循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和学校自主,强调差异和开放,反对管束和压制,不迷信权力、不追求利润,仅仅以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为第一原则。因此,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围绕求真、育人两个方面来展开。在此过程中,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认认真真教书,扎扎实实治学,身体力行地去行政化、去市场化,而不能偏离正常轨道、迷失正确方向。
第三个层次是具体大学的特定文化。大学作为一个整体,拥有自己的组织文化。同时作为一个个体,由于每一个大学的历史传统、办学理念、学科特色和所处环境不同,每一个大学又有每一个大学自己的文化。可以说,每一个学校都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校风、学风。例如,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自由、民主、科学的办学传统,生动地体现了北京大学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精神。国立东南大学倡导“通才与专才平衡、科学与人文平衡”。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建设大学文化,要在遵循大学文化基本共性和普遍规律的前提下,凝练优势,追求特色,表达个性,千万不能堕入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窠臼。
第四个层次是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文化的外在表现和直接载体,是大学文化系统的终端和窗口,同时也是整个社会思潮和社会文化的感应器和晴雨表,非常直接和生动地体现了大学文化的性质和魅力。上述3个层次的文化都能够在具体的校园文化
活动中找到依据和影子,必须充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因此,校园文化活动要能够紧跟时代步伐,紧扣青年脉搏,充分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朝气蓬勃的青年特点,为不断丰富和发展整个大学文化营造好环境,创造好氛围。
大学文化系统内部4个层次之间是逐级递进、逐渐延伸的。当前,有部分学校仅仅片面注重校园文化活动这个层面的文化建设,而没有深入推进到更高层次的文化建设,这还是浅显的、非常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