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显示,21岁和22岁的大学毕业生与同龄的青年农民工的工资都是“千元档”。大学毕业生工资下降到与高中学历以下的农民工相同,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被学界概括为“工资趋同”现象。
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是影响工资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能够增强劳动者的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劳动者人力资本差异产生的工资差别称为竞争性工资差别或技能性工资差别,这是市场机制下劳动力竞争的结果。而人力资本的形成方式包括教育和培训、卫生保健、劳动力流动以及工作经验的积累。从大学毕业生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主要取决于高等教育质量和高校生源素质,近年来,高校师资力量不足、高校高等教育质量明显下降,而且高中生升学率大幅度上升,意味着高校生源平均素质趋于下降。从农民工的角度看,尽管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低于大学毕业生,但农民工也具有相对的人力资本优势,有利于缩小二者人力资本水平差距。一方面,经验有着教育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与几乎没有什么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相比,同龄的农民工已经有了3—4年的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弥补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的不足;另一方面,劳动力流动也是提升其人力资本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农民工的劳动力流动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因为农民工流入城市后,增加了他们发挥人力资本潜在优势的机会,而且从农村流动到城市从事非农就业工龄的增加本身也形成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这进一步缩小了农民工与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差距。总之,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工资趋同是二者的人力资本水平趋同的必然结果。
工资趋同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工资下降这一事实,并且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断定个人接受大学教育就是非理性的,更不能因此而断定接受大学教育反而不如不接受大学教育。因为衡量接受大学教育的收益需进一步考虑以下几方面:第一,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工资趋同往往最能反映的是大学毕业生的起薪降低,但这不能反映大学毕业生未来的工资变化。因为工资趋同一个原因是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经验不足,这意味着,随着大学毕业生工作年限的延长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将会明显提高。第二,大学毕业生从事的职业与农民工有明显的差别,其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和工作时间等也有明显差异。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以专业技术工作为主,大多属于所谓的“白领”,而农民工的职业属于所谓的“蓝领”,农民工的劳动强度更大,劳动时间更长,工作环境更恶劣。某种意义上,农民工工资的提高是对其不利的工作环境和过长的工作时间的补偿,属于一种补偿性工资。第三,大学毕业生凭借其大学学历,更有机会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因此职业发展前景明显优于农民工。第四,接受大学教育不仅是一种投资行为,也具有消费的性质,换言之,接受大学教育不仅增加个人收人,获得经济上的收益,也能丰富个人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获得消费性收益。如果考虑到教育的消费性收益,那么大学教育投资收益将明显增加。总之,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工资趋同实际上是一种短期经济收益的比较,不能因此断定大学教育投资的长期收益低下,人们不应因此而放弃接受大学教育。
工资趋同现象并不表明农民工工资偏高,而是反映大学毕业生工资较低。因此,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应该采取措施,以提高大学毕业生工资。政府应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增长,转变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保持高等教育规模适度增加,减缓高校扩招速度,以增加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同时使大学毕业生供给适度增长,实现大学毕业生供求均衡。高校应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增加专职教师数量,增加师生比,同时坚持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本位。大学生自身也应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强化相关能力的锻炼,增强专业能力,同时培养和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等基础能力;还要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并强化自己的工作、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以努力提高人力资本水平。