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为日新月异的现代都市披上了一层时尚、浮华又略显单调的商业化外衣。然而,或许你未曾注意到,在城市中那些渐渐被人遗忘的角落里,一些正在进行“城中村”改造的“都市小聚落”中,依然繁衍生息着一种流传久远的质朴文化。
一次偶然的出行,恰巧途经即将拆迁的瓦胡同村,这里正上演一场锣鼓表演。向身边的村民了解后我得知,每到重大节日或遇到喜庆时刻,村民们就会相约表演庆祝一番,这已成为瓦胡同村延续近百年的一个约定俗成的传统。作为已经纳入改造计划的“城中村”,瓦胡同村的拆迁改造即将开始,在“城中村”改造完成后,现代化的商业贸易区和城市社区中,是否还会有锣鼓文化生存的一席之地?这种流传已近百年的传统文化是否还能如现在般充满生机的延续下去?带着这样的疑惑,我又多次走进瓦胡同村,对西安的锣鼓文化做社会实践层面的调研。
调研中了解到,瓦胡同铜器社(现已改名为陕西省打击乐协会瓦胡同鼓乐团)是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乡胡同村的锣鼓乐社,又叫“打呱社”、“家伙社”。1918、1919年间,村民王甲喜、齐志鑫组织到长安县西兆余村拜师学艺,学会了鼓、锣、铙、大镲等的演奏技巧和一些曲目,从此有了瓦胡同铜器社。五六十年代,演奏队伍得到发展壮大,乐队编制较为齐全,演奏艺术有较大提高。七八十年代,这个乐社得到进一步充实、健全、完善、提高,社会影响也进一步扩大。现在的骨干,已是建社以来的第四代传人。
作为一种知名的乡土文化,锣鼓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富有地域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的传统符号。城中村的改造,固然成就了城市迅速发展的机会,让城市的整体形象得到明显提升,给更多的新兴文化以发展的渠道,但也使相当一部分传统文化因为生存土壤的急剧改变而萎缩、消亡。当古老的瓦片被掀开,那化为点点尘埃的文化古韵又将飘向何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正受到政府和越来越多有识人士的关注,可是面对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本就处于弱势的传统文化又该如何自救才不致被潮流裹挟冲刷?
对西安锣鼓文化的研究,让我意识到传统文化独特的历史魅力,时间堆积的壮美,远胜过工业化流水线上批量复制生产的精美。在后来进一步的社会调查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采访艺人、专家、企业家等形式,了解普通民众和文艺工作者、专家和企业家对于传统文化保护继承发展的看法,找出传统文艺与现代生活适应和不相适应的关键点,努力找出对策来为传统文化找出更好的发展机会,让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并且为现代人所理解、喜爱与尊重。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我认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城中村改造与传统文化保护、继承和发展看起来是对立的,事实上又是和谐统一的。经过调查研究,建议:
一、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该抓紧对城市民间文化做一次全面的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对认定的传统文化进行整理记录和保存,同时对认定的传统文化传承者和社区组织进行挂牌保护。
二、今后因为政府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需对挂牌保护的社区进行改造,必须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做出具体规划和安排,并由文化主管部门进行监督。凡是未经文化主管部门对传统文化保护开发建设规划实施结果进行验收通过的建设项目,城建管理部门不得对其实施竣工验收。
三、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引导城中村改造的开发商,在进行传统文化挂牌保护的地区进行开发时,要把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与小区的建设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比如说,瓦胡同村的开发可以按照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思路,把改造后的瓦胡同村建设成一个鼓乐文化社区,在社区中建立瓦胡同村鼓乐文化博物馆,展示中国的传统鼓乐文化,同时开发相应的旅游文化纪念品,吸引社区、城市居民、国际国内旅游者参观游玩;成立社区鼓乐文化表演队,一方面继承传统鼓乐文化的功能,另一方面,为爱好者提供交流教学,包括与舞蹈、体育、音乐等学科的交流交叉,最终把鼓乐文化发展成为社区居民茶余饭后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社区鼓乐文化表演队也可以到各地演出,也是一个不错的文艺表演项目。对于社区开发商来说,建设鼓乐文化社区也会成为开发商的一个闪亮的卖点,相当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此一个文化保护开发创意就可以大大提升房地产开发商所提供住房的附加值。可谓一举多得。由此可以看出:城中村改造和传统文化保护、继承和发展是和谐统一的。
在黄昏的简陋街道上,锣鼓艺人们依然在城市角落坚持着自己的文艺信仰,那清脆的声音,也仿佛在告诉我们,当新时代来临,它们生长的土地也许面临着改造和搬迁,但是那种文化是拔不掉、丢不了的,现代科技文明与古老久远的传统文艺是可以共生共存、各美其美的。当新世纪、新经济到来的钟声敲响时,这里却依旧保留着从遥远的过去传唱至今、历久弥新的文化绝响,仍然是最初的质朴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